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08、09、10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不难发现试卷因试题活,立意新,能力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难度陡增的震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次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试卷在坚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加大了合理的难度,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和潜能,能够较好地甄别考生学科素质的差异。下面就对08、09、10江苏历史高考试卷的学习研究,来说说几点体会:
重视对历史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的把握。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最大特性就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而全面地认识历史事物。衡量学生理解能力如何的两个基本标准也就是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是否准确和全面。08年第4题,09年第2、18、20题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我们以09年第2题为例,有些考生认为三省的设立是对相权的剥夺,这就说明有的学生对三省制度特点的准确性把握不够,三省制的特点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来保证君权的独尊,而不是对相权的剥夺。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是否准确全面,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高低。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无论是讲解重点知识,还是对试题的分析都要确保准确性,如果连老师都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学生准确把握。
重视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解读、判断信息,抓住材料反映的实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10年的第6、9题体现这一趋势。如10年的第6题,此题以地图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书本上对这内容没有做介绍,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历史背景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地图考战争,只要对战争发生的地点区域、进军形势等知识掌握了就能判断出是什么战争。
进一步强调对试题材料的分析,把细节作为阅读理解材料的突破口。如09年第5题,10年第2题。以10年的第2题为例,要求解读材料信息,调动知识判别。每句都是解题信息点。前两句大意是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却沦为下级官吏。后两句对前两句的现象阐述原因,本题的选项内容就要从材料中找突破口。《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能力要求。要能把有效信息提炼出来,我们必须注意材料中的细节问题。
试题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史。充分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10年试题体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历史学科特点和功能,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考生生活。在以往高考试题命制中,社会史相关内容一般不被重视,往往只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且所占分值也很少。近年来,伴随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社会史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以婚姻切入、以生活为线索考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有鉴于上述认识,在11届的复习迎考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以考纲为中心来组织复习的观念。对考纲的研究,不应是每年新考纲下来后再进行,而必须贯穿全年的复习。江苏省11年新高考的考纲考试范围部分同10年老高考相比,也只有小部分的变化。以考纲依托,细化考纲内容,把和考纲无关的内容坚决摒弃。根据考纲来组织复习,能删掉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2.渗透通史内容。由于新教材是以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通史,但基础近似于无。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应该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等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才能从容应对相关问题的考查。教学可围绕主题进行必要的拓展,使相关历史教学内容都能串联组合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式的历史,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深化某些历史观。
3.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材料情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读、判断、运用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和迁移知识的能力。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相较09卷,试题信息量进一步加大,这给我们透露的信息是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运用信息“培养能力”型的转变。“材料情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必须自觉地运用、多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的能力。当然,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效的,因此在当今高考形势下,靠高三突击就能提高成绩的观念也受到严峻挑战。对学生的锻炼要从进入高中阶段就开始,打好基础才能决胜高考。
4.关注与主干知识相关的周年热点和社会热点。近年高考题往往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考查。这既体现了史学的史鉴功能,也展现了时代特色。2010年为“鸦片战争170周年”、 “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抗美援朝60周年”等。11年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社会热点有经济危机、国际金融贸易发展、民族关系、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等。
有鉴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11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主要抓手还是在高效课堂。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各校都不同程度的减少历史学科的课时,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放松,要精心设计安排仅有的且十分宝贵的课,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精评”,确保每一节课的高效,科学训练学生自己走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北郊中学)
重视对历史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的把握。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最大特性就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而全面地认识历史事物。衡量学生理解能力如何的两个基本标准也就是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是否准确和全面。08年第4题,09年第2、18、20题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我们以09年第2题为例,有些考生认为三省的设立是对相权的剥夺,这就说明有的学生对三省制度特点的准确性把握不够,三省制的特点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来保证君权的独尊,而不是对相权的剥夺。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是否准确全面,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高低。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无论是讲解重点知识,还是对试题的分析都要确保准确性,如果连老师都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学生准确把握。
重视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解读、判断信息,抓住材料反映的实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10年的第6、9题体现这一趋势。如10年的第6题,此题以地图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书本上对这内容没有做介绍,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历史背景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地图考战争,只要对战争发生的地点区域、进军形势等知识掌握了就能判断出是什么战争。
进一步强调对试题材料的分析,把细节作为阅读理解材料的突破口。如09年第5题,10年第2题。以10年的第2题为例,要求解读材料信息,调动知识判别。每句都是解题信息点。前两句大意是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却沦为下级官吏。后两句对前两句的现象阐述原因,本题的选项内容就要从材料中找突破口。《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能力要求。要能把有效信息提炼出来,我们必须注意材料中的细节问题。
试题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史。充分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10年试题体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历史学科特点和功能,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考生生活。在以往高考试题命制中,社会史相关内容一般不被重视,往往只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且所占分值也很少。近年来,伴随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社会史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以婚姻切入、以生活为线索考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有鉴于上述认识,在11届的复习迎考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以考纲为中心来组织复习的观念。对考纲的研究,不应是每年新考纲下来后再进行,而必须贯穿全年的复习。江苏省11年新高考的考纲考试范围部分同10年老高考相比,也只有小部分的变化。以考纲依托,细化考纲内容,把和考纲无关的内容坚决摒弃。根据考纲来组织复习,能删掉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2.渗透通史内容。由于新教材是以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通史,但基础近似于无。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应该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等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才能从容应对相关问题的考查。教学可围绕主题进行必要的拓展,使相关历史教学内容都能串联组合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式的历史,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深化某些历史观。
3.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材料情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读、判断、运用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和迁移知识的能力。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相较09卷,试题信息量进一步加大,这给我们透露的信息是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运用信息“培养能力”型的转变。“材料情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必须自觉地运用、多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的能力。当然,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效的,因此在当今高考形势下,靠高三突击就能提高成绩的观念也受到严峻挑战。对学生的锻炼要从进入高中阶段就开始,打好基础才能决胜高考。
4.关注与主干知识相关的周年热点和社会热点。近年高考题往往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考查。这既体现了史学的史鉴功能,也展现了时代特色。2010年为“鸦片战争170周年”、 “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抗美援朝60周年”等。11年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社会热点有经济危机、国际金融贸易发展、民族关系、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等。
有鉴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11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主要抓手还是在高效课堂。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各校都不同程度的减少历史学科的课时,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放松,要精心设计安排仅有的且十分宝贵的课,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精评”,确保每一节课的高效,科学训练学生自己走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北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