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律动千波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开山之作最费力”“婴儿学走起步难”“头关不破二关难攻”上课也是如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老师用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世界,变“叫我学”为“我想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像著作的序言,让读者馨香祷祝,像绽放的花儿发而幽香。请让我带您走进陌上,采集那迷人的芳香。
   一、明知故问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一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芙蓉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接着又问:“这首诗就是写芙蓉的吧?”一生回答:“不是这样,是借芙蓉写爱情的。”我又说:“既然是写爱情的,为什么要用芙蓉命名呢?这个题目真让人难以理解!让我们从这个题目入手学习这首诗吧!”我这样明知故问,把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以振奋的精神进入这首诗的学习。整首诗的教学,我善于抓住时机,合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石破天惊
   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别里科夫,男,年龄未知,某中学希腊文教师,喜欢在晴朗的日子里穿雨衣、雨鞋、带雨伞,因在学校男教工宿舍不明不白死亡,案件疑点重重,公安局张贴悬赏告示: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案情线索,提供者可得赏钱十万。”悬赏告示一出,学生炸开了锅,下面的学生拍手称快,纷纷认为别里科夫死得好,没必要为他张贴悬赏告示。“别里科夫罪有应得,死的大快人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回到了书本,教师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后来,我让学生自主赏析《春日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学生根据“石破天惊”导入方法,设计了“某年,诗人李白在一个春日,宴请众多兄弟,因李白生性热情大度,不料劝兄弟酒过量,众兄弟酩酊大醉,其中二位被送至医院紧急抢救。是什么让李白这样劝酒?”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跟着导入语进入文本的世界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悬念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好的悬念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悬念的设置要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悬,很难让学生注意文本;过悬,学生很难跟上。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启发学习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我在鲁迅《祝福》一文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11年的某一个除夕夜,浙江鲁镇的街头寒风阵阵,大雪纷飞,一位脸色苍白,眼睛凹陷的年轻老妇人死在了街上。老妇人拿着棍子,拿着破碗,额头上还有一块伤疤。据目击者说,这位死者生前系鲁四老爷家的常工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任劳任怨,把鲁四老爷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在祥林嫂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谁又是祥林嫂死去的元凶呢?带着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四、字词导入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舞台。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教师可以运用本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导入,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字词导入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最有效方法。基于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利用文本字词,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比如,我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主要人物形象时,我的导入是:
   我: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我: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我: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我: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后来,通过学生的评教,学生一致认为效果非常不错。究其原因,我认为我成功地带领学生抓住了重要字词,而这些字词能够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找到文章的关键。
   五、题解导入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讲解《归园田居(其一)》一文时,我自己在黑板上板书了这四个字,然后提问学生:“这首诗题目的字眼是哪个字?”一生答:“当然是‘归’字。”接着我又问:“归字暗含哪些信息?”一生答道:“围绕归字,诗人重点写了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通过题目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首诗歌写作的思路,对这首诗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后来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学生根据题解导入法,自主理解“故都的秋”,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情感。
   漫步至陌上尽头,好的导入犹如语文教学江河里的波浪,以“一波”之“律动”带动“千波”之“舞”的壮观。精彩纷呈的教学导入的确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导入要力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和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导语,协调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通联:安徽固镇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作文写作的四个要求为:丰富、新颖、有文采、深刻。“深刻”这一要求对议论文写作尤其重要。要求学生首先要对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对事物能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深度挖掘其隐含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比较肤浅,总是围绕论点表面打转,缺少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议论文变得更加有深度。  一、思辨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古典诗词的学习,但积累不多,理解和鉴赏水平有待提升。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思想,我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文本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收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是蕴含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单元:南唐二陵、柳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记叙文的写作,文通句顺、事件清晰已经不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高中记叙文写作相对于初中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记叙文是一种记叙事件、描绘人物的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能以真情动真心。记叙文的写作要能“煽情”,真正地用真情打动读者。当然,这种“煽情”不是要违背客观真实,而是强调一种艺术的感染力。本文简要谈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煽情”。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性格心理中表现出的高质量的生命素质。“少年强则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又是语言交际,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荣维东先生在《基于语用观的语文能力评价》中也强调:“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并科学或艺术地达成交际意图”是以语用学为学理依据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之一。笔者认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恰是回归语用本位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个范例。一、
高中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感悟生活、从正面去讴歌生活,这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唤起我们表达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关注热点,写好作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悟热点,把身边与社会的事件写入作文,表现主题  凡写与社会内容相关的作文,必定与我们的生活积累有关。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学生的生活单调,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事实决非如此。那些来自生活的歌曲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如下列三首歌:其一
对于孔子,人们都很熟悉,但真正理解他的人却并不多。正如孔子所說:“莫知我夫!”对孔子其人,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没有一点缺点,他所说的话,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对的,都要照搬照做;有人认为孔子汲汲于官位,圆滑又虚伪,是为专制领导者帮腔的。这两种认识,前一种剥离孔子的人性,生搬硬套,执拗而褊狭,容易损害人的正常心性;后一种受“五四”以后反孔、反儒的影响,没有了解真正的孔子,了
“1913年年底,叶圣陶开始用文言写短篇小说,发表在《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上,前后两年共二十来篇”(叶至善,《叶圣陶集1·小说(一)·〈《穷愁》〉编后》),现收在《叶圣陶集》里的有14篇,应该说这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可惜的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叶圣陶文言小说的大多着眼于其文学方面,如《叶圣陶的早期文言小说》(陈辽,《江苏师院学报》,198006),《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叶圣陶文
一、美国中学批判性思维语文课  美国教育推崇4C(The Four C?蒺s)培養目标,具体目标是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力(colabr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这四项技能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科技和商业保持全球领先的必备武器。通过培养这四项技能,让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笔者曾作为上
美育教育是情感教育之一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重要性相对突出。因此教师需要广泛收纳各篇章中的美育教育可能性,带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篇章内容精髓的真正理解。现以《诗经·蒹葭》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蒹葭》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古诗,其中可以提炼的美学元素相当丰富,如其意境、语言等,均是先秦美学的代表。若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相信定然可以使学生紧紧把握住这些美学元素,实现文本的深入赏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