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的教学体会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要使课堂在不断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将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以及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条件或氛围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改进,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善于思考,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为例讨论了笔者的一些相关教学体会。
  关键词:激起思维;精心设问;问题生活化;问题程序化;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3-0030-3
  中学物理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理念和核心思想是要求教师逐步实现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由“教知识”走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实现学生由等待被动学习转向勤奋主动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实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创造条件。下面结合“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的教学,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
  1 精心设问,力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
  设问首先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或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例、问题出发,逐渐深入到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如果一上来就进行枯燥理论的讲解,学生可能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以至对后面的学习越来越丧失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对后面的知识,他们就会有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在学习中一旦有所领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而精心设问就是达到这种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1 问题生活化
  所谓问题生活化,就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要求、目的转变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陶冶真正的情操。在生活中,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许多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请思考下列现象:
  1)骑自行车时,先用力蹬一会,然后停止用力蹬,车还在向前运动……
  2)踢出去的足球,它能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
  3)关闭发动机的汽车,它还能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提问:最终它们都停下来了吗?原因是什么?
  然后由同学们思考、讨论并回答。
  再如学习“惯性”时,笔者设计了下列问题:
  1)毛巾上面粘有尘土,你不用水洗能除去上面的尘土吗?
  2)为什么相扑运动员胖,而体操运动员瘦?
  3)乒乓球为何能快速实现抽杀,而铅球则不成?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并回答。
  显然,类似的提问是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便于学习时的理解和接受。
  1.2 问题程序化
  问题程序化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的行为活动。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并通过训练物理思维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例如,下面是笔者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教学片断。
  教师先演示:
  a.一辆有轮子的小车,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b.若将该小车轮子朝上静止倒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①:能否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所看到的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说明理由。
  提问②:a与b的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提问③: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c:将该小车轮子朝下静止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④:如果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⑤: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无限长,大家想一想,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么样呢?
  提问⑥: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显然,这样有序的提问效果较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一步步地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从而得出相关结论,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问题程序化”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教师自己把结论说出来效果更好,因为采用“问题程序化”进行提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具有说服力。
  2 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要“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倾诉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合作与交流,就是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之中的多向参与式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学习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角色的转变。对于这种学习模式,笔者在教学中也做过很多尝试。
  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先给学生提供两把弹簧秤、细绳等,请同学们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提出牛顿第三定律。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大小、方向等方面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规律的能力。
  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图,在水平面上放置一个木箱,并对木箱施加一个水平拉力(木箱仍静止)。然后提问:地球、木箱之间存在多少对相互作用力?由同学们思考,分组交流讨论,并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事先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结成“捆绑式”学习共同体。这样,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自觉地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社会经验、知识水平去体验、感悟,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推测和解释,在思维碰撞中,知识信息量会几倍、几十倍地增长。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都将大大增强,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提高。课堂的效率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教学改革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在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要使课堂在不断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将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物理课的学习,体会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物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物理与技术发展对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影响。在学习一些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地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敢于批判和创新的科学品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对此我们还要加强学习,也要不断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善于思考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善于思考的、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优秀中学生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利涛.探索有效教学过程 落实科学方法教育[J].物理教学探讨,2012,(11):12.
  [2]谢荣辉.牛顿第三定律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2,(5):25.
  [3]秦建国.试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J].信息教研周刊,2012,(9):113.
  [4]贾茹.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10,(4):100.
  [5]黄凤英.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J].新华教育导刊,2011,(10):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杨帆.新课改背景下“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78.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其他文献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建构主义和系统科学等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构建“问题导引——互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情境;互动探究;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5(S)-0073-2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
摘要: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中,“信息窗”栏目是一大亮点。本文就如何利用好“信息窗”栏目,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窗;利用;再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7(S)-0006-2     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中,“信息窗”栏目是一大亮点,其中必修两册出现“信息窗”栏目30处,选修3系列出现“信息窗”栏目81处。该栏目包含人文素材、相
摘要: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本文通过《浮力》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如何设置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和实现对话教学。  关键词:浮力;对话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0(S)-0077-2    “浮力”部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浮力在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涉及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
摘要:5E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推理能力、知识的建构以及应用能力.对目前我国普遍开展的探究教学尤其是物理学科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对5E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结合“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揭示5E教学模式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中加以应用;最后,对5E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与价值作了详尽的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5E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以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例,介绍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落实工程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教育理念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
摘要:本文通过若干教学片段的赏析阐述如何通过精巧的实验和深入的探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演示;探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61-2    2010年12月,笔者作为杭州市第二批名师工程的一名理综学员,有幸参加了杭州二中基地的课堂观摩活动,并承担了《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任务,现展示若干教学片段予以反思。
摘 要:学生在进行科学概念学习时,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影响较大。基于“认知冲突”的概念转变教学,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与稳定。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为例,谈谈这种策略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高中物理;超重;失重;认知冲突;概念转变;前概念;迷离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过去的板书加PPT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有些“过时”。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语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使用移动技术辅助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构建基于MOOC SPOC的移动端题库的计算机基础语言课程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从而达到更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已经逐渐被敏捷开发模式取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以学生熟悉的电商推送场景为例,提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设计教案,模拟企业敏捷开发过程,设计用户故事、任务看板、技术点探索、交付项目,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融入电商大数据推送项目,以迭代的形式最终使学生完成一个可交付的电商大数据推送模拟项目,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
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把物理视为最难学的功课,对物理也有一种恐惧心理,而不愿去主动学习。作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实验课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加上教师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而使得一些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虽然有的老师已经应用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数字化试验系统),但是由于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缺乏亲身经历物理实验过程的体验。基于此种现象,作者认为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