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应集中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何为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历史思维能力,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通用的定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历史思维方式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包括: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抽象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情感思维能力等。
二、为何要重视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
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载体,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
2.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3.高考的需要。
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强调: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仔细分析近几年的江苏历史高考,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历史高考试卷中,各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题层出不穷,甚至连有些选择题题干也以材料形式出現。大量鲜活的图文材料以及原始资料出现在了高考试卷上,凸显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4.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史使人明智,可以提高学生“通古今之变”的能力。高中学生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故高中历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三、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历史教科书无法过多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样的史料,运用生动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想象、还原历史提供充足的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地图、视频、实物等直观性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对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叙述很少,所以笔者在处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补充了一些文字史料。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藩国自析。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通过文字史料的补充,学生很清晰地知道了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及如何实行,这一制度带来哪些弊端以及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从而对郡国并行制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运用史料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时如临其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历史抽象思维能力也称逻辑思维能力或理性思维能力,就是指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活动,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时,笔者给学生提供的史料是:
材料一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这两段材料的补充,学生可以感知到农民和士兵对政权的不满,进而会思考:他们为什么不满?农民之前为什么能忍受该政策,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忍受了?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提高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要鼓励敢于打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大跃进”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出示人民日报标题《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结合实际生活,学生自然会对标题中的数据感到怀疑。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大跃进”发生的背景:中国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建设的经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导致这一失误发生。从这一失误中,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
4.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才能将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弄清楚,才能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分析历史现象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注意因果联系,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对于鸦片战争,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很容易就能说出:“这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历史果真如此吗?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史料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鸦片战争。 材料一在19世纪初期的30多年内,土布的出口,在当时中国对欧美的贸易中,仅次于茶叶和丝绸,居第三位。但此后,随着外国的机器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土布的出口迅速下降。咸、同年间(1851—1874),随着洋纱大量输入,洋布也大量运进中国。这样,中国土布原有的耐穿和价格便宜的优越性,被洋布更低廉的价格所压倒,“其染色更娇艳夺目”“自比土布为可爱”。因此,到同治年间,“过去中下层人因土布比洋布价廉耐用而偏好土布,现在这一层理由可说已不存在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学生可辩证地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认识到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同时是落后者。中国近代史既是山河破碎、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又是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不断进步的发展史。屈辱中包含着进步,进步中渗透着屈辱。
5.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情感思维不同于情感,它是指具有理性思维活动的情感,在认知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注重情感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教书和育人的任务。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时,不少中国人对此不但没有同情,反而说:“日本曾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多少中国人啊!真是恶有恶报!” 2013年,因为“钓鱼岛事件”,中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砸毁日产车辆的现象。
这些行为和言论都是正确的吗?确实,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我们铭記历史不是为了“以牙还牙”。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不理性的,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理性看待这样一段历史呢?教师可以出示2009 年 6 月 24 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文中这样写道:“潘德辉后来说:‘我的理解——因为我们是人,而日寇是禽兽。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所以,我们的胜利,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我们在最卑微和污浊的时刻,亦难以回避心中的善良与对正义的追求。
学生在阅读以上材料后,对“人性”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够真正感受“铭记苦难,但不是延续仇恨”“要做真正的中国人、文明人”的含义,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人才的培养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应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应是我们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根本归宿。
一、何为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历史思维能力,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通用的定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历史思维方式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包括: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抽象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情感思维能力等。
二、为何要重视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
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载体,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
2.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3.高考的需要。
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强调: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仔细分析近几年的江苏历史高考,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历史高考试卷中,各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题层出不穷,甚至连有些选择题题干也以材料形式出現。大量鲜活的图文材料以及原始资料出现在了高考试卷上,凸显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4.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史使人明智,可以提高学生“通古今之变”的能力。高中学生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故高中历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三、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历史教科书无法过多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样的史料,运用生动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想象、还原历史提供充足的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地图、视频、实物等直观性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对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叙述很少,所以笔者在处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补充了一些文字史料。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藩国自析。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通过文字史料的补充,学生很清晰地知道了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及如何实行,这一制度带来哪些弊端以及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从而对郡国并行制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运用史料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时如临其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历史抽象思维能力也称逻辑思维能力或理性思维能力,就是指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活动,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时,笔者给学生提供的史料是:
材料一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这两段材料的补充,学生可以感知到农民和士兵对政权的不满,进而会思考:他们为什么不满?农民之前为什么能忍受该政策,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忍受了?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提高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要鼓励敢于打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大跃进”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出示人民日报标题《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结合实际生活,学生自然会对标题中的数据感到怀疑。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大跃进”发生的背景:中国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建设的经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导致这一失误发生。从这一失误中,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
4.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才能将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弄清楚,才能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分析历史现象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注意因果联系,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对于鸦片战争,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很容易就能说出:“这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历史果真如此吗?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史料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鸦片战争。 材料一在19世纪初期的30多年内,土布的出口,在当时中国对欧美的贸易中,仅次于茶叶和丝绸,居第三位。但此后,随着外国的机器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土布的出口迅速下降。咸、同年间(1851—1874),随着洋纱大量输入,洋布也大量运进中国。这样,中国土布原有的耐穿和价格便宜的优越性,被洋布更低廉的价格所压倒,“其染色更娇艳夺目”“自比土布为可爱”。因此,到同治年间,“过去中下层人因土布比洋布价廉耐用而偏好土布,现在这一层理由可说已不存在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学生可辩证地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认识到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同时是落后者。中国近代史既是山河破碎、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又是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不断进步的发展史。屈辱中包含着进步,进步中渗透着屈辱。
5.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情感思维不同于情感,它是指具有理性思维活动的情感,在认知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注重情感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教书和育人的任务。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时,不少中国人对此不但没有同情,反而说:“日本曾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多少中国人啊!真是恶有恶报!” 2013年,因为“钓鱼岛事件”,中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砸毁日产车辆的现象。
这些行为和言论都是正确的吗?确实,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我们铭記历史不是为了“以牙还牙”。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不理性的,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理性看待这样一段历史呢?教师可以出示2009 年 6 月 24 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文中这样写道:“潘德辉后来说:‘我的理解——因为我们是人,而日寇是禽兽。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所以,我们的胜利,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我们在最卑微和污浊的时刻,亦难以回避心中的善良与对正义的追求。
学生在阅读以上材料后,对“人性”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够真正感受“铭记苦难,但不是延续仇恨”“要做真正的中国人、文明人”的含义,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人才的培养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应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应是我们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根本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