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指导学生记录生活。积累素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教会学生随时把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有意义的人、事、物、景分门别类记下来。中高年级有时间可以写日记、随笔,没时间可简单记录,用提纲形式写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或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思想)即可,低年级可写一段话,也可用四素句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记录。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采蜜集”和“素材积累本”展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使学生主动动手记下生活素材,待习作时查看,便于他们回忆搜取合适的素材,有效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做到有内容可写。
2.活动作文要指导学生对同一活动进行多角度描述。活动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的事物、体验到的情感也多姿多彩,因此要更详尽、贴切地描述一项活动,就必须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活动进行观察,从而对活动进行多角度描写,在这其中,教师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比如在描述人物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外貌、肖像、神情、动作、心理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在描述物品时,可以从外在感官如外形、颜色及物体材料、质地、重量等角度进行描述;在描写一项活动时,可以从活动开展的时间顺序、活动发生场所、活动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活动参与人员、活动中的事件发展等角度进行描写等。在执教一次活动作文《“老鹰”捉“小鸡”》时,学生正在操场上欢快地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忽然下起了阵雨,我本打算让学生立刻回教室结束本次活动,但学生兴致正浓,都不愿意回教室,虽然游戏做不成了,但学生想享受一下“淋雨”的感觉,有的学生还不顾玩耍了,仔细观察起了雨的形状,侧耳倾听下雨的声音,陶醉地享受着这下雨的氛围。我被学生的各种做法深深打动,就让学生在雨中细细品味了一番,回到教室以后,让学生围绕这堂课的内容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出了许多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优秀文章。作文内容丰富,写作角度多样化,有的学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叙述了自己以前在雨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有的学生写成了描写景物的说明文,有的写成了发表自己想法的议论文,还有的写成了抒发自己情感的抒情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大量多角度、多层次的优秀学生作品。
3.全面深入引导学生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学会观察是学好写作的第一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能的极重要的源泉,观察是知识理解和记忆之母。”可见观察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重要性。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计划地去听、去看、去闻、去尝、去思考。小学生虽然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尚不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所以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有顺序地观察,才能探究事物本质,全面把握写作素材。在具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中,学生要对情境中的场景进行细致观察,观察的内容可能是人、物或是活动的过程等。无论让学生观察感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是山川原野,花草树木,或是鸟兽虫鱼,公园亭台……在观察过程中,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3.1观察要有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使认识具有条理。这个顺序根据具体情境不同,也不尽相同。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3.2观察要全面细致,抓住特点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每个部分都要看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全貌,找出重点;观察细致是对事物细微之处都能看出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注意细节,抓住特点。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要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各方面了解事物的组成、用途、气味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这样有利于进行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如《你看清了吗?》作文教学,教师展示两幅几乎一样的风景挂图,在某些细节不同,请同学们找茬。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同学们终于发现:哦,原来第二幅图少了一朵白云,第一幅图多了一只兔子……通过观察图片的练习,学生学会了全面细致地观察,全方位认识事物。
4.作文指导与“下水作文”相结合。实现示范引导、迁移运用“下水作文”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这方面的作用,导致作前指导生动性、形象性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某一类型文章的指导时,教师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的技巧性较为低下。如果教师采取“下水作文”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的作前指导将会更为形象直观,也较容易实现写作技巧与写作实践的完美融合。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自己创作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要求学生从题目、内容、结构、详略布置、写作技法特色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一类型文章写作方法的网络框架。再辅之以平时积累的素材,就能够融合成生动、丰满、翔实的文章。“下水作文”在作前指导中侧重于发挥作文构思与技巧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要将所指导的写作要点融合在一篇“下水作文”之中,提高作前指导的渗透性。
5.积累语言,规范书面表达。《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在练笔中领悟选词用语的准确。恰当的句式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抒情与描写的结合,从而实现规范语言表达的目标。学生的语言积累可谓方法众多,可以在博览群书中积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还可以在影视、网络中积累。这里我只是想谈谈在教科书中的积累及学习表达。教科书的编排是以“主题”为单元,同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主题,所以每个单元都有同一类的“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
2.活动作文要指导学生对同一活动进行多角度描述。活动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的事物、体验到的情感也多姿多彩,因此要更详尽、贴切地描述一项活动,就必须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活动进行观察,从而对活动进行多角度描写,在这其中,教师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比如在描述人物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外貌、肖像、神情、动作、心理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在描述物品时,可以从外在感官如外形、颜色及物体材料、质地、重量等角度进行描述;在描写一项活动时,可以从活动开展的时间顺序、活动发生场所、活动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活动参与人员、活动中的事件发展等角度进行描写等。在执教一次活动作文《“老鹰”捉“小鸡”》时,学生正在操场上欢快地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忽然下起了阵雨,我本打算让学生立刻回教室结束本次活动,但学生兴致正浓,都不愿意回教室,虽然游戏做不成了,但学生想享受一下“淋雨”的感觉,有的学生还不顾玩耍了,仔细观察起了雨的形状,侧耳倾听下雨的声音,陶醉地享受着这下雨的氛围。我被学生的各种做法深深打动,就让学生在雨中细细品味了一番,回到教室以后,让学生围绕这堂课的内容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出了许多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优秀文章。作文内容丰富,写作角度多样化,有的学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叙述了自己以前在雨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有的学生写成了描写景物的说明文,有的写成了发表自己想法的议论文,还有的写成了抒发自己情感的抒情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大量多角度、多层次的优秀学生作品。
3.全面深入引导学生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学会观察是学好写作的第一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能的极重要的源泉,观察是知识理解和记忆之母。”可见观察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重要性。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计划地去听、去看、去闻、去尝、去思考。小学生虽然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尚不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所以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有顺序地观察,才能探究事物本质,全面把握写作素材。在具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中,学生要对情境中的场景进行细致观察,观察的内容可能是人、物或是活动的过程等。无论让学生观察感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是山川原野,花草树木,或是鸟兽虫鱼,公园亭台……在观察过程中,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3.1观察要有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使认识具有条理。这个顺序根据具体情境不同,也不尽相同。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3.2观察要全面细致,抓住特点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每个部分都要看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全貌,找出重点;观察细致是对事物细微之处都能看出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注意细节,抓住特点。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要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各方面了解事物的组成、用途、气味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这样有利于进行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如《你看清了吗?》作文教学,教师展示两幅几乎一样的风景挂图,在某些细节不同,请同学们找茬。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同学们终于发现:哦,原来第二幅图少了一朵白云,第一幅图多了一只兔子……通过观察图片的练习,学生学会了全面细致地观察,全方位认识事物。
4.作文指导与“下水作文”相结合。实现示范引导、迁移运用“下水作文”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这方面的作用,导致作前指导生动性、形象性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某一类型文章的指导时,教师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的技巧性较为低下。如果教师采取“下水作文”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的作前指导将会更为形象直观,也较容易实现写作技巧与写作实践的完美融合。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自己创作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要求学生从题目、内容、结构、详略布置、写作技法特色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一类型文章写作方法的网络框架。再辅之以平时积累的素材,就能够融合成生动、丰满、翔实的文章。“下水作文”在作前指导中侧重于发挥作文构思与技巧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要将所指导的写作要点融合在一篇“下水作文”之中,提高作前指导的渗透性。
5.积累语言,规范书面表达。《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在练笔中领悟选词用语的准确。恰当的句式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抒情与描写的结合,从而实现规范语言表达的目标。学生的语言积累可谓方法众多,可以在博览群书中积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还可以在影视、网络中积累。这里我只是想谈谈在教科书中的积累及学习表达。教科书的编排是以“主题”为单元,同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主题,所以每个单元都有同一类的“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