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学写作(十)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最快飞行器是什么?百度给出的答案是美国宇航局在1976年1月15日发射的太阳神2号探测器。它于4月17日抵达环日轨道并对太阳展开研究,轨道距离太阳表面高度一度达到0.29个天文单位。太阳神2号相对太阳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25.28万公里,约为每秒70.22公里,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最快飞行器。
  每秒70.22公里!这个速度“秒杀”一切高铁、飞机,甚至比火箭还要快5到10倍。那有没有属于人类自身的、比太阳神2号更快的东西呢?
  答案是:有!那是什么呢?这个东西就是诗人的心灵,或者说是诗人的思想。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八极”言“极远”,“万仞”言“极高”。整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
  如果这样说你还是觉得有点儿抽象,那我们不妨来欣赏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诗,看看诗人李商隐如何在瞬间完成了时空穿越。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现在我们熟悉的这首诗的标题。古代有的版本写作《夜雨寄内》,所谓“内”就是“内人”,也就是妻子,它更清楚地表明,这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一首诗。不过,也有人考证说李商隐在写这首诗时,他的妻子王氏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这首诗应该是身处巴蜀的诗人写给北方友人的一首诗。
  从诗歌所表现的真挚婉转、悱恻缠绵的情感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该诗是诗人写给他妻子的,用来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开篇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模拟两个人的对话。妻子问:“何日是归期”,诗人答:“还迟迟无法确定明确的日期”。我想这是婉转的回答,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还遥遥无期”。
  这看似非常简单平常的对话,因为“问归期”与“未有期”的强烈对比,把诗人漂泊异乡的愁和不得归家的苦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点明了诗人在写这首诗时身处的环境。深山、夜晚、秋雨、水满池塘,这是怎样一个清冷而孤寂的夜呀!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中的“何当”就是“什么时候能够”,“共剪”就是“一起剪”。所剪何物?是西窗之下的蜡烛。为何要“剪烛”?因为蜡烛燃烧久了,中间的棉芯炭化,就不明亮了,把这炭化的棉芯剪去,可以让烛光更明亮一些。“西窗剪烛”也就是“秉烛夜谈”之意。
  “何当”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深深期盼,期盼能和妻子秉烛夜谈。这时诗人的思绪已经从此时此地飘到了彼时彼地,飘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回到了他遥远的家乡,回到了他妻子的身旁。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中的“却话”是“回顾,回头说”,也就是一种追述,追述什么呢?是“巴山夜雨时”。
  这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和第一处出现的“巴山夜雨”,虽然在字形上并无二致,但实际意思已经大不同了。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在写诗时所处的此时此地此景,而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则是诗人想象中的在彼时彼地,也就是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在诗人的家中,他和妻子“共剪西窗烛”时追忆的巴山夜雨。
  一个是实景,一个是追忆。如果和现在比较,那是“将来时”,而如果跳到未来,从未来的视角看,所追忆的“巴山夜雨”又是过去时。不过这个“过去时”,不是真的“过去时”,而是虚拟中的“过去时”。
  就在这样实写与虚写的交错中,诗人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时空的穿越。巴蜀距离长安有多远?按照现在成都到西安的距离来计算,至少也有700公里以上了。诗人却在瞬间完成了位移,不但在空间上完成了这么长距离的位移,而且在时间上也穿越了,从现在到未来,又从未来穿越回过去。
  这样瞬间穿越时空的速度,显然任何人类制造的飞行器都无法匹敌。这样的时空穿越,在文学上也带来了神奇的表达效果。前人评价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旅居的情怀),不写而自深矣。”“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些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这样神奇的表达效果,后人不但注意到了,而且在有意识地模仿。比如,王安石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与宝觉宿龙华院(其三)
  【北宋】王安石
  与公京口水云间,
  问月何时照我还?
  邂逅我还还问月,
  何时照我宿钟山?
  这首诗写的是王安石与他的朋友宝觉禅师夜宿龙华院,忆及十余年前的往事,想起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的心态。而今时光荏苒,转瞬十几年过去了,难免有物是人非之慨。于是诗人写道:当年的京口之夜,问月何时照我还,盼的是早日归来。而今归来已久,再问明月何时照我再宿钟山。
  和《夜雨寄北》一样,这首诗也是在时空的不断变换中完成了真挚情感的表达。但因为这首诗的背景比《夜雨寄北》更为复杂,所以它的流传就没有前者那么广了。
  李商隐并没有为这种写法申请专利,王安石可以模仿,我们当然也可以模仿。
  同学们在写作时,完全可以借鉴《夜雨寄北》的写法,不要仅仅拘泥于写此时此地,也可以写彼时彼地,还可以从此地看彼地,从此时看彼时;或者反之,從彼地看此地,从彼时看此时。
  时空视角的不断变化,可以使你的文章更为丰满、更具张力。科幻作品的写作更是如此,没有时空的穿越,就没有科幻。
其他文献
随着房屋的剧烈晃动,与生俱来的本能把我从客厅沙发里猛地弹到靠窗的墙角,让我像一只胆小的老猴双膝跪地,双手撑开,掌心向下,撅起肥大的屁股,额头几乎贴着地,用手和膝盖撑起沉重的身子和脑袋,哼哧哼哧地急促呼吸着,躲避受伤的大地伸向我的巨手。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山摇地动的力量。  房屋,仍在急速地左摇右摆,就像一只烦人的钟摆。不不不,更像农妇手中的筛子。叮铃咣啷的声响从厨房门缝里流泄出来,不间断地滴到我的
喜欢美术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不管身在何方,对美术的酷爱是与生俱来的。广大农村儿童同样喜欢美术,且有很多儿童具有美术天赋。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专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原因影响了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无法发挥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上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实施教学是解决小学美术课堂区域性差别的保证。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生长在南方的人,是很少见到雪的。一年中,也许只有那么一两次,冰冷的雨滴夹着几片雪花落下,落在脸颊上,转瞬即逝,只留下刺骨的冷。  初见“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在西岭雪山。大雪平地盈尺,覆盖着地面,闪着耀眼的银辉。树梢全白了,给蓝天戴上银饰。寒风一吹,树梢上的雪纷纷落下,玉屑似的,飘落了一地。低头看去,有些枯草露出头来。一道白,一道暗黄,仿佛给大山穿上了一件素雅的花衣。我漫步在雪地里,脚下柔软的雪被踩
清晨,太阳刚刚露出头,祖母便第一个起床。略微沙哑的声音,摩擦着空气中的微尘,酥酥痒痒,是檀香的沉静味道。红色锦垫上,祖母双掌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祖母的性子极温和,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老周。她也不恼,呵呵地笑,笑声里满是檀香的温润味道。  做完晨课,她才不急不慢地洗米煮粥。老周煮的粥最美味。儿时清晨,我总会闻着粥香醒来,听着厨房里传来“乒乒乓乓”的锅碗撞击声,以及祖母轻快的脚步声愉快起身,开启新的一天
我已經很久没有走进那竹林深处了。  儿时,我总爱在外婆家那片竹林里玩耍。尤其喜欢在清明时,和外公、舅舅一起拿着锄头挖竹笋。虽说是去挖竹笋,可淘气的我总爱在地上乱挖一气,免不了挨训。  家中的笋干都是我们自己晒的。当外公他们挑回第一筐竹笋后,外婆便开始忙活起来。  我最喜欢看外婆做笋干。她剥笋的手法很利落,三下五除二便将那一筐竹笋的外皮剥去,内里露出嫩嫩的笋肉。接着,便是最难的一步———切笋了。笋片
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我校以“互联网 ”为背景,以“少教多学”为目标展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2016年,我校“基于互联网 与少教多学教学策略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被列为天津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历时三年,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上逐步找到了目标与方向。  一、建立“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理性面对“智”
许多大马伫立风中  在这瑟瑟寒意的日子里  我们想起了腾空的姿态  思想追风而去  从升起以至降落  一切形容成不可攀登的高度  在童年梦想的戎装开始  许多幼稚的光芒  冉冉升起  此时  大马栩栩如生地  坐落在城市的中心  大鸟般的翅膀形象地展开心巷  这是城市一个叫做  广场的地方的风景  许多没有见过大马的人  都会在这双铁蹄下赞叹不已  大马的嘶鸣和风一样  在城市的上空鸣响  大马有
外婆家后面有一块并不起眼儿的林地。那儿很少有人涉足,仅仅因为它多绕了几条路。  小时候我不爱学习,但路上看到的一切却总能吸引我:勤勤恳恳的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成群结队地搬运着食物;枯黄的树叶接受了风的邀请,随着悠扬的旋律翩翩起舞;池塘里几条鱼游来游去,投一块石头进去,扑通一声,鱼儿没了踪影,漾起的圈圈涟漪也渐渐褪去;连躲在角落里的小石子也在召唤我!光看这些还不够,我灵机一动——到林地去!  林地的
“今天午餐后,同学们可以到室外放松一下,不过没改完错题的同学要留在教室里改错。”操场上是迷人的秋色,而谢老师的这句话如晴天霹雳般打击了我,因为昨天的作业我做错了将近10道题!  正郁闷时,有人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抬头一看,是邻座佳怡。刚升入中学,同学之间彼此不熟悉,但我很快就注意到了她,因为她长得很像我远在西安的小表姐:小巧纤瘦,看上去聪明伶俐。她也被老师留下来改错,看来我俩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嘹亮的鸡鸣划破夜空,天边泛起点点红光。  大公鸡在院子里踱来踱去,鲜红的鸡冠、坚定的眼神、挺起的胸脯,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一旁的母鸡悠闲地散步,有时低着头,仔细寻觅食物。没有公路上的车水马龙,没有城市里的热闹喧嚣,这种简单朴实又和谐的场景,每天在我的外公家上演。  只有院子才是鸡们的地盘儿,如果它们进入房间,就会被赶出去。  在外公家的第一天,我就参与了“赶鸡”活动。那天下午,刚进门的我很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