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罗汉豆,不一样的味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戏》的结尾,在偷吃罗汉豆的第二天,“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什么六一公公送来一样的罗汉豆,“我”吃起来却感觉没有“昨夜的豆”好吃呢?这是因为“昨夜的豆”里,有着特殊的味道。
  有释放的自由。
  作为一个城里的少爷,“我”平时是受了很多约束的,而与纯朴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则无拘无束,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刺激的味道。夜观社戏、骂老旦、偷豆甚至是偷自家的豆,都体现于此。在这种气氛下,吃着“偷”来的、自己煮的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我”的心情自然是充满了興奋、激动且有一丝期待。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少年的叛逆和一种对礼教束缚的挣脱。
  有亲密的伙伴。
  人在年少时最需要的是伙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还有一群一起看戏、吃豆的农村少年。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于是,一群孩子欢腾雀跃,散开在豆田里。“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先是偷豆入舱,继而泛舟品豆。
  双喜的聪明、机灵,阿发的纯朴、无私,其他小伙伴的活泼可爱和对“我”的照顾都让“我”难忘。那夜的豆未必好吃,而“我”却感觉它美味无比;那夜的戏未必好看,而“我”却觉得它无与伦比。这是由于有了亲密的小伙伴的陪伴,是他们热情好客的态度、淳朴无比的心灵感染了“我”。
  因为“我们”吃的不仅是豆,更是气氛。
  有劳动的成果。
  无论是摘豆,还是煮豆,都是“我”和小伙伴亲自参与的,这里有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
  在偷豆的时候,“我们也都跳上岸”,每个人都摘了很多。偷完豆以后,“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我”和伙伴们一起偷豆、剥豆、煮豆、吃豆,其中有童年的乐趣和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给予的快乐,也是 “我”永远怀念的美好回忆。
  其实豆子都一样,只是物是人非,那晚的罗汉豆里有释放的自由,有亲密的伙伴,有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而母亲煮的豆,却让“我”感觉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中,两相对比,“我”自然是更想念那晚的经历,那晚的豆,那晚的欢乐。
  所以,一样的罗汉豆,不一样的味!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活动进入到最后阶段,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多例免疫缺陷病患者排出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由于此类病例能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