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彼岸是我的大学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


  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的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里,坐落着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学校,它就是哈尔滨金融学院。
  为什么说它不起眼呢?因为它真的太小了!入学的那一天,我们在火车站坐着学校来接新生的客车去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当车子路过一个叫承德高中的校园停下来的时候,我有点诧异,我读了三年才考上的是大学……吧?
  当然,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只是我们学校的附近有一所高中而已。
  报到的时候,主教学楼门口的喷泉在喷着水,当时我就想着,大学真好啊!校园里还有喷泉。然而两天后我才知道,这个喷泉只有在每年迎接新生的那两天才会喷水。
  作为一所金融学校,最著名的专业肯定是金融学和会计学专业了。不过,以会计专业著称的院校通常有一个特点(同样的,外语类和师范类的学校也有同样的特点),就是女生多!
  最近听说我们这类学校还被搞怪的人称作“尼姑学校”,真是过分的绰号啊!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哈尔滨金融学院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我报考的专业是会计专业,会计系也是我们学校人最多的院系。当然,一共480人,女生有400人,男生有80人。我们会计系一共有十个班,上课的时候是两个班一起上大课,所以常常需要提前占座。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我们学校,男生成了稀有物种,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男生和会计有些不搭,但我们班的这些“珍稀物种”,基本把班里成绩的前十名给承包了。
  校园里有四个教学楼,两个体育馆,三个食堂,一个图书馆和若干个学生宿舍。因为宿舍真的很多,所以我并没有具体数过。
  其实刚报到的那段时间,我还觉得学校挺大的。毕竟比较新奇,也没了解整个校园的全貌。然而,两天后,我才发现,我所看到的那堵墙——我以为那堵墙的背后是另一个校区或是学生宿舍之类的,但其实那里就是我们学校的边界了,而那里的楼房只是附近的居民楼而已。
  因为我们宿舍在校园的最西面,是从学校西门出来后马路对面的邮政楼——没错,我们学校就是这么任性。
  所以说,我们的宿舍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是在学校外面的。不过也只是隔了一个过道而已。
  每到午饭时刻,宿舍楼下就会有各种卖饭的小摊出来,宛如一条美食街。
  凉皮、饭包、杂粮煎饼、麻辣烫、蛋包饭、烤冷面还有烤面筋。当然,我们宿舍楼下的美食可不仅仅是这几样而已,我说的这些

都是我比较喜欢吃的


  但说起校园美食,那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也是所有哈尔滨金融学院公认的最具特色的美食——牛筋面。
  我第一次与牛筋面的邂逅是在第一食堂。刚入学的我在一次集体行动中和室友走散了,所以独自一人去食堂吃饭。因为当时并不是吃饭时间,所以食堂人很少。
  其实那时的我对牛筋面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毕竟窗口都没有人,我也是因为没人排队不用等才选择的牛筋面。
  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最夸张的时候我每天三餐都要吃牛筋面,可惊呆了我的室友们。
  这个牛筋面看上去真的特别普通,我曾经在排队的时候计过时,一碗只需50秒!没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制作出来的,却魅力无穷。
  要说它最独特的,就是秘制酱料。先把肉酱放到碗里,然后在大锅里把面条煮熟,连面带煮面的汤放到碗里,再放几片菠菜,就大功告成了!
  绝对不是我夸张,每次中午吃饭的时候,晚来两分钟,牛筋面的窗口就已经排了很长很长的队伍了。
  说完美食,再说说精神层面的事情。
  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新建的,只有四层,但是占地面积很大。一楼东侧南边是国内的小说,北边是外国小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区域。
  图书馆内还有水吧,里面可以煮面,很多同学都会在这里吃午饭,然后继续看书。真是有很浓厚的学习氛围呢!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刚刚建好没多久的图书馆的屋顶竟然会漏雨!确定不是豆腐渣工程吗?

热血的英语社团


  刚入学的新生最热衷的是什么?自然是加入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社团!
  我加入了数学建模社团、文学社还有英语社团。对了,入社团还要缴社团费,在这里我要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各位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提个醒,社团这种东西,一定不要听学姐她们乱忽悠。
  因为刚开学那几天,操场上到处都是社团纳新的,而且搞得一本正经还要面试什么的,于是毫无经验的新生们就犯了选择困难症,想着反正社团费都是十块二十块的,又不多,多报几个课余时间还更丰富多彩了呢!
  千万不要这么想,要知道课余时间也是很宝贵的。每个社团要开会还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容易时间撞车。到最后,只能默默地退掉很多社团。
  当年我最期待的文学社团,也是入社费最贵的一个,就让我感觉有些失望。因为我以为是大家探讨文学作品,创作小说互相交流经验的地方,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这个社团,几乎每天都要开会。周一到周五,运气好的时候只开四天,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下午没课,我和室友出门逛街,结果又接到了我们部长的电话,叫我回去开会!
  我都快要崩溃了,如果开会是说有用的事也就罢了,但他从会议开始到结束,完全不知所云,就是我们在那里坐着凑人数,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最后,我选择了及时止损,毅然决然地写了退社申请。
  與之相反的是,入社费最便宜的英语社团,倒是其中最有凝聚力也是最强的。
  英语社人很多,比文学社三倍的人还要多,能坐满一个大型的阶梯教室。我们分成了各个小组,然后有一个小组长学姐带着我们一起练习口语。而且我们每个小组还有自己的口号,我们的是:family,family,we are family!
  现在想起来真的是非常羞耻啊!   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们都会在综合楼门前——也就是喷泉处集合,然后我们的社长拿着大喇叭和音箱大喊:“热爱丢脸!”
  这个真是太搞笑了!也许是我们这样聚在一起高声地朗读英语看起来比较丢脸吧,所以社长才想出了这样的口号?
  我们寝室一共有8个人,大家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一起行动。所以每天早上,只要有人还在坚持,其他人也会跟着起床坚持练习英语口语。
  然而,早起对于我这个懒癌患者难度太大了。连续一周的睡眠不足之后,我彻底放弃了早上练口语的这个活动。因为自己的懒惰和不守约定,让我觉得难以面对社团的各位成员,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没去英语社团。
  但在我室友生日的那一天,刚好社团举办了晚会,所以室友强烈要求我也去参加。我当时想着英语社团人那么多,大家又不是一个系的,可能人家都不记得我了呢!
  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我就去了。然而,我刚坐下就被我们的小组长学姐认了出来。
  她问我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来参加早读活动,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因为自己早上起不来。
  然而学姐淡定地说:“这个不要紧,到时候我们会给你打电话,直到你起床为止。”
  在我感到压力山大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感动。活动结束的時候,社长还为我们准备了惊喜,他给我的室友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这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
  因为英语社团的人那么多,他总不可能记住每一个人的生日吧?但是他却用行动转变了我们的想法,当时我就在想,这个社团的学姐和学长们真的都很好,突然间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英语社团比其他社团的人多那么多了。

那些在图书馆扎营的日子


  我的宿舍在学校的最西侧,已经出了学校的西校门了。而与之相反的是,图书馆处于学校的最东侧,还要走过一条没有修好的坑坑洼洼的道路才能到。
  虽说学校并不大,但是从最西面走到最东面,大概还是有半个小时路程的。
  这也就说明了,我每次去图书馆都很不容易,所以如果不是有课,我基本上都会从早上开馆待到晚上闭馆再回去。但是自己一个人去有些无聊,我就会约小伙伴一起去。
  常和我一起去图书馆的就是英语社团过生日的那个室友,暂且称她为小A。
  大一的时候大家都没怎么去过图书馆,再说又是冬天,大冷天走那么远的路,很多人是不愿意去的。所以我和小A也是在去图书馆的过程中,结下了更加深厚的革命情谊。
  对女生来说,减肥是一生的事业。当时小A不知在哪里得到了偏方,说吃地瓜可以减肥,我俩就决定晚餐只吃地瓜。
  每天上完下午最后一节课,我和小A先回宿舍打热水。因为热水房每天六点半左右就关门了,图书馆是八点半闭馆,所以我们必须先打好热水。
  大概每天四点到五点之间,我俩就踏上了去图书馆的“旅程”。路过第一食堂的时候,我们先买两个烤地瓜,再买点饮料带着。
  走到第二食堂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吃地瓜肯定吃不饱啊!所以去二食堂吃个招牌的烤肉拌饭或者是油泼面,吃饱了才能有力气读书嘛!
  然后吃完饭,到图书馆的时候,已经六点多了。我们通常都会去三楼的西侧找座位,因为那边的椅子坐着比较舒服。
  我看的书大多都是言情类的小说,当然,也看了《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外国的名著。还有绫什行人的馆系列的推理小说,《孤独的歌声》等推理悬疑和剖析人性的犯罪小说。
  这些书都是我大一时候看的,过了两年还是印象很深刻。
  除了小说类,我还喜欢去顶楼的西侧看杂志。
  因为喜欢写作,也常常会给杂志投稿,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看杂志的。但我很少看纯文学杂志,多数看的都是时尚杂志还有科技杂志。
  图书馆里还有电脑室,可以刷一卡通,但是大四的学生是可以免费上网的。因为网速太慢,基本上都是大四的学长学姐在写论文。
  图书馆里的宝藏真的太多了,不只是我们学校,我觉得每个图书馆都很珍贵。书籍是人获取知识最直接方便的渠道,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本书得到别人用尽一生才得出的经验和感受,每一本书都是宝物。
  而图书馆就是一座收藏了很多宝物的珍宝馆。
  所以各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弟学妹们,无论考上了哪一所学校,都要记得常去图书馆哦!
  我的大学不大,不够气派,名声也不够响亮。但是在这里的生活真的很丰富多彩。各位学弟学妹们,听我说完之后,有没有稍微对这所学校提起了一点点兴趣呢?
其他文献
綠皮火车终于在一个小镇停下来。  上一次来这座小镇,大概是20年前,那时候,我还总是摇着大人的手去买雪糕的小不点儿。  我也不知道,邻居婶子怎么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  我下车的时候,已经晚上8点多,她在我踏进门的第一时间拉着我说话,她说自己的儿子和儿媳离婚了,她总觉得孩子心理有些问题,最近都是早晨起床才急匆匆把作业赶完。  她的焦虑,好像要把我们的谈话间隙都填满。她罗列了很多她认为的问题,比如,不
小时候的那个爱折腾的自己,笃定地相信着,自己有点亮生活、改变世界的能力。  我小时候是个想法特多、也很爱折腾的小朋友。  我发小陶点点也说,小学时我受到一个手工绘画类节目的影响,每个周末都要拽着她满大街地去找节目里提到的手工必备神器——乳白胶。而那时的我,也确实能将脑袋里装的那些奇思秒想一一物化,用简单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就能做出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手工品。  有次我在美術课上完成了一幅剪贴画。黑色a
高二下学期的某一天,地中海老师突然摸底考试。  好一个晴天霹雳!!!  但是!!!我们没在怕的!!!  考卷刚发下来没一会儿,地中海老师忽然有事要离开。  “大家要诚信考试哦~”  “no趴奔!!!”  考场上——  翠花同学悄咪咪地掀起一点裙子。  事先和同学达成共识的皇甫铁柱正在撕心裂肺地无声呐喊。  “二大题?三小题?嘿!”  “HELP……”  前面的同學颤抖着手yeah了一下。  好的!
在学校点外卖可是项技术活,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点外卖的,如果要吃外卖一定要偷偷的,不要被抓到,所以要吃外卖首先要与门卫伯伯斗智斗勇。  因为我们学校是封闭式学校,经常会有学生家长来给孩子送点粥啊、汤啊、中药什么的,所以只要外卖小哥伪装成学生家长,一般就可以完成外卖的“交接仪式”了。  这招儿我们用了大半个学期相安无事,但是悲剧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学生同时点了20多份
“海草”1号:“优秀的人一定做什么都是对的,我同桌学习成绩那么好,一定是学习方法很正确,我就忘掉之前自己的计划,完全跟着她学,成绩一定很快就能提高。还有,她都没把握做成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做好?所以凡事我还是要有点儿‘自知之明’,多留意下别人。”  陈晓兰是我的高中同桌。高中三年,她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李夏,你觉得这件事我应该怎么做?”刚开始,对于陈晓兰的询问,我会给予礼貌性的建议,告诉她我的
1  教室后排的男生打架打得正热闹,打架的、劝架的、叫好的、捂眼的、尖声维持秩序的……  在一个黑暗的角落边的小窗上,一张脸一部分隐没在黑暗里,另一部分若隐若现,那一双吊梢眼中如同容嬷嬷般险毒的神色释放着一股杀气……  第二天,走廊墙壁上整整齐齐七张检讨。  没错,这就是我们班主任,熊总。  2  熊总,班主任兼政教处主任。年近五十,任教三十余年。据说霸气侧漏,手段狠毒,是下到学生上到校长都顾忌的
[一]  时隔几年,我又一次在雨中,微亮时分便急急离家,去异地上学。  将东西一股脑儿塞进包中的时候,心里莫名地烦躁,便没有吃母亲提前做好的饭菜,尽管她一直让我多少吃一点儿。想到家对于我来说变成了旅店一样的存在,只能偶尔歇一歇脚,停留的时间短得可怜,便觉无比揪心。  我让父母留步勿送,之后装作潇洒地像浪客一样轻装上阵,其实就是硬着头皮,没有办法地迎接无比迷茫的人生。  出了家门,坐上没有回头的光阴
姐姐最近发现,小博微信群里有很多小作者在讨论读书的事儿,这氛围简直太棒啦,于是我就把他们拉了出来,给铂金们推荐一些好书!龙丹推荐:《姥姥语录》  我这两天在看倪萍的《姥姥语录》,简单朴素却又催人泪下的一本书。  我几周前开始在微信读书App上看书,觉得方便,也比看纸质书便宜,一周大概看了10个小时吧,偶尔超过10小时是因为晚上睡不着觉。我有一颗玻璃心,所以基本只看暖心的书,这本《姥姥语录》描写生活
现在问题来了,不就是开学嘛,不就是上班嘛,说不定还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怀揣一颗好奇宝宝的心,洋姐发了一条朋友圈——  开学是一个容易发生趣事的时间段。在学期的伊始,你身边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好玩的事情?快来说说吧——  @橘子:在大学校园里,学弟学妹被当成学长学姐没人理傻站着,学长学姐被当成学弟学妹一个劲儿地接传單……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洋姐:你是发传单那个?)  @小爱:被学弟学妹认成老师的时候,真
你今天吃肉了吗  这算是我的生活态度吧  就和你今天微笑了吗一样  生活就是不容易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窝  别压抑自己了  不开心就去“吃肉”吧  ——默豆豆  我很害怕朋友突然跟我说“我不开心”,因为对此我毫无办法,只能手忙脚乱地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她排解得差不多的时候默默地说一句:“要不咱们去吃肉吧?”  我总是会这么说,以至于他们都以为学校旁边那家火锅店和拐角那家烧烤店是我家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