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应加强诵读指导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xy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教师过分重视文言文“言”的教学,而忽视“文”的价值,导致文言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境地。为改变这一不足,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加强诵读指导的一些尝试:变“串讲”为“自读”,以疏通词句;变“分析”为“诵读”,以理解文意;科学指导“诵读”,以提高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指导
  
  长期以来,除了上公开课,文言文教学仍是“串讲”方式一统天下。老师也都很坦率:“不串讲总是放心不下。”其实,老师放心不下的主要是课文字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作品的思想情感、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大多数教师是不很重视,甚至是视而不见的。当文言文作品被剥离得只剩下字句材料的堆积的时候,其作为作品的整体生命力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教学也就成了没有“阅读”的教学,是文言文字句知识的教学。其结果是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听和记的机器,作为阅读主体的需要——认识发展的需要和情感动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另外,老师的过细串讲和繁琐分析占去了课堂时间,不得不把背诵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完不成背诵的任务,也不能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有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张必锟先生提出的“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转变”是课堂教学要从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其核心就是要加强诵读教学及其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变“串讲”为“自读”,以疏通词句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选文,大多篇幅不长,注释详细、浅显易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只要认真阅读文下注释,少量查阅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便能疏通读懂课文。因此,在课文词句的疏通上,我基本不串讲,而是要求学生自读。学生在自读课文时碰到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做上记号,先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在全班质疑。一般说来,少数疑难不经过老师引导也能解答,只有不到一成的问题需老师解答,这样就提高了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当然,对每篇古文的“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和中考说明中要求的考点——少量多义词、活用的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等,我会作为重点在课堂上提出,要求学生当堂解答并予以积累。
  
  二、变“分析”为“诵读”,以理解文意
  
  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的确,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那也只是一种自我陶醉。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相反,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地步,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文章的意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也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写自己之心。”真正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般把课文的层意和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我再适当点拨,达到理解性记忆,加快记忆速度。当快要熟读成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吟诵中参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教学为例,可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诵读:本段依次写了琅琊山哪些景色?(早、晚;春、夏、秋、冬)本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分到总)与前文有什么关系?(具体解说首段中的“山水之乐”)。
  
  三、科学指导“诵读”,以提高效率
  
  文言文教学以诵读为主要途径,就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包括纠正读音,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理解文意,找准文章支撑点,变换朗读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加快背诵速度,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科学指导学生诵读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如果读错了字音和节奏,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章;如果读不出语气和语势,就不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喜怒哀乐之情。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又间有通假字和古今异读字等,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予以纠偏。
  读准句子的节奏,也就是理解语句的大意,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能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
  读出语气和语势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要读出语气和语势,既要了解虚词所表述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要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情感、立场、观点等。
  2.粗知文段层次及大意,掌握文章思路。如果对所诵读文段的内容一点不知,而只是摇头晃脑地念着,这是死记硬背,会导致背诵的速度慢也容易遗忘。指导学生诵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然后再合并为一。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第一段教学为例:先齐读第一层(自余为僇人……恒惴栗),再分组(一、二组,三、四组)读第二层(其隙也……无远不到)和第三层(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然后齐读第四层(以为……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最后自读。每层自读三四遍,大约15分钟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背诵任务。
  3.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记住名句佳句以及段落层次的衔接词句。学生根据这些支撑词句再去诵读,背诵的速度会提高许多。在《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篇目后面的习题中有此方面专门的指导练习,就不再赘述。
  4.灵活运用诵读方式。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会使人们产生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现在的课堂教学经常过多采用齐读的方法,整齐、读音规范是做到了,但往往造成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减少,个性特点难以发挥,对佳作的深入理解也常常受到影响。故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地齐读或是自读,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使学生愉快又昂奋地诵读,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加快学生背诵的速度。一般说来,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等,而应该以自读为主。如《与朱元思书》第三段分三层来具体写山景,可让男生读第一层(整体形象之奇),女生读第二层(情趣之奇),再男、女生合起来读第三层(明志)。第二遍则男、女生所读内容互换。然后再让学生分层自读三至五遍。大概15分钟左右,绝大多数学生便能基本背诵了。
  5.教师读背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自己做到先背,这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得那些不很愿意背书和背书速度较慢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带动与鼓舞下,加大了对诵读课文的投入,提高了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把诵读课文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曾国藩在他著名的传世家书《家训》中曾说过:“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诵则不能探其深之趣。”可见,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才有利学生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形成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熏陶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自觉地感受、体味文言文经典,受其熏陶和感染到学生利用文言文深邃的语言内涵丰富现代文写作,来构筑高中文言文动态的文化认同,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旨趣。  关键词:文言文 文化认同     高中文言文教学,我们更多是关注语言教学,以期达到
细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不仅能品味出陶渊明的那种清新、纯朴、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更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那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情怀。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出现,网络文学的学科建设就很必然了。网络文学的学科建构包括认识论结构和本体论结构两个相互影响的逻辑局面。网络文学依赖网络技术,网格文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特点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课堂中去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一、紧扣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探究    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激励人们求新立异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