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已经出台,大小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成为我国首个获正式批复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
关键词:森林 林业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34-01
1低碳经济下的森林价值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说,因森林破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五分之一。如果能够把破坏森林遏制住,温室气体减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扩大森林资源,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如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针叶林)的20至30倍,5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至150年的产量。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工林可达158万平方千米。若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将使人工林固碳总量达到88.4亿吨。
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高吸收和碳持续。保持低碳,即意味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降低碳的净排放量,对高碳单位实行碳税调节、指标减排、制度约束,同时保护森林,增加绿地面积,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我国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造林。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中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6%增加到18.21%,森林面积增加到1.75亿公顷,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到5300多萬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已由20世纪90年代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我国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初见成效,低碳经济初步发展,这些斐然的成果与中国的森林保护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国从2002年起正式实施森林保护六大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其中的一个,另外5个分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据了解,六大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面积达到7600万公顷,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庞大森林保护网络,这是我国林业构筑生态体系的又一华彩篇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又一层天阶。
2发挥优势,努力构建林业产业体系
发展林业可以提高绿色GDP比重。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
2.1 加强重视力度植树造林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得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2009年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要求“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从国家的高度上重视植树造林成为趋势和必然。
2.2 加强森林管理
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用林地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森林保护不力导致的碳排放,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增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通过对水分、土壤、火灾和病虫害进行管理与控制、实施林分抚育管理等措施,将能够进一步提高现有森林质量,较大程度地增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
2.3 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
全国湿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现有3800多万公顷湿地(不包括水稻田),但只有40%得到较好保护。湿地保护不力,将会加速湿地中贮存的有机碳的分解,导致CO2大量排放。同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森林土壤贮碳量为150亿吨左右。1980-2000年,我国毁林排放达到8.3亿吨碳,其中土壤碳排放为3.8亿吨碳。因此,应加大对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减少湿地开垦,实行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功能。
2.4 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森林 林业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34-01
1低碳经济下的森林价值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说,因森林破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五分之一。如果能够把破坏森林遏制住,温室气体减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扩大森林资源,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显著,如人工桉树林生产力相当于天然林(针叶林)的20至30倍,5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当于原始林在自然情况下100至150年的产量。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工林可达158万平方千米。若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提高一倍,将使人工林固碳总量达到88.4亿吨。
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高吸收和碳持续。保持低碳,即意味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降低碳的净排放量,对高碳单位实行碳税调节、指标减排、制度约束,同时保护森林,增加绿地面积,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我国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造林。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中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6%增加到18.21%,森林面积增加到1.75亿公顷,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到5300多萬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已由20世纪90年代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我国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初见成效,低碳经济初步发展,这些斐然的成果与中国的森林保护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国从2002年起正式实施森林保护六大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其中的一个,另外5个分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据了解,六大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面积达到7600万公顷,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庞大森林保护网络,这是我国林业构筑生态体系的又一华彩篇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又一层天阶。
2发挥优势,努力构建林业产业体系
发展林业可以提高绿色GDP比重。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
2.1 加强重视力度植树造林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得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2009年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要求“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从国家的高度上重视植树造林成为趋势和必然。
2.2 加强森林管理
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用林地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森林保护不力导致的碳排放,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增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通过对水分、土壤、火灾和病虫害进行管理与控制、实施林分抚育管理等措施,将能够进一步提高现有森林质量,较大程度地增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
2.3 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
全国湿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现有3800多万公顷湿地(不包括水稻田),但只有40%得到较好保护。湿地保护不力,将会加速湿地中贮存的有机碳的分解,导致CO2大量排放。同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森林土壤贮碳量为150亿吨左右。1980-2000年,我国毁林排放达到8.3亿吨碳,其中土壤碳排放为3.8亿吨碳。因此,应加大对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减少湿地开垦,实行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功能。
2.4 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