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难于蜀道”的艰苦征程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ao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从今年始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施阶段,我们既面临着机遇,更面对挑战,现实不容乐观,创新,必将是“难于蜀道”的艰苦征程。知不足而后思进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对国情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科技投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尺度。我国2004年的科技投入仅占GDP的1.23%,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日本和韩国都在3%以上。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仍嫌不足,非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而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发达国家科研设备利用率可达170—200%,而我国只有25%。
  对外科学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潜伏着发展的巨大风险。目前我国科学技术依存度竟然高达50 %,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号称装备制造大国,实则我国装备投资的60%依赖进口。用专家的话说,我们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
  科学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极为缺乏。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号称6000万之众,但跻身国际前沿参与竞争的科学家屈指可数。在158个国际一级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担任一级组织主席的人仅一名,实在是凤毛麟角,与泱泱大国不相般配。
  我国科技学术论文虽然数量可观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统计资料表明:1993—2003年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里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中仅有2人。可见,长期以来国人花大力气跑课题、要经费、写论文……这种功利化的行为却难以产生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浮躁之风挥之不去,难有科技创新硕果。
  “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导致“政策寻租”之风缠绵不断。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0.0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2004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仅为支出经费的15%;远远低于韩国和日本的水平。业界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政策寻租”的空间仍然很大,较之于依靠创新增收容易,这不利于创新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势必导致企业发展受制于人,特别是对国防安全影响更大。
  “品牌弱国”屈居配角只能“为他人作嫁衣”令人汗颜。据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2005年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美国占有58个,德国9个,法国7个;亚洲共有8个,其中日本6个,韩国2个,我国则一个没有。没有知名品牌,势必导致竞争力弱,带动作用小,效益差。徒有“中国制造”的虚名,获取的利润却只有品牌国的百分之几,也只能被人视为“中国企业是世界著名品牌的加工厂”。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吹响了“创新”的号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分坦诚地告诫我们,“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低,发明专利少,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尖子人才比较缺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教大的差距。”鉴于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熟知国情,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奋起直追,绘制自主创新的发展蓝图,开创“中国创造”的新纪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