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和电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基本渠道之一就是“听”,“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影响英语听力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等。要想过好听力关,必须越过这些障碍。
关键词: 英语听力 障碍 对策
世界正在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渐频繁,而人们交流的基本渠道之一就是“听”。“听”作为交流的基本渠道,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对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对外交往中,英语听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们互相理解程度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提高英语听力能力从事外交活动的专业人士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中,听力训练是语言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一)语言障碍
1.语音障碍。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主要是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语音训练,学生对英语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失音、不完全爆破、语调等知之甚少,对音素分辨、略读、连读等语言形式难以区别。这些语音障碍大大影响听力理解。同音词和近音词的辨别是听力练习中常见的情况。一般来说,出题者会有意识地设计读音相似或相同但含义不同的选择项,以此干扰学生理解,从而测试学生辨音、辨义的能力。对于这类考题,考生应注意比较、区别英语单词发音,弄清楚话语的确切含义后作出判断,切忌按照读音机械地选择答案。
2.词汇障碍。词汇障碍是听力训练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平时听力训练少,一些学过的词汇和所听材料中的词汇统一不起来,听着熟悉,一时间却想不起它的准确意思。另一方面,听力材料中确有生词,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把思维停留在词义思考上,影响对所听内容的全面理解。
3.语法障碍。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语法和词汇的结合,理解句子的含义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知识模糊或不扎实会成为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对于英语语法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更难把握这种一闪即逝的听力信息。影响听力理解的语法知识主要表现为:对动词的不同时态、语态表达的不同意义理解不准确;对非谓语动词的用法不清楚;对不同类型的句子,如虚拟语气句、比较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不能做出迅速、准确地判断。此外,生疏而复杂的句子结构及汉语相悖的逻辑表达方式都会对听觉起干扰作用,造成听力理解障碍。
4.语速障碍。影响听的效果的另一因素是说话速度。一般教师上课时语速偏慢,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养成慢慢听的习惯,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可能适应不了。若听的内容熟悉,生词不多,则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若材料中生词较多,就会影响对听到的信息的理解。
(二)文化差异影响
社会背景知识缺乏会对听力起干扰作用。美国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谈到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时指出:“社会生活不仅影响外部的语言表现,还影响内部的语言能力本身。”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理解,有时甚至引起误解。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提高听力水平必须对目的语的社会与文化有充分了解,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必要手段弥合文化沟壑。下面的例子充分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思维方式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
W: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take the car to the garage or just to buy a new one.M:If you buy a new car,you’ll probably save money in the long run.
如果我们不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就无法理解“买新车可以省钱”这一说法。在西方国家,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买车一般不会太贵,但修车却要花一大笔钱。所以从长远来说,修车不如买新车更划算。这和中国的文化与思维不同。
(三)心理因素影响
心理障碍是英语听力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大干扰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紧张的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一些学生上课时既不动手又不动脑,致使所听内容一听而过。还有些学生带着畏惧听力的心理听,听不懂就紧张,一紧张更听不懂。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意是唯一的门户,只有经过这个门户,外部世界的映象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经验证明,注意力越集中,听力效果越好,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会形成兴奋点,这时听者完全沉浸在所听内容中,其后杂念自然排除了。
二、解决听力障碍的对策
(一)针对语言因素采取的对策
1.辨认语音。语音是听力的基础,提高听力首先要通过语音关。由于听音过程具有时间与次数有限、不可反复推敲、思考时间短暂等特点,必须对听到的句子做出迅速反应,需要进行强化语音基本训练,特别是辨音能力。我们要多进行辨别语音、语调听力练习,掌握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辅音、辅音连缀,辨认语流中的重读、弱读、连续、失音和语调,可使我们消除语音上的障碍。
2.掌握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短语、句型及英语中包含的大量词汇和不胜枚举的固定搭配与短语,是听力理解的基础。然而,大部分人在掌握大量词汇后仍无法听懂简单的听力材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掌握的词汇是视觉型的,我们只是单纯记住了它们的形体,而非实际音准。造成当我们看到它们时能识别它们,但当我们听到时很难理解。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要素之一,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是社会交际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在语言系统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积极主动地扩大词汇量,拥有足够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听力的关键。通过大量泛读可以扩大词汇量,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习语、缩略语、惯用语,并掌握其用法。只要持之以恒,必见功效。
3.熟悉语法和语言知识。语言基本功直接影响听力。有的人听得吃力,因为他们对语法的熟练程度不够。有的人语言基本功不错,可是听力水平却一般。根据观察,发现他们对语法和语言知识的了解不够。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文化背景方面,虽然我们在平时听力训练中了解了一些欧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但毕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远不如大量阅读理解得多。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贫乏引起的听力障碍,听者应该有的放矢,加以弥补。首先应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讲英语地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对跨国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获取相关信息。另外,多读英文小说,小说中不仅包括大量口语化表达,还包括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克服听力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忧虑、恐惧会妨碍大脑工作而导致思路阻塞、听力下降、记忆困难,甚至在大脑中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信息输入,或者妨碍有效学习。所以,我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听力效果。因此,要克服由于精神产生的焦虑感,摆脱畏惧心理,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满自信地听。听音时必须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全神贯注、镇定自信,能临场不畏,而适度的焦虑感更能使听者集中注意力。
三、结论
提高听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听力训练。听力理解可以说是一个人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推理不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听力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影响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若想提高听力水平,就必须了解自己听力理解的障碍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突破障碍,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并有效将这种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陈秀云.英语听力技能与培养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邓娟.论学生中心地位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体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 英语听力 障碍 对策
世界正在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渐频繁,而人们交流的基本渠道之一就是“听”。“听”作为交流的基本渠道,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对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对外交往中,英语听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们互相理解程度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提高英语听力能力从事外交活动的专业人士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中,听力训练是语言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一)语言障碍
1.语音障碍。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主要是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语音训练,学生对英语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失音、不完全爆破、语调等知之甚少,对音素分辨、略读、连读等语言形式难以区别。这些语音障碍大大影响听力理解。同音词和近音词的辨别是听力练习中常见的情况。一般来说,出题者会有意识地设计读音相似或相同但含义不同的选择项,以此干扰学生理解,从而测试学生辨音、辨义的能力。对于这类考题,考生应注意比较、区别英语单词发音,弄清楚话语的确切含义后作出判断,切忌按照读音机械地选择答案。
2.词汇障碍。词汇障碍是听力训练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平时听力训练少,一些学过的词汇和所听材料中的词汇统一不起来,听着熟悉,一时间却想不起它的准确意思。另一方面,听力材料中确有生词,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把思维停留在词义思考上,影响对所听内容的全面理解。
3.语法障碍。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语法和词汇的结合,理解句子的含义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知识模糊或不扎实会成为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对于英语语法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更难把握这种一闪即逝的听力信息。影响听力理解的语法知识主要表现为:对动词的不同时态、语态表达的不同意义理解不准确;对非谓语动词的用法不清楚;对不同类型的句子,如虚拟语气句、比较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不能做出迅速、准确地判断。此外,生疏而复杂的句子结构及汉语相悖的逻辑表达方式都会对听觉起干扰作用,造成听力理解障碍。
4.语速障碍。影响听的效果的另一因素是说话速度。一般教师上课时语速偏慢,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养成慢慢听的习惯,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可能适应不了。若听的内容熟悉,生词不多,则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若材料中生词较多,就会影响对听到的信息的理解。
(二)文化差异影响
社会背景知识缺乏会对听力起干扰作用。美国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谈到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时指出:“社会生活不仅影响外部的语言表现,还影响内部的语言能力本身。”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理解,有时甚至引起误解。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提高听力水平必须对目的语的社会与文化有充分了解,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必要手段弥合文化沟壑。下面的例子充分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思维方式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
W: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take the car to the garage or just to buy a new one.M:If you buy a new car,you’ll probably save money in the long run.
如果我们不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就无法理解“买新车可以省钱”这一说法。在西方国家,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买车一般不会太贵,但修车却要花一大笔钱。所以从长远来说,修车不如买新车更划算。这和中国的文化与思维不同。
(三)心理因素影响
心理障碍是英语听力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大干扰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紧张的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一些学生上课时既不动手又不动脑,致使所听内容一听而过。还有些学生带着畏惧听力的心理听,听不懂就紧张,一紧张更听不懂。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意是唯一的门户,只有经过这个门户,外部世界的映象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经验证明,注意力越集中,听力效果越好,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会形成兴奋点,这时听者完全沉浸在所听内容中,其后杂念自然排除了。
二、解决听力障碍的对策
(一)针对语言因素采取的对策
1.辨认语音。语音是听力的基础,提高听力首先要通过语音关。由于听音过程具有时间与次数有限、不可反复推敲、思考时间短暂等特点,必须对听到的句子做出迅速反应,需要进行强化语音基本训练,特别是辨音能力。我们要多进行辨别语音、语调听力练习,掌握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辅音、辅音连缀,辨认语流中的重读、弱读、连续、失音和语调,可使我们消除语音上的障碍。
2.掌握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短语、句型及英语中包含的大量词汇和不胜枚举的固定搭配与短语,是听力理解的基础。然而,大部分人在掌握大量词汇后仍无法听懂简单的听力材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掌握的词汇是视觉型的,我们只是单纯记住了它们的形体,而非实际音准。造成当我们看到它们时能识别它们,但当我们听到时很难理解。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要素之一,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是社会交际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在语言系统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积极主动地扩大词汇量,拥有足够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听力的关键。通过大量泛读可以扩大词汇量,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习语、缩略语、惯用语,并掌握其用法。只要持之以恒,必见功效。
3.熟悉语法和语言知识。语言基本功直接影响听力。有的人听得吃力,因为他们对语法的熟练程度不够。有的人语言基本功不错,可是听力水平却一般。根据观察,发现他们对语法和语言知识的了解不够。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文化背景方面,虽然我们在平时听力训练中了解了一些欧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但毕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远不如大量阅读理解得多。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贫乏引起的听力障碍,听者应该有的放矢,加以弥补。首先应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讲英语地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对跨国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获取相关信息。另外,多读英文小说,小说中不仅包括大量口语化表达,还包括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克服听力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忧虑、恐惧会妨碍大脑工作而导致思路阻塞、听力下降、记忆困难,甚至在大脑中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信息输入,或者妨碍有效学习。所以,我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听力效果。因此,要克服由于精神产生的焦虑感,摆脱畏惧心理,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满自信地听。听音时必须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全神贯注、镇定自信,能临场不畏,而适度的焦虑感更能使听者集中注意力。
三、结论
提高听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听力训练。听力理解可以说是一个人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推理不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听力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影响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若想提高听力水平,就必须了解自己听力理解的障碍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突破障碍,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并有效将这种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陈秀云.英语听力技能与培养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邓娟.论学生中心地位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体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