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填词 异曲同“归”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讨了《山居秋暝》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两首诗词在取材、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相同(似)之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再次,都采用了白描手法。诗词的语言精练,白描手法的采用使画面清晰而生动,虽不加雕饰,却起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山居秋暝》用冷色调描绘画面:秋日雨后山林清幽宁静,空气凉爽,一轮皓月映照着松林,清冽的山泉如洁白无瑕的素练,淙淙地流泻于青色的山石之上,如一幅水墨丹青,寄兴遥远,风格恬淡。《如梦令》的景色是用暖色调来渲染的:日暮西山,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际,色彩朦胧,翠绿的嫩荷,娇艳的莲花与金色的沙滩,再加上那惊起纷飞的鸥鹭,构成一幅色彩朦胧娇美的画面。
  然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虽然两篇作品犹如两幅美妙的图画,有景有人,有动有静,有情有趣,但毕竟一诗一词,作者不同,生活际遇不同,创作目的和个性也会有所不同。另外,诗人的感受角度不同。王维描绘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李清照则是在追忆自己的一次愉快郊游。总之,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填词赋诗,同中有异,各有特色,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责任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阶段,优等生和后进生并存。如何将后进生尽可能地转化为优等生,确实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的角度,探讨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批评,指通过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说,
【摘 要】实用课堂不仅仅是简单、规范的课堂,还应该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而等待能够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充分的展示。等待是对学生发展规律的遵循,是我校“以实用为原则的小学课例群开发研究”课题组所研究的“实用课堂”应有的教学策略之一。实用课堂真的需要等待,需要我们用耐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爱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等待。  【关键词】实用课堂;等待;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一年级孩子学习拼音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编儿歌、做游戏、讲故事、创情境,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趣味且富有实效的教学,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关注学生主体,孩子们爱学乐学,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儿歌;游戏;故事;情境;乐趣;轻松;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抓准教学的关键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实践二: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实践三:在教学《风筝》时主问题的设计就抓住“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的答案中很自然的就会有“悲哀”一词。于是“悲哀
【摘要】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
摘 要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牵动了各方的视野,也让高考改革这一教育领域的核心环节再一次成为各阶层人们热议的共同话题。实现高考改革有两大途径:统考改革与学考改革。本文基于现实与历史的视角,阐述通过这两大途径来实现高考改革的现实合理性、两大实现途径的历史源流以及由此生发的担忧与思考。  关键词 高考改革 统考 学考  2014年9月4日,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摘要】古人写文章讲究一个发人深思、坚强有力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之为“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整理概括、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或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或讨论比较、加深理解;或布置习题、练习巩固。通过精心准备的结课设计和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堂教学进入启
【摘要】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关键词】场面描写;描写方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导语:描写的种类很多,场面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场
【摘要】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中国文坛的两大巨人。他们为后人留下多篇经典诗作,本文从作者的所处时期和诗歌风格入手做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诗歌风格;情怀;豪放词风;婉约  【中图分类号】HO52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
【摘要】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注重诵读和分析修辞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诵读;修辞;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诵读空间,留出诵读时间。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修辞方式,或者利用复习时间,系统讲解与分析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