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任务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xu20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人的探测器已经造访过冥王星和太阳系边缘地带。火星车正在红色火星表面游走。然而,我们对太阳的探测却很不够,直到2018年夏季和2019年2月展开的——
  因此,对太阳的近距离研究可谓恰逢其时。而对太阳的研究欲望可以回溯到现代太空时代之前的19世纪。1869年8月7日,天文学家聚集在俄罗斯和北美洲,观测一次日全食。在数分钟的黑暗里,科学家们抓紧时间观测难得一见的奇观:鬼魅的日冕——太阳的大气外层。对当时的天文学家来说,日冕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其中两位天文学家——查尔斯·扬和威廉·哈克尼斯使用光谱仪,把日冕光的波长细分。他们知道,不同的化学元素受到外在能量激发时发出的光会在不同波长反映出来。通过测量这些“光谱线”,他们就能确定日冕的化学组成。他们各自独立地发现了一条波长为530.3纳米的绿色光谱线。这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因为没有任何已知化学物对应这一波长,所以这两位天文学家以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他们把它命名为癚(dàn)。
  事实上,扬和哈克尼斯的推测是错误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天体物理学家沃尔特·格罗特里安和本吉特·艾德伦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铁能够发出那种绿光,但前提是铁被加热到300万℃,从而被转换成一种带电气体——等离子体。但这一认识引出了一个真正的奥秘:是什么机制在把日冕加热到300万℃?这个问题的确是个很大的奥秘:太阳表面温度只有0.6万℃。“帕克号”任务团队项目工程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科学家福克斯说:“(日冕超高温)简直颠覆了物理学和自然规律。日冕温度奇高就好比水往高处流。按理说,越远离热源温度越低。日冕区域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把日冕物质升温到300万℃以上?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这么大的奥秘都不算是大奥秘,那么还有第二个相关的奥秘。气体脱离太阳之处,正好是温度达到峰值之处。福克斯说:“如果你认为太阳是一颗引力巨星,那么它就该把自己的所有材料把持住。然而,等离子体却能够脱离太阳,飞到各方,包裹所有行星。”这又是为什么?
  太阳风主要由氢和氦组成。暴露了日冕超高温之谜的铁,实际上只占太阳风成分的很小一部分。携带着太阳磁场的太阳风,以大约160萬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太空喷发粒子流。太阳风包围行星。太阳风在与地球碰撞时,极地天空闪耀惊人的极光。

冰火两重天


  天文学家说,太阳风的加速开始于从太阳核起大约10倍于太阳半径处。“帕克号”将要到达的正是这个位置,这里也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地方。
  在多次与太阳近距离相遇的过程中,“帕克号”将反复探测上述区域。它之所以能承受那里的极高温,是因为一种创新的热保护系统。这一热盾由两张碟片组成,这两张碟片被一层碳泡沫分隔开。面朝太阳的碳泡沫层为白色,能反光。碳泡沫本身很轻,97%都是空气。这种碳泡沫材料本身就是为“帕克号”研发的,它是让“帕克号”任务得以实现所必需的几项关键技术之一。碳泡沫厚度只有11厘米,在“帕克号”接近太阳的过程中碳泡沫将被加热到大约1377℃。在热保护系统的另一侧,即飞行器所在位置,热保护系统的设计目的是散热,让飞行器的温度降至室温,即大约21℃。
  欧空局“太阳轨道器”的热盾采取的是另一种策略,这是由于“太阳轨道器”要忍受温度稍低但持续的加热。“太阳轨道器”面临的最高温大约是520℃,但它不会像“帕克号”那样会前往金星轨道里降温。“太阳轨道器”的热盾不是白色和反光的,而是漆黑的,这意味着该热盾会吸热,并且把热量辐射回太空。“太阳轨道器”的热盾由覆盖一个保护层的钛制成,这个保护层衍生于由燃烧过的动物骨骼制成的一种颜料。这种颜料是一种黑色磷酸钙,它被广泛用于肥料和金属合金生产,还被用于从水中过滤重金属。这个保护层让“太阳轨道器”能在距离太阳60倍于太阳半径处持续运作。虽然这个距离比“帕克号”与太阳之间的最近距离要远一些,但这个相对远距离的选择是有一定理由的:在这样的距离仍然可以用望远镜观测太阳,再近一点就不行了。但“太阳轨道器”上面的望远镜不会直视太阳,而是将观测太阳的旁边,拍摄太阳风呼啸而过的图像。
  “太阳轨道器”搭载的望远镜等仪器,将观测太阳表面不同波长的光,以便科学家确定太阳表面气体密度、温度和磁场。“太阳轨道器”还搭载了另一套仪器,它们能测量经过“太阳轨道器”的太阳风的密度、温度和磁场。而“帕克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它能飞越太阳大气的一些区域。在这些区域,气体与太阳表面脱离、从而变成太阳风。于是,通过共享“太阳轨道器”和“帕克号”的观测数据,科学家就能把太阳表面发生的不同事件、太阳风开始兴风作浪之地和太阳风下游状况联系起来。这正是参与调查太空天气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知识。简言之,“太阳轨道器”将把太阳上发生的事情与太阳风中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

预警很重要


  就算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对太阳的好奇心,也已经有足够理由向太阳发射“帕克号”和“太阳轨道器”。但执行这些任务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卫地球上的我们。
  除了创制艳丽的极光之外,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还可能严重损害地球上的重要设施设备。1859年发生的“卡灵顿事件”是有记载的最大一次太阳风暴。当时的极光在全球2/3地区上空均可见,全球电报网络瘫痪,指南针乱转。今天,同等规模的太阳风暴仍有可能严重影响卫星导航、通信服务和供电网络,而现代社会的运转显然离不开这些设备。然而,哪怕是现在最先进的设备——美国宇航局的“先进集成探索者号”飞行器,也只能提前30~60分钟预警即将发生的强太阳风暴。
  一旦“帕克号”和“太阳轨道器”完成自己的使命,上述预警时间就可能提前到1~2天。这是因为太阳风暴由太阳耀斑引发,太阳耀斑激发日冕物质突然被喷射进太阳风。这一喷发通常需要一两天时间才能穿越太空,因此,知道太阳风从哪个方向发射,就能让科学家算出任何来袭的太阳风暴的强度,还可能给予我们更多时间来做准备,保护任何重要的电子设备。
  福克斯说:“‘帕克号’和‘太陽轨道器’将提供的探测数据,将大大提高太空天气尤其是太阳风暴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几年后,当一场大规模太阳风暴发生时,这些模型将准确告诉我们地球可能遭到怎样的袭击。这两项任务的时间架构极其巧合,对我们来说也极其幸运。两艘探测器能够联袂,让我非常兴奋。这真的是太好太好!”

“帕克号”图解


  ① 场实验
  直接测量太阳风中的电磁场和波,并测量射电辐射的强度波动。
  ② 太阳集成科学调查
  观测高速加速电子、质子和较重粒子,并把它们与太阳风和日冕结构联系起来。
  ③ 宽视场成像仪
  在太阳风、激震和其他等离子体结构接近和经过“帕克号”的过程中,拍摄它们的图像。
  ④ 热保护系统
  是一面厚度为11.43厘米的合成碳盾,它将承受飞行器外部接近1377℃的高温。
  ⑤ 高增益天线
  用于与地球之间的通信。它在“帕克号”接近太阳时向地球传输数据的速率大约为167KB/秒。虽然与现代宽带速度无法相比,但这一传输发生在离地球很远的地方,所以实际上很了不起。
  ⑥ 太阳能电池板降温系统
  它在太阳强度为地球轨道水平475倍的情况下运作。太阳能电池板由一部面积为2平方米的辐射器降温,辐射器把废热排放到太空。
  ⑦ 太阳能电池板
  尽管面积只有1.55平方米,“帕克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帕克号”最接近太阳时的发电功率却可达388瓦。
  ⑧ 太阳风电子和质子调查
  计数太阳风中数量最多的粒子,测量它们的速度、密度和温度等特性。
其他文献
我承认,这是一篇完全失控的文章,虽然写它的初衷确实很严肃,但后来我发现,如果故事情节不一一展开,总觉得是欠缺点什么,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啰啰嗦嗦的样子……而且我也终于意识到,凡是自己重复多遍心甘情愿当回头观者的电影,大抵都不是什么可以在影史上留名的经典作品(也许“教父”系列是个例外)。过去一直对一个碟店老板的话耿耿于怀,此人虽然承认自己作为“业中人士”一部欧洲片都没看过,但却很大方的对我说:“你对
想象一下,过了半辈子,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在头脑里想象任何图像情景,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多伦多一位42岁男子就是如此,在他整个内心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图像记忆,就像大脑“失明”了一样。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你最爱的人的面容,眼睛的颜色,头发的质地,皮肤的细节。你可以想象吗?毫无疑问,这肯定没有问题。但菲利普不能。  菲利普是加拿大多伦多一位42岁的摄影师,他婚姻幸福,却无法在心中想象妻子的面容,在他的脑
胖人俱乐部 日本有一个胖人俱乐部,其成员遍及全国。他们公开宣布:“胖子是和平、善意和圆满的象征。”每年3月3日,是这个胖人俱乐部规定的“胖人节”。  丑人俱乐部 意大利皮奥比考有个丑人俱乐部,凡丑陋的人,不论国籍、性别和年龄,都可申请加入该俱乐部,谊部的标志是罗马神话中的火神,火神很丑,但火神的爱侣是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每年9月为“世界丑人聚会节”,节日里选举丑人英雄。这一活动使所有丑人的自
《约翰·克利斯朵夫》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与无法掩盖的万丈光芒强烈地冲击、震撼着世界文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这部杰作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作者通过描述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世纪之交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欧洲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画卷。而最重要的主题思想则是让人们如何正视磨难、学会生活。  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
法国19世纪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缪塞(1810—1857)与乔治·桑(1804—1876)的相识和相爱,是文坛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曲折爱情故事。只是这个曲折的爱情故事,对于风华正茂、热情似火而又深爱甚至痴爱着乔治·桑的缪塞来说,太过痛苦甚至有点残酷。  缪塞英俊高雅,聪明早慧,而且多才多艺,在文学方面,诗歌、戏剧、小说都有出色作品,除此之外,还有相当的音乐素养,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天分,他“运笔漂亮”,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美就是理念,从美本身必须是真的这一方面看,美和真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真是美的前提,要认识美就必须对真有一个基本认识。真是什么呢?  如果用黑格尔的逻辑来理解“理念是真的”,“理念就它作为理念,是符合自在本质和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所以作为思考对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存在,而是这种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但这理念也要在外在界实现自己,得到确定的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丛林中几个衣着考究的人正准备野餐。这幅画选于一幅巨作的局部,是莫奈未完成的作品。最能表现法国乡村生活闲适与惬意的主题莫过于丛林野餐;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场景莫过于枫丹白露森林。1863年复活节的时候,莫奈在雷诺阿、西斯莱与巴齐耶的陪同下,在Chailly-en-Biere这个古老的地方进行创作。回到巴黎后, 他在落选者沙龙看到马奈的《草地上的野餐》。两年后的春天,莫奈回到Chail
细菌也能造雪吗?  为什么在不同气温条件下会呈现形状迥异的雪花?  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  谁是最早向世人揭示雪花奥秘的人?  本文讲述的是鲜为人知的雪花故事。    一、雪花研究新发现    我们都知道云是水滴或冰晶的积聚物,云的聚集主要与结晶核的形成过程有关。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浮质(烟、雾等固体或液体悬浮微粒),水分子附着在浮质表面并不断聚集,最终就形成了云。  关于这些各式各样的
灯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让大量昆虫聚集到我们设定的地点,方便统计观察。在昆虫研究中,灯诱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20多年前开始,我就坚持每年4~10月在川西山区灯诱昆虫,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蛾子等昆虫种类的一些变动情况。之前曾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水生昆虫——越中巨齿蛉”和“世界最大蚊子——巨大蚊”也是在灯诱昆虫的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通过对20多年的昆虫研究数据进
最近,德国慕尼黑大学菲利普考古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姜黄之类的亚洲香料,以及香蕉之类的水果,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到达地中海,这比人们之前预期的要早得多。菲利普说,即使在青铜时代,长途食物贸易就已经将远距离的社会彼此联系在一起。黎凡特人遗骸的牙齿上有牙结石。牙垢中的发现  3700年前,在黎凡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米吉多这个城市有一个市场,商人在这里不仅贩卖在黎凡特种植的小麦、小米或海枣,而且还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