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本质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英勇勋章》是十九世纪末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品,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在评论界是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英雄形象。他从一个懵懂新兵成为战斗英雄并非是其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和救赎,而是因其摒弃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依靠直觉甚至是兽性获得了勇气,英雄形象的背后充满的不是高尚情操而是悲情因素。
  【关键词】英雄形象;战争;思维
  一、引言
  《红色英勇勋章》在1895年末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大西洋两岸雪片般的热议,并获得大多数评论家的好评。乔治·赫伯特·威尔斯在小说发表之后不久就对其推崇备至,使得克莱恩在24岁时就一夜成名。《纽约时报》评论员也称克莱恩对战争的描述令人震撼。《评论家》杂志撰文称该小说是一本真正的著作, 惊叹于它对士兵在第一场战斗中的字面描述,和对每一个人在内心世界都必须战斗的比喻。当然,也有不少人对小说提出了异议。有评论家认为克莱恩先生过于年轻,不可能用经验写作,小说中那些令人惊异的细节一定是来自狂想。参加过战争的陆军准将亚历山大·C·麦克鲁格痛斥小说是对美国士兵和军队恶毒的讽刺,以内战小说闻名的老兵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也对小说及其作者表示轻蔑。
  二、英雄形象的质疑
  与传统战争作品不同,《红色英勇勋章》反映的是主人公的内心旅程,着眼于他的内心斗争,而不是战争本身,这被克莱恩称为“对恐惧的心理描述”。该小说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的是一个叫亨利·弗莱明的北方士兵逃离战场,后又战胜怯懦成为旗手的过程。究竟能否把它视为一个新兵成长为战斗英雄的励志小说,亨利有没有在战争中获得成长,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救赎?小说的结尾模棱两可,让人怀疑亨利到底有没有成熟。
  显然,主人公亨利英雄行为是有着深刻本质。亨利冲锋在前,毫无畏惧地举起战旗,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英雄,而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但是克莱恩的作品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去理解。毋庸置疑,战斗中的亨利是勇敢的,不过其背后的成因绝不是高尚的,英雄气概是一系列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动因之间的对比构成了这部小说讽刺的核心。克莱恩是通过亨利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心理活动,重新定位了英雄形象。英雄的本质是非人性的,要想变得英勇骁战,就得抛弃人类所拥有的各种高级能力,比如推理、想象,而应该像动物那样完全依靠本能行事。
  三、懦弱而鲜活的亨利
  小说前半部分讲述了刚上战场的亨利始终怀疑自己会不会临阵脱逃,第一次战斗证明了他不是逃兵,但在紧随而至的第二场战斗中,他望风而逃,在撤退的路上偶然被人用枪托打伤了头部,拥有了一个“红色的英勇勋章”。接下来小说讲述的是回到自己队伍中的亨利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英勇杀敌的经历。
  小说首先围绕着亨利的胆小展开,他的畏惧和怯懦源于他丰富的想象力。故事开头亨利所在的步兵团驻扎在河边,等候战斗命令。在貌似无尽的等待中他回忆起参军时浪漫的冲动,以他母亲的反对。这时的他开始不断怀疑自己,战斗来临时是会与敌人面对面交火,还是会一走了之。为这事他不停地想象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可能的反应,试图精确的算出自己临阵脱逃的几率,这种想象和计算能让他暂时保持冷静,同时也让他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士兵的不同。直到第一次战斗真的来临,他才觉得自己跟同伴们是一个移动着的整体,他受到了同伴们兴奋情绪的感染,一起击退敌人。首次战斗持续时间很短,他还没有来的及接受真正的考验战斗就结束了。但是敌人很快整合,再次发动了进攻,这让一些措不及防的联邦士兵自乱阵脚,亨利在听到敌人开始了第二次进攻的消息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想象。他的腦子里开始夸大对方的战斗力,想象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兵是多么英勇无畏,他把对手想象成猛虎,而自己则是待宰的羔羊,最终他选择了落荒而逃。在逃跑的路上,他还在一直不停地思索,试图说服自己,逃避是正常人的合理反应。甚至亲眼目睹战友吉姆的死亡也没有让他从自己的臆想中回到现实里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的“光荣”负伤。
  亨利负伤这一情节,从篇章上看,刚好处在小说的中间位置;从故事发展上看,正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是整个作品讽刺的中心。亨利的伤不是跟敌人在战场上厮杀的枪伤,而是与战友推搡中的碰伤。负伤的亨利非常疲惫,他决定硬着头皮返回自己的部队。当他到达营地时,他的战友误认为他头上的伤是与敌人战斗造成的。战争中的伤口通常是英勇的标志,但是亨利的伤口却不然,不过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伤口确实为他后来的英勇行为提供了动力。从被打伤的那一刻起,肉体的疼痛让亨利忘却了精神的折磨。受伤后的亨利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此后的他变得勇敢无比,被大家视为英雄。也正是从此刻起,摆脱了人性的亨利开始走向了英雄之路。内心的思索和呼喊被肉体的疼痛取代,亨利的伤口让他忘记了纵横半部小说的心理拷问,现在的他,能听到的不再是内心的声音,而是肉体的呻吟。身体的疲惫和痛苦让他在回到营地后,也不再躲到一边,也无暇思索。过去的亨利常常会思索未来,会因为还没有到来的战争焦急不安,想象着战争的残酷,揣测着自己的反应;现在的亨利不再考虑未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他的思索无足轻重。现实让他认识到在战争中让自己保持麻木的状态是对付恐惧和恐慌的制胜法宝。
  四、英勇却机械的亨利
  与小说前半部分那个理想、浪漫的亨利完全不同,后来的亨利成为了一个勇士,只不过不再思考,不再推理。战斗中他一见到敌人,就浑然忘我,勇往直前,像一头骄傲的猛兽,。这个曾对战争充满幻想的年轻人,经过了战斗的洗礼,充分认识到了它的残酷无情。亨利已经是一个除了仇恨没有其他任何情感的战斗机器,没有了人类所具有的思维能力。他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像个疯子。他的英雄行为不是高尚无私,而是一种麻木状态,完全丧失了思维能力,愤怒和仇恨情绪控制了他的所作所为。亨利变得失去了人性,对自己的行为浑然不觉。他的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影响了身边的战友,他们受到他的感染,也变得失去了自我,亢奋了起来。面对危险,亨利不再感到彷徨犹豫,不再思索,不再想象,但他也感到战斗结束后很难再找回以前那个鲜活的自己,满脑子都是战斗场面,过很长时间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   无处不在的危险让亨利本能地意识到抛弃人性的重要性,他的转变也正是这种认识的必然结果。在经历了内心的波澜之后,亨利最终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精神或者智力成熟的结果,而是长时间处于危险时肌体的自然反应。面对战斗和死亡,亨利已见怪不怪了,他不再去思考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而是缩回到原始的动物式的生活方式中,这样他才能消除恐惧,英勇作战。他不是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实现了精神的救赎,而是回避了自我,麻痹了自我。除此之外,亨利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所以认为亨利在战斗中得以成长或者认为他在道德上走向成熟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他只不过是成功的调整了自己,让自己很快适应了战斗的危险而已。他还是那个骄傲的年轻人,在回首自己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时,他还是同样的地洋洋得意。战争教会他抛弃思想和精神,让肉体的感受指引他的行为,亨利正是牺牲了他的精神而得以保全了他的肉体。
  五、结语
  克萊恩的这部小说客观地描述了一个士兵的变化。思维活跃的人,只有抛弃理性,才能变得英勇善战,成为英雄。在战斗开始之前,亨利把战争浪漫化,他对战争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阅读上。当他真正接触到战争现实的残酷时,他完全吓呆了,他的理想主义破灭了。亨利试图在存在主义中寻求安慰,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毫无意义的世界,他在内心中挣扎,奋力求解。当他似乎可以解释自己的处境时,却又被战争的恐惧吓倒,这种恐惧撕裂了他高尚文明的身份。亨利勇猛无敌,在危险之中能够镇定自若,战场上的他更像是一头兽,而不是一个人。克莱恩没有试图让亨利得以成长,所以他没有因为亨利成为了英雄而高兴,当然,他也没有因为亨利成为了机器式的战场杀手而感到悲哀,他所要表达的是对英雄形象的重新定位,是让读者对英雄形象重新思索。
  参考文献:
  [1] Cady, Edwin H. Stephen Crane[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0.
  [2] Gibson, Donald B..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Redefining the Hero[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8.
  [3] Monteiro, George. Ed. Stephen Crane: The Contemporary Reviews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4] 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刘荣跃译.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赵晓光(1978-),男,山东菏泽人,汉族,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斯蒂芬·克莱恩艺术风格研究”(项目编号:X1327)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之一,求美就是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本文试图基于哲学视野来对体育教学的“美”进行探析,来论证体育教学中包含“美”,而体育教学就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求美;  1.前言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求“真”,是为了掌握外部客观规律以实现人的目的;求“善”,是为了认识内在自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求的提高,更多人也在追求者个性化的审美,软装饰设计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室内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本论文将从国内的软装饰市场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软装饰的发展现状,并且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软装饰在我国目前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软装饰在我的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软装饰;室内设计;应用  “软装饰”中的“软”与家居设计的理念很相似,都有追求舒适、柔软、温和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大多依赖于PC机,难以满足人们移动作业的需求。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基于移动端的教务管理系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依据移动教务管理的需求,并结合移动教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基于Android 设计与实现了移动教务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对课题的开发背景进行阐述;对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然后对学生成绩挖掘模型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移动终端;教务管理;挖掘模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期,社会也步入快速转型期,国内各少数民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西藏隆子县珞巴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为切入口,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这种社会文化的变迁予以研究。  【关键词】珞巴族;社会转型;文化变迁  一、缘起  去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自治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为顺利完成本人申请的关于隆子县珞巴族社会变迁的研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赴隆子县实地调查研究。记得有
期刊
【摘要】自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问题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生育多子女的问题,本次调查以A村为例,从计划生育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试着探究人们在政策變动过程中的生育行为,以及生育多子女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多子女;农村家庭;生育观念  1980年代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真正在全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近年发展而来的“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
期刊
【摘要】费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一起发起了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抨击,作为一个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学者,费洛姆主要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社会研究,对社会中异化消费的现象与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消费异化  1弗洛姆消费异化观念概述  弗洛姆指出:“从19世纪到当代的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根本变化就是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的
期刊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农民居民向城市迁移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对城镇化的高度关注,使得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逐渐成为了焦点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克东县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为例,从收入、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化
期刊
【摘要】在大数据、新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的管理也紧跟时代步伐,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财务信息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也被要求进行信息化的改革。过去高校普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已经与时代不符,也满足不了管理的需求。所以,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理所当然成为其财务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越来越多大学生踊跃到了创业的大潮中。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上许多预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法律方面的风险。在公司筹备成立期、公司运行期以及公司终止期的各个阶段,会具体涉及到合同法律关系、借贷法律关系、租赁法律关系、雇佣法律关系等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在创业时树立法律意识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及国家政策为应对创业过程中可以遇到到法律问题做
期刊
【摘要】混凝土裂缝严重威胁建筑物的安全性。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识别,首先分别提取裂缝区域的频谱特征、统计学特征和灰度特征,用来训练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模型,然后由分类模型识别新图像的裂缝区域。实验结果表明:三类图像特征可以描述出混凝土裂缝形态,采用支持向量机在训练样本较少的情况下裂缝图像分割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图像分割;支持向量机;频谱特征;统计学特征;灰度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