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编原创试题 共创高效课堂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酒精检测仪为载体,给课堂教学量身定做一道有价值的原创题,不是拼凑,使其既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又能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并利用原创题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原创题;酒精检测仪;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3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是高考前冲刺的重要阶段,学生已学习的各科目知识都已经很多,但用来复习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显得异常重要。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任雪明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提到,他曾在某重点高中进行高三教学调研时听了一堂“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对化学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知识网络构建等重要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了复习指导,课堂气氛也非常好。但在下课以后他立即就教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三个小题让学生马上完成并交起来,以检测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1]。本来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从教学角度来讲已经做得很好,但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仍有一定差距。有时候自己也会有类似的经历,有些知识上课已经讲过,并且自己还感觉分析得很透彻,但学生一做作业或考试时仍会出错,你去问他:“上课听懂了吗?”总是会听到学生说:“听都听得懂,就是题目不会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不能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高三的复习课需承载“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两大教学目标[1],老师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一般会选择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缺少新意,导致学生不愿听或听了也没用心思考,因此课堂效率不高。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在今年高三复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即不以知识点为主线,而是选取酒精检测仪作为载体,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命题,并在编题、解题、评题的各环节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笔者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的确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笔者将以“酒精检测仪之原理探秘”的课堂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合理选材,提炼知识
  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新”,虽然知识源于教材,但载体源于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因此所选载体必须是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实物或热点问题,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又能与高考所要求的知识相结合。因此平时应该多关注时事热点,搜集一些新的背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本堂课笔者就近年来检查酒驾所用酒精检测仪为载体来设计的。
  教学片段1:
  [引课]幻灯片图片展示:交警检查酒驾时的相关图片。
  [师]酒后驾车事故多,害人害己。为杜绝酒后驾车事故发生警察经常对司机进行检查,图中所示场景同学们应该见到过,你知道警察所用酒精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吗?
  [生]不知道。(大部分人不知道。)
  [师]幻灯片展示介绍常见酒精检测仪的种类,并选取常用的一种详细介绍。
  资料: 为加强查处酒后驾驶的力度,执法交警用酒精检测仪来检测驾驶人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其中最常用的一种酒精检测仪的反应原理为:CH3CH2OH O2 =CH3COOH H2O,当被测者对着管子呼气时,气体中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即表示酒精含量,该数值与被测者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成正比。
  该酒精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该资料其实是笔者查阅多种资料后整理出来的,并将其工作原理用示意图表示,目的是将实物更好地与高考内容相结合,学生容易看懂,使后续编题工作顺利展开。)
  [生]阅读并思考工作原理。
  [师]结合该酒精检测仪的相关信息,你认为它的工作原理中涉及到了哪些化学知识呢?
  [生]挖掘知识点。如原电池(燃料电池),氧化还原,有机物乙醇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硫酸、醋酸)……
  (学生未想到的,可由教师提示并做补充。)
  [师]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专家,让你以酒精检测仪为载体编一道高考题,你可以设置哪些考点呢?
  请大家自选角度,进行命题,题型、题量不限,看谁编的又多又好。
  (不一定要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题目,可以编一小题,也可以编一个选项,甚至是一个考点。)
  经过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学生一定会有兴趣参与,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可考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后续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学生体验,编题做题
  先给学生约5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请3~4个学生分别用合适的方式来展示自己所编试题,其他同学解答,并由出题者对答案作出评价。若学生能解决,教师便不需参与,若不能解决,由教师给出解释。
  教学片段2:
  [师]哪位命题专家想用自己的“高考题”来考考大家呢?请上前展示,如需要可借助板书。
  [生]给出各种各样的题目,并对自己所出题目给出合理解释。
  此过程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对电化学常见知识点的考查较多,如电子流向,离子移动方向,转移电子数目,电极反应方程式书写,反应类型判断等,教师在对学生所出题目进行点评的过程中对原电池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通过学生自己编题、做题和评题的参与过程,对原电池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三、巧妙设问,正确引导
  本载体除了原电池知识以外,还可以考查很多其他知识。比如结合法拉第定律考乙醇的定量计算,结合实验考查酸碱中和滴定,根据产物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等。但估计学生自己很难想到,此时便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到这些比较隐蔽的知识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是通过一些简单问题来提示学生的。   教学片段3:
  [师]司机对着酒精检测仪呼气时警察便能判断他是否喝酒,喝了多少酒,你知道判断依据是什么吗?
  [生]屏幕显示的数据。
  [师]此数据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电路中通过的电流。
  [师]电流大小又是由什么决定呢?
  [生]呼出气体中乙醇的含量。呼出乙醇越多,电路中电流越大,经微处理器放大后屏幕显示数值越大。
  [师]你能设计一道题目根据电路中的电流来计算司机呼出气体中乙醇的含量吗?
  [生]思考并继续编题。
  虽然在这一环节学生并没有编出特别有价值的题目,但从那些看似简单的题目中我发现他们已经努力思考过了,并且在试图寻找微观电子数与电路中的电流以及宏观的乙醇含量之间的定量转化关系。教师可通过此环节复习与法拉第定律有关的一些计算:电量(Q)=电流(I)×时间(t) =电子的物质的量(n电子)×每摩尔电子的电量(法拉第常数F),电子的物质的量(n电子)=乙醇的物质的量(n乙醇)×每摩尔乙醇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4)。这便是酒精检测仪实际应用的基本原理,当然因电路中电流太小,需用微处理器放大并转化成屏幕所显示的数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但因与高考知识关系不大,不必深究。为了将更多的高考知识结合到此载体上来,笔者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设问提示。
  教学片段4:
  [师]除了用乙醇转移电子数来计算乙醇的含量,你还能想到用什么物质来测呼出气体中乙醇的含量呢?
  [生]消耗氧气的量,生成乙酸的量……
  [师]理论上两者均可用于测定,实际上测谁更容易实现呢?为什么?
  [生]乙酸。因为氧气来自空气,其消耗量不容易确定。
  [师]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定生成乙酸的含量呢?
  [生]酸碱中和滴定。
  [师]酸碱中和滴定是我们高考中非常重要的考点,据此你能编出一道考题吗?
  [生]思考并继续编题、讨论、分析……
  通过上述几句简单设问,便能引导学生想到重要的定量测定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学生立刻想到加酸碱指示剂用标准NaOH溶液来滴定。不过该混合液很复杂,因为是混合酸,用常规的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滴定终点要用双指示剂,即先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橙色时再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醋酸,但当滴到终点时酚酞由无色变红色的同时甲基橙也会由橙色变为黄色,指示剂之间的颜色干扰会影响终点准确判断,因此用指示剂判断终点选择连续滴定不可取。在此方案被否定以后于是有同学想到分别滴定,取两等份溶液,一份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另一份用酚酞作指示剂,这样便能完成测定醋酸的任务,但操作又比较麻烦。有没有操作简单又能完成任务的呢?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最终引导学生想到判断终点的另一种方法——pH计,这样便可经一次连续滴定测出醋酸含量。当然要让学生编出合理的题目是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编题讨论的环节复习定量测定实验的一些重要知识,比如可测数据的选择,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案的设计,滴定操作,终点判断,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等,还可以对所得滴定混合液中有关成分分析,复习弱酸电离,pH计算,盐类水解等相关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很多,知识容量非常大,因此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复习来讲酒精检测仪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
  四、教师编题,课堂检测
  在上述编题知识回顾过程结束以后,教师可展示自己所编试题让学生来做,以此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1. 试题展示
  为加强查处酒后驾驶的力度,执法交警用酒精检测仪来检测驾驶人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其中最常用的一种酒精检测仪的反应原理为:CH3CH2OH O2 =CH3COOH H2O,当被测者对着管子呼气时,气体中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即表示酒精含量,该数值与被测者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成正比。
  Ⅰ. 该酒精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该装置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a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CH2OH 4OH--4e-=CH3COOH 2H2O
  C.电解质溶液中的H 移向b电极
  D.电子由b极流向a极
  (2)假设某被测者1s呼气VL,微处理器中通过的 电流为x A(已知1mol电子的电量为96500库伦),请列式计算该被测者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为 mg/L(用含V、x的代数式表示,可不必化简)。
  Ⅱ.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模拟该装置原理对一空气与酒精的混合气体中酒精含量进行检测,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损失,且假设该条件下硫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 SO42-)
  步骤①:用100mL注射器抽取待测气体100mL,沿呼气口缓缓注入装置使其充分反应,再重复操作4次。
  步骤②:将装置中的电解液全部取出,并将其稀释成250mL溶液。
  步骤③:取出稀释后的待测液25.00mL,用
  0.1000mol/L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并用pH计不断测定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滴定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本实验中一定不会用到的仪器是(不考虑加蒸馏水时所用仪器) 。
  A.250mL容量瓶 B.25mL量筒 C.碱式滴定管
  D.酸式滴定管 E.25mL移液管
  (2)关于滴定曲线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时间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时间间隔必须相同。
其他文献
摘要: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课程的简称,是美国兴起的教育思想之一,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文章以“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为例,从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合成氨的最佳反应条件,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以及合成氨的工业发展四个方面,将STEM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  
摘要:以“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课为例,提出了实验探究式、情境引导式、思维导图式、物质简介式四种教学设计。复习课要以问题为出发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为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从知识积累到相应的转化,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验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物质简介  文章编号:1008-0546
摘要:文章以“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内容为载体,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培育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碳酸钠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7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One Summer Night  一个夏天的夜晚  A father with his son went on a camping trip. They set up their tent in the afternoon. At night, they went to asleep. Some hours later, the father woke1 his son and asked, “
摘要:基于理论分析、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等方式,探究真实情境下Fe与Fe3O4在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演练有关探究Fe与Fe3O4存在的中考真题。这系列探究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建模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着力培育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Fe与Fe3O4的存在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
摘要: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者根据上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设计了织物纤维的鉴别、真假牛奶的鉴别、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和钙片中元素含量测定四个教学板块,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鉴定;对比分析;数据计算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67-03 中图分类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例,从单元主题的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单元教学的实践及思考。实践表明相比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方法;青蒿素;溶液的配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1-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
摘要:关联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运用系统的关联性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即深入系统内部找出系统中的主要结构,再将主要结构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设计出实验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提升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联性结构;物质转化;实验操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2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所谓故事,主要指旧事、先例、典故等。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化学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展现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对全国优质课“水的净化”的思考,从具体的课例出发提出应用故事设计课堂情境、设计教学环节、编辑故事视频等方面的策略,同时指出应用故事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故事;化学教学;水的净化;应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81
摘要: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完成的物质结构教学,都是值得在教学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以杂化轨道理论的教学为例,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质结构;智慧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 04-0042-03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