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0月底,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了3名中青年人才,进一步夯实了人才队伍。这些年来,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两手抓”,不断在事业发展中用好人才。据了解,研究中心已拥有研究和开发人员27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7人,教授和副教授50余人,博士后20余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镁合金研究机构。目前,研究中心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镁及镁合金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单位、国际镁协会负责单位,其创办的镁合金国际刊物位列全球80多种同类SCI期刊之首,体现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认为,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问题,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潘复生,以下是记者整理的采访内容。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重点,当前的重点之一就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变,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样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现在的科技创新不同于以往,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团结协作精神,依靠一批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的科学家来领兵作战,才能在科技创新中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顺应了新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当前,尤其需要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战略科学家,坚持“四个面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推动决策层形成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协助主管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组织各方面科技力量协同作战。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使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从各个方面为其提供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必须极端重视,不断完善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机制,同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简政放权为人才“松绑”
  科技创新需要科研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制约科研人员发展的制度藩篱依然存在,科研人员仍然被迫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处理大量汇报、会议等繁文缛节中。習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信任人才,但怎样才能做到对人才充分信任呢?最实在的体现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为人才“松绑”。近年来,尽管一些地方在人才管理制度上加大了改革力度,但目前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刀切”现象,这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行政色彩较浓和少数领导干部不担当等问题。科研人员的管理与其他行业人才的管理有所不同,“一刀切”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就是要解决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的问题。要拿出更大勇气,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特别是更大的时间支配权,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束缚中真正解放出来。
  处理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
  要想做大做强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基础和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千万不能本末倒置。现在,部分地区和部门一味强调人才的引进,每年在梳理人才工作时,只讲引进了多少人才,很少提到流失了多少人才。实际上,人才外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做得不够好,导致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如果做不好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就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潘复生认为,各个地区每年都应针对人才的引进和流失情况建立同比数据库,通过数据的变化来分析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利用好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新引进的人才也需要加强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能力,找准自身优势与地区发展的结合点,更好地发挥所长。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为人才提供更宽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人才的聚集必须依靠好的平台,只有一流的平台,才能凝聚一流的人才。一个地区如果想要引进国家级人才,就必须得有国家级平台,地区级平台很难吸引到国家级人才,这就是平台建设要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地区会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平台不够高、舞台不够大。现在,部分地区建设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平台,但很多平台并没有落到实处,其定位没有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才的培养使用紧密结合。最近,潘复生团队正在推动重庆大学和两江新区共建能源转型材料与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这个平台在“双碳”目标下进行谋划,将对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机械传动、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进行优化组合。潘复生表示,希望能够利用这个平台,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充分整合政府和高校的资源,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取得大的科学突破。如此一来,这个平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将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才的培养使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目前,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将建设国家级平台和世界级平台当作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平台建设并不只是把现有的实验室、研发机构等进行简单的聚集和整合,而应坚持“四个面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确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战略发展方向。
  (采访整理: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唐余方)
其他文献
考取江苏科技大学后,张耀笑在为将来努力时,竟然感到身体不舒服,去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检查,被检查出罹患乳腺癌,并且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  得知女儿生病的消息,年迈的父母迅速从响水县的农村赶到镇江。第二天在父母的陪同下,张耀笑前往医院接受化疗,化疗是特别痛苦的,只能耐心忍受着。  在半年时间里,张耀笑接受8次化疗,极其难受的痛苦,令她经常泪流满面。张耀笑家经济不富裕,给她治病家里用去大部分积蓄。  父
从我国首次对外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以来,“碳中和”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绿色发展的潮流。在航空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已经逐渐形成共识,从飞机制造商到飞机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减排的方法。  从飞机运营的环节来看,目前航空运输业的碳排放主要有三大来源,其中飞机航空燃油燃烧约占总排放量的79%,是民航业碳排
目的 探讨氢化可的松对人外周血NK细胞增殖及其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杀伤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到含IL-15细胞因子的NK细胞培养基中诱导培养NK细胞。当NK细胞纯度达到70%以上时,加入10^-6、10^-5、10^-4、10^-3μmoL/L氢化可的松继续培养7d。以未加氢化可的松的NK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锥虫蓝染色计数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
期刊
熊焰(1919—1996)  航空航天部特殊贡献专家,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者之一  1919年出生于安徽芜湖,1937年从南昌航空机械学校毕业,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先后在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延安安塞航空学校)、抗大总校和张家口航空站工作。1945年起参加接收牡丹江航校和创建东北航校的工作。1951年起先后领导了沈阳飞机制造厂、中国飞行试验研究所(今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上海708设计院(今中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与Toll样受体4/核因子.KB(TLR4/NF-K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ANC1细胞分为亲本细胞组、TP组、脂多糖(LPS)组和TP+LPS组。TP组培养液中加入50ng/ml的TP,LPS组加入μg/ml的LPS,TP+LPS组先用50ng/ml的TP处理2h,再加入μg/ml的LPS。各组细胞均常规培养24h。采
期刊
11月12日,市委召开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部署全市学习贯彻工作。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市委副书记吴存荣,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出席。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時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一位人才就好比一棵大树,想要枝繁叶茂,离不开良好的生长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期刊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在我国面临一批“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显得愈发重要。  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关于怎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做得很好,但到了部分用人主体这“最后一公里”时,却出现了政策落实不到
7月11日,永川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就共建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西部分园项目签署合作协议。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在全国布局的首个分园。  9月25日,沙坪坝区组织辖区内76家高校、企事业单位再次组团赴京揽才,进场求职11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515人。“这开创了在人才管理部门的统筹下,用人单位组团进京引进人才的先例。”沙坪坝区委人才办负责人称。  如今,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也遮不住重庆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