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蚂蚁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play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并不想,总拿蚂蚁说事
  这样的夜里,任何一粒雨珠
  都能把它淹死
  任何一洼往事都能
  成为它浩瀚的海
  可是,在比往事还浩瀚的雨珠上
  我总能看到它轻盈地站立
  任脚下光阴流逝,它只与夜互为倒影
  梳洗触须,不紧不慢,旁若无人
  它就这样俘获了我
  轻易地把我举起,又放下
  咬得粉碎,又令我
  在一朵洁白的菌丝里,重生
其他文献
小时候,妈妈常常对我说:要孝敬老人,尊重长辈。我不懂,怎么做才算是孝敬长辈呢?给爷爷、奶奶拿报纸,给姥爷、姥姥捶捶背,给爸爸、妈妈递水果?我有点迷迷糊糊。  后来,我上学了。一年级的时候,姥爷每天放学都来接我,帮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我像个“小豆丁”,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跟在姥爷后面,看着他宽厚的背,心里特别踏实。回到家,姥爷就走进厨房,忙来忙去,和姥姥一起为我做晚饭。姥爷总是笑呵呵的,有力的臂膀端
夏季是与雨有关的季节。雨是一个有爱的名词,小雨天窝在家里听妈妈故事,是妈妈对孩子温暖的爱;滂沱大雨时,与朋友共撑一伞,向家的方向奔跑,是人与人之间涓涓的友爱……  在下雨的季节,读“雨”的书,体会雨中的爱。  《雨河》  《雨河》从雨点敲打着开始,然后扩展到小镇上的每个角落……  每一页的文字大概一到三行,这看起来不像是在讲故事,文字充满着韵律感,和它的插图完美地搭配在一起。《雨河》的图片基调是黄
在我眼中,泪便是痛哭,而在我的人生字典中,或许就没有“泪”这个简单而复杂的字,而那个雨夜,一滴滴晶莹的泪珠,如露水淌过绿叶,流淌过我的脸颊……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雨点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那时正赶上我外出上课,爸爸不在家,晚上光线昏暗,妈妈车技比较烂,不敢开车,只好骑电动车送我。去的时候并没有下雨,放学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漆黑的夜晚忽然间就大雨滂沱,妈妈的电动车篓
冬天,有着独特的色彩。  风是最常见的了,冬天寒风刺骨,像那锋利的剪刀,剪掉了树叶,剪掉了生机。当风从脸上吹过时,感觉千万把刀刺在脸上,一直把寒冷渗透到心里。  漫步在万物凋零的冬天里,抬头一看,只见几枝三角梅从一户人家的窗外伸出来,展现着优美的身姿。风还在吹着,这三角梅用顽强不屈的生命,抵抗着寒冷而残酷的冬天。直到最后,它用火红的生命,点燃了冬天,点燃了路人空寂的心。风吹得更猛烈了,似乎要用尽所
我有一个玩具好朋友,它的名字叫薇娜。薇娜有一头灰色的卷发,而且扎成了一个蓬松的小“马尾”,上面带着粉色的蝴蝶结,漂亮极了。它的眼睛亮晶晶的,就像两颗小星星,鼻子尖尖的,红红的嘴唇还在微笑呢!  薇娜的脖子上戴了一串项链,项链下有一个小小的爱心按钮。你们可别小看这个爱心按钮,只要按一下就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说欢迎词,唱生日歌……它總是穿着一身粉色的裙子,上面有紫色的亮片和白色的小花,下面还有白色、金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新春”,春节是一个亲情充盈而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集市商场人流如潮。你瞧,那货摊前的顾客都在置办年货,他们有的指指点点,有的挑挑拣拣,有的凝神观望,有的执手笑谈……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其中那火红一片的春联摊位最惹人注目,它红得喜庆、红得动人、红得热情、红得奔放。  浓浓年味,浓浓情,它悄无声息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妈妈说,年味是火
中国最早的小学生白话文作文,淳朴的日常语言,自由的思想表达,广泛的写作素材,大胆的想象,一切都带着启蒙时期的诚实和趣味。  光阴像闪电一般的过去,一转眼间,我将要在小学六年级毕业了。在这时期中,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就变成我最担心而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毕业之后,升学好呢,还是去就业好呢?这两件事,实在是心中不易解決的一个大难题。  照我的心思,当然要继续升学,不愿意即去当一个商店里或工厂里的学徒。
天亮了,睁开睡意蒙眬的双眼,坐起身,竟有一丝凉意钻进了我的睡衣,让我一下清醒了许多。  窗外的雨依然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乳白色的云雾围绕着对面的小山坡,就像一位身着白裙的姑娘静静地睡在那里,许多小雨点儿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窗户的玻璃上轻轻拍打着,仿佛在对我打招呼:“快起来和我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一番打扮,我穿好衣服,拿起书包,走出家门。雨又来到我的面前“哗啦啦”唱着欢乐的歌。有的小雨点落
山间田地楼房披红挂彩  我的驻足,与山水为邻  陈旧的时光,遁形传说与尘世  台前故事返回千年  不过是浓缩抽取的断片  场面拥挤杂乱,余下的空白  不再有完整,看那些绿肥红瘦  在恩典的膜拜里落下叹息  辞赋之声恣肆汪洋  谁知今夕是何夕
十八年前,我碰到一个奇怪的女孩。那时我刚大学毕业,落脚到重庆一家迪厅,在吧台调酒,偶尔做做果盘,和客人聊聊天。这家迪厅开在解放碑的地下,以前是个防空洞,抗战时遗留的,全重庆就这个防空洞最大。迪厅分三个区。主区跳舞,小型足球场大小,挤满了年轻人。有钱的老板们喜欢去KTV包房区,小姐多。我驻扎在第三区,一个冷清的轻音乐吧,但这里位置不错,从吧台可以远眺主区的舞台。因为冷清,大多时候我都闲着,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