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三通道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fl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据考查和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状态,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是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那么,我们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应鼓励学生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再追问一句“还有什么”。
  培养问题意识,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认为以下这两方面是前提:一是课堂的民主氛围:二是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和真诚地爱每名学生。对每个孩子的进步都加以鼓励,对每个孩子的创造性行为给予支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表示宽容,那么课堂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成为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的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会进发。在我的课堂中,讲台早已不是教师的专用阵地:学生可以到讲台上发布其调查结果,小组可以到讲台上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积极舶情感体验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一旦伴随着情感投入,学习就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创设情境,使教学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深厚的生活气息,使教学切合学生的经验和情感需要。在形象的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生活而忘记了是在课堂,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可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提出问题。例如,在“商品”的教学中,我带孩子们到市场中亲身体会。在交流时,学生不仅谈论什么是商品,还提出了他们的疑问。如菜场中为什么有人有固定的摊位。有人在打“游击”;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为什么价钱不一样。等等。通过引导孩子亲身体验。让他们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学生才会产生对知识探索的需要,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在疑难问题中树立起来。
  
  二、自主探究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所以,找们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日常生活事件加工成一个个有趣的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 从学习内容中提出问题
  教材内容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以课文的基点开展探究,探究的结果远远超出课本所涵盖的知识。课堂上。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课外分头去观察、查找、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我们在课堂中难以得到的。
  如:在学习“不进位两位数加法中”,一些学生认为“25+33”的计算方法是从个位算起。理由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但另一些学生却不赞成。“为什么一定要从个位算起?从十位算起也可以。”教师表扬了这部分敢于提问的同学。并让大家用这两种方法都去算一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其实。在学习不进位加法中。计算顺序没必要对学生作统一要求。学习了“进位加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从低位算起的优越性,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利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面。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米含有哪些成分?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除了大米以外还有哪些粮食?其营养成分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吃粮食?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从实践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相结合,是一种最有活力的学习方式。结合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或注意收集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在初步学习了提问的方法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我认为是引导学生尝试对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概括。
  
  三、养成大胆的质疑习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品格。
  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提问,养成有疑就问的好习惯。其次,要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再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因此,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每位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设计好问题的“专家”。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我觉得学生提出、发现问题的方法有:(1)提出新旧知识联系处的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问题;(2)提出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如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3)对自己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识进行提问;(4)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其他文献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本人没作出过轰轰烈烈的成绩,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耕作”,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既有自认力比较成功的一刻(或许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也有略觉尴尬的一时,今摘其中两则记录于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百尾参出苗率的高低成为整个野生百尾参驯化育苗栽培的关键环节。在2006年百尾参不同播期和2007年不同覆盖、不同赤霉素育苗的基础上,2011年进行不同时间层积育苗,试验表明:低温
以草坪草高羊茅种子作为受体,初步研究了水花生不同部位(根、茎、叶)、不同浓度(0、10、20、30、40、50 g/L)水浸液对其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部位的水花生水浸液
采用水培方法,在2种氮素水平下对110份不同基因型粳稻品种苗期的氮效率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根干重外,株高、地上干重、根冠比、根长和根数在2个氮素水平下的差异都达到极显
以绿色食品的概念为出发点,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绿色食品标准对种子播种前的常用处理方法、农药使用、肥料使用、产地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技术
目的: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 931 A及其同型保持系W 931 B的种子和花药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探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SDS-PAGE与LC-MS/MS
用自育的六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回交的新途径选育多年生小麦。着重对F1~F3杂种后代的不同培育方法、多年生特性各世代的选择要点、高低世代农艺性状的选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
试验研究了厚皮香科植物阔叶杨桐种子在3种外源生长调节物质GA、IAA和6-BA浸种处理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阔叶杨桐种子为休眠性种子,不同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种子萌发影响不
一、交流能力评定(一)理解能力评定(d310交流-接收-口头讯息)1.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hedules,GDDS)证据GDDS适用于0—6岁儿童,不仅适用于测量幼儿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