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一直关注课程改革,自改版以来,受到语文版教材实验区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老师们纷纷来稿,展示教学实践的成果。本期我们从实验区的大量来稿中精选了两篇教学设计和一篇教学实录,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语文版教材实验区的教研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语文版教材实验区教研活动的宣传力度,搭建展示实验区教师风采和教研成果的平台,为语文版教材实验区服务,为推动和深化语文版教材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尽微薄之力。
  
  语文版《<论语>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系列“文化论著研读”的一种,内容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又有不同的专题,每个专题设置“正文”(含参考译文)、“课后练习”(包括“课文解读”和“文言练习”)、“相关链接”三个部分。编者在前言中指出,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一目标定位反映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互补性质。
  
  一、教材分析
  
  高中选修教材是高中必修教材的延伸,为了深入了解《<论语>选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其作为“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的特质,我们有必要回顾语文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内容,见下表:
  该单元选文虽然属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是作为必修篇目。主要是当做文言文来学习的,即学习“言“与“文”。用高中课程标准中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又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一句话,不能把必修课当做选修课来上。
  
  
  教材编者只在必修五编写了一个先秦诸子散文单元,选文数量明显少于语文版初中选文(共11篇),而且选文出自儒道二家,这为选修《<论语>选读》《<庄子>选读》以及编排“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留下了空间。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都应该体现基础性,但《<论语>选读》的内容编排则表现出异质,突显了学习内容的专题性,详见下表:
  从表中可知,《<论语>选读》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专题性与思想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很显然,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于突出“文化论著研读”的“研读性”。这种“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它与“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看,“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论语>是文化经典。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由于这种对话文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重心应该落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上。其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论语>选读》的教学不必字宇落实,句句翻译,应有别于中学阶段必修《论语》的教学。总之,不能把选修课当做必修课来上。
  根据选修课程的特殊性,结合选修教材的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诵读《论语》,走进儒家文化。
  2 精读《论语》,阐释儒家思想。
  3 研读《论语》,评价孔子(儒家)思想。
  《<论语>选读》可采用主题讲座、教师串讲、读书报告、评点交流、课题报告、作业练习等课型。笔者试图建立“一个讲座配一篇课文”的教学机制,下面呈现的是《君子之风>的导读讲座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二、导读讲座:走进“《论语》文化”
  
  (一)内容概要
  1 《论语》的诠释功能
  (1)《论语》解图
  1949年7月,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海内外公开征求国旗方案,在收到的近三千幅国旗图案中,只相中了曾联松的五星红旗图稿。其设计思路为:以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在党的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每一颗小五角星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表达广大人民一心向党。五星的排列为椭圆形,象征疆土、领域。五星呈黄色,与中华民族的黄色人种、黄土地一致,表达民族特征。红色旗面象征革命,黄色五角星象征光明。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实际上,五星红旗图案之所以被选中,还因为这个设计富有文化意蕴,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论语》解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当年留学欧洲,曾在名画《蒙娜丽莎》前默默领略了一个小时,口中念着《论语》中的两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八个字出自《诗经》,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高超的写作水平,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亦深谙此道,两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竞达成了默契,他们都认为人的神态之美主要表现在两处:一是微笑,一是目光。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东方文化与西方艺术是相通的,诗的精神启发了画的意态,画的神志又还原了诗的形象,诗画交辉,相得益彰。当然,能将诗画联系在一起欣赏的,又是一位贯通古今中外的美学大师。
  (3)《论语》解文
  《论语》是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许多哲理性的话语具有永恒的思想力。借助《论语》,用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来解读其他文本,我们能获得深层的文化底蕴。比如解读《愚公移山>一文,如果运用《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重新审视“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也许能获得新的感悟。“愚公”来自“北山”,“年且九十”(“仁者寿”),执著于移山(“仁者静”),而“智叟”来自“河曲”,“笑而止之”(“知者乐”),总是怀疑移山(“知者动”),在此,“愚公”与“智叟”分别成了“仁者”与“智者”的代表。与所有具有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一样,愚公移山是充满阻力的,内有“其妻献疑”,外有“智叟笑而止之”,“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的对峙格局自然就成了“山”与“水”的对话形态。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孰是孰非?在作者笔下,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揭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事实,也反映了对沉稳品性的肯定。这样,愚公就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坚毅执著的生命符号与精神图腾。
  2 《论语》的赏析功能
  (1)《论语》谜语赏析
  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里记载,了_一条谜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谜底就是拐杖。明朝末年,文学家钱谦益果真演绎了一个拐杖的故事。闯王进京,崇祯自杀,他逃往南京,辅佐福王。清兵南下,攻陷南京,他身穿清衣,变节投降。钱谦益有一支楞杖,他曾刻上出自《论语》的十五个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以自勉。明亡之后,楞杖也遗失了。他降清任礼部侍郎后不久,家仆寻回楞杖。有人又刻上了出自《论语》的十五个字:“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2)《论语》对联赏析
  一次唐伯虎独自散步,踏上田埂,碰上了一个挑河泥的农夫,两边都是水田,两人僵持不下。农夫说:“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就让你,对不上你就让我。”农夫出的上联是“一担重泥拦子路”,唐伯虎一时对不上,只得脱鞋下水,给农夫让路。两年后,唐伯虎外出游玩,看见官船逆流而驶。为了贪看景色,官员忽叫纤夫顺流回船,纤夫笑逐颜开,这时唐伯虎猛地得出下联“两岸纤夫笑颜回”。这副对联是“隐字对”,暗含四个人名,除了子路和颜回,“重泥”隐“仲尼”,“纤夫”隐“庆父”。
  
  (二)推荐观看与阅读
  1 观看“百家讲坛”,如于丹(《<论语>心得》)、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2,阅读朱熹《论语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等译注类著作,钱穆《孔子传》、匡亚明<孔子评传》、林语堂《孔子的智慧》类著作,司马迁《孔子世家》、杨伯峻《试论孔子》、李零《丧家狗》、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等经典篇章。
  
  (三)作业设计
  从“《论语》文化”的角度搜集并整理资料,具体内容可自己选择,也可以在下面列出的小题中选择一个,结果发到班级公共邮箱,以便交流。
  1 《论语》谜语集锦。
  2 《论语》对联荟萃。
  3 《论语》:古代经典的现代诠释。
  
  (四)设计说明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渗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走进《论语》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话文素养,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仰。讲座与作业互相呼应,共同搭建起学生的《论语》文化语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讲座内容,自己开讲,也可以对学生选定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提升,指导学生讲。
其他文献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茅盾的文章《天窗》。请看(大屏幕显示):  《天窗》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这里有对天窗的介绍与赞美,有乡下孩子的生活与快乐,有想象的放飞与神奇。  文章者[额习了吧。我们共同回厕一下(出示大屏幕,生齐读):  师:读得很正确,这些生字词要默记。第一行是生字词。第二、三行的词语今后可能会用到,用上这些词,表达就不同了,会更生动,更有文采。  师:课文都读
一    调查显示,当代中学生普遍喜欢阅读有关探险的作品。这促使我们思考,何不在教材中选编一组有关探险的文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阅读中既学习语言文字,又培养探险意识和探索精神?但在以文选型教材占绝对主流的汉语文教材编制中,找选文永远是最困难的事,关于探险的选文尤其难找。结果,找来找去,外国人写外国人的探险佳作并不少,缺的是关于中国人探险的好作品。在我国古代,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历尽艰险
在我们现行的词典里,“闲愁”的解释多半是这样:“无端无谓的忧愁”。  “无端”意思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无谓”意思是“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合起来,“无端无谓的忧愁”是说忧愁的生发没有来由,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放眼尘世,观察周边,实际情形真的如此吗?在笔者看来,实在大谬不然。  “闲”,古文作“閒”。《说文》:“閒,隙也,从门月。”段玉裁注日:“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
【设计说明】  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  第一课时  一、阅读准备
《语文建设》:2012年10月11日,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语文教学界也非常关注这件事情,请您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该如何认识诺贝尔文学奖、如何认识中国作家获奖?  李云雷:自19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梦想,在中国作家心中普遍存在着“诺贝尔情结”。莫言获奖或许有助于中国文学舒缓这一焦虑,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审视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
面对中、高考一目十行的阅卷,我在这里闲谈“含蓄”,可能会给人迂腐、做作之感,甚至会被视为“误人子弟”。但是面对学生已经泛滥的直露而平庸、程式而僵化的习作,我觉得重提含蓄,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易经》第十三卦“同人”里说到事物的发展至第五卦“阳爻”时,就会走下坡路;反之,后退至第二卦“阴爻”时,就会开始逆转,呈上升的趋势。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也。含蓄和直白,亦然。  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
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曾经说过:“要想在课堂上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是从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振作起来,做好听课准备……”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动机不强,上课时容易精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兴趣,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优“先”导入,情境引桥  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虽然简短,但却是
2009年各套高考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题目序号、数量及类型见下表:  通过对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语文高考试卷中有关语言文字应用类题目的考查,我们了解到,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关于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运用的题目大同之中也有不小的差异,有的在题目数量上还有很大的不同。    一、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运用类题目应该不应该有    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共12年的语文学习,无论是识字数量,还是语言文字知识
陈铁梅,修颀的身材,明亮的眼睛,齐腰的长发,常常是一身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打扮,业内人都叫她“铁梅”,孩子们都喊她“铁老师”“梅老师”。自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教美术,做课程,德艺双馨,又带着团队和同伴们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她的心中装满了学生,以一位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民教师的职业禀赋,向美而教,以美育人,出色地擔当着“引路人”。  名师都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陈铁梅自然也不例外。从站上讲台的
一、文本探究    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绘写出紫藤萝独具特色的风韵,那色泽、那神采、那芳香,都鲜明可感。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于此,作者通过与花的心灵沟通,把对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把回想与展望交织起来,使紫藤萝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情态并举,使读者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在倍加珍惜的心境下,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