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渲染、魅力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历史特写
  
  作为小说家的茨威格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作为传记文学大师的茨威格被介绍到中国来,为时更早,约在五十多年前,杨人就翻译了他的《罗曼·罗兰》,一九二八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巴尔扎克传》由吴小如、高名凯合译,于一九五一年由上海海燕书店出版;茨威格还著有其他许多出色的文学传记,如一九二○年出版的《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也夫斯基),一九二五年出版的《同魔鬼作斗争》(描写德国三位患有精神病的天才人物: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一九二八年出版的《三位描摹自己生活的作家》(司汤达、托尔斯泰、卡萨诺瓦),这些作品虽然迄今尚未译成中文,但它们的文学地位是举世瞩目的。
  茨威格不仅擅长撰写长篇的文学传记,同时还著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短篇特写。
  一九二八年出版的《人类的星光璀璨时》(SternstundenderMen-schheit)便是他的历史特写(historischeMiniaturen)的专集。茨威格在书的《前言》中说,在人类历史上必然有漫长的岁月平平常常地流逝而去,但是總有那么一些难得出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短暂时刻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它们宛若黑夜中的璀璨星光。又说:“我试图从完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记述下那些人类的星光璀璨时刻。”
  茨威格在他的书中记述的那些时刻是:
  一、寻求不朽的事业——太平洋的发现,一五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二、拜占廷的陷落——一八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三、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韩德尔①的复活——一七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四、一夜的天才——马赛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五、滑铁卢具有世界意义的一分钟——拿破仑,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
  六、玛丽温泉的哀歌——从卡尔温泉到魏玛途中的歌德②,一八二三年九日五日
  七、黄金国的发现——J .A .苏特尔,加里福尼亚,③一八四八年一月。
  八、片刻时间内的英雄气概——陀斯妥也夫斯基,彼得堡,谢苗诺夫斯基广场,④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九、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⑤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十、逃向苍天——一九一○年十月末,为列夫·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结尾。
  十一、为争得南极而斗争——斯科特船长,⑥南纬九十度,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十二、被封闭的列车——列宁,一九一七年四月九日。⑦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茨威格的历史特写在题材的开拓上极其广泛,同时也不能不赞叹他知识的渊博!
  茨威格所记述的这些历史事件或名人事迹,有的取自历史记载,有的已为世人所熟知,然而茨威格却能抓住那些最有意义的短暂时刻——有的一日或一夜,有的数天,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钟,把它们铺陈为一篇一两万字的文学作品,并且写得栩栩如生,不同凡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奥秘又在哪里呢?
  当然,首先在于作品的真实性。长篇的传记也罢,短篇的特写也罢,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绝不能象小说那样任意虚构。传记或特写一旦在人物和情节上掺假,失去历史的真实,也就失去了本身赖以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茨威格在《前言》中说:“我丝毫不企图通过自己的发明,去粉饰和加强那些事件的内在和外在的真实性,因为那些在庄严时刻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历史不需要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不能试图超越她。”所以,他把这十二篇作品称作历史特写,而不是历史小说或历史传奇。
  但是,“真实”本身并不一定具备感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历史事实。人们总是用平静、理智的目光而不是以澎湃的心潮去阅读历史教科书,诚然,在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确有不少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本身就足以感人肺腑,但那是通过作者本人的想象,触动读者的心灵所引起的共鸣。而一切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文学传记、人物特写、包括我们今天时代感极强的“报告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历史、新闻,就在于它们本身必须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这类文学作品一定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充分调动、发挥文学的一切艺术手段,诸如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心理的刻划,等等,把历史的事实变成生动的艺术。这话固然不错,但在具体创作中,“历史的真实性”和“赋予艺术魅力”之间有时存在着矛盾。有人往往为了追求“感人的魅力”不惜虚构、掺假,从而失去了“真实”,也有人囿于“真实”,而对“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一筹莫展。如何使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使这类作品既不失真又有魅力,这才显露出文学家的卓越才能。歌德有诗云:“在限制中才显露出来能手,只有法则能够给我们自由。”读完茨威格的历史特写,觉得他真不愧为是一个写真人真事的能手,他那精湛、娴熟的写作技巧,确有不少可资后人借鉴。
  人物特写,一般都用散文,然而茨威格有时却不拘一格,大胆采用叙事诗和戏剧的形式。如《片刻时间内的英雄气概》用的是叙事诗,《逃向苍天》用的是戏剧;毫无疑问,这里的叙事诗不同于一般艺术创作的叙事诗,这里的戏剧也不同于一般的戏剧。作为写真人真事的作品,茨威格在形式上独辟蹊径!
  历史形势和社会环境的描绘、气氛的烘托,是一切写真人真事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们的艺术效果是:既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又无损于主人公的真实。茨威格在他的历史特写中,对背景和气氛进行大肆渲染,有大段大段的描绘,犹如中国画的大泼墨。如《被封闭的列车》中,把战争期间敌对双方那种虎视眈眈的紧张空气写得维妙维肖,列宁就是在这样的空气中离开瑞士,取道敌国——德国返回祖国的。这样的描写,文字虽长,但由于叙述生动,语言流畅,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反而能引人入胜。乍一看,大段的描写好象与主人公无关,其实,它们的关系恰似红花与绿叶,背景与气氛渲染得越浓重,主人公也就被衬映得越发鲜明突出。
  旁衬的笔法,也是茨威格写历史特写惯用的技巧之一。说到旁衬,古已有之。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表现希腊的绝代佳人海伦,就不是从正面去描绘她的容貌如何如何美,而是通过几位老人口中的比喻,把她的美貌暗示出来。我国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杨贵妃,用的也是旁衬笔法,如“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句子,真可谓未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去形容一个女子的美貌,但是通过描写她的容貌所引起的反应和影响,调动读者的想象,同样是一个美女的形象。这种避实就虚的笔法,如果在传记或特写中巧妙运用,常常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赋予了艺术魅力,又无损于真实。如在《一夜的天才》中,茨威格并没有象一个音乐评论家似的从音乐的角度去直接分析马赛曲的旋律如何雄壮,歌词怎样鼓舞斗志,而只是从侧面去描写马赛曲所引起的反应和影响:
  
  现在歌声雪崩似地传播开去,凯旋之势不可阻挡。宴会上,剧院和俱乐部里都在唱这首圣歌,后来甚至在教堂里,唱完感恩赞美诗之后也唱起了这首歌,不久它又代替了感恩赞美诗。马赛曲在一两个月内就成了人民的歌曲,全军的歌曲。……这位陌生人的歌曲在两三夜之间传播得比莫里哀、拉西纳和伏尔泰的所有著作还要快。没有一个节日不是用马赛曲来结束的,没有一次战斗不是军乐队首先演奏这首自由的军歌的。……那些只会用烧酒量加倍的老办法去刺激自己士兵的敌军将领们也惊奇地发现,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齐声高唱这首军歌的话,那就象一道汹涌澎湃、咆哮不息的海浪冲向自己的队伍,毫无办法对付这首“可怕”圣歌的爆炸力量。伴随着热情和死亡的无数马赛曲歌声,象生着双翅的胜利女神奈基一样,在法国所有战斗上空翱翔。
  
  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纵然没有聆听过马赛曲,也已觉得它是一首无以伦比的世界名曲。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茨威格创作中一致公认的最大特色。正如他自已所说:“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遭遇。这就是我为许多名人撰写评论和传记的缘故。”在《玛丽温泉的哀歌》中有这样一段披露歌德内心世界的描绘:
  
  这位年迈的老人沉思着坐在向前滚动的车子里,内心极度不宁,飘忽不定的情思使他灰心丧气。清晨,在送行的喧闹声中她和妹妹一起赶来送别,她那年轻娇艳的嘴唇还曾经吻过他,难道这个吻是温柔的?是一个女儿所给的亲吻吗?她会愛他吗?她会记着他吗?儿子、儿媳妇正急不可耐地等候着这份巨大的遗产,难道他们会容忍这桩婚事?世人不会嘲笑他吗?明年,他在她眼里不会更加衰老吗?纵使他会和她再相见,他又能指望什么呢?
  
  毫无疑问,写真人真事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茨威格在写他的名人传记或特写之前,总是先研究原始材料,作出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心理分析。他既不美化历史人物,也不作自然主义的临摹,而只是加以“升华、冷凝、提炼”。
  写真人真事,绝不是单纯地叙述客观事实。历史特写不仅在于写历史,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来倾听历史的回声和教训,字里行间总是流露着作者的爱与憎。作品的思想性正是在作者的感慨和议论中反映出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随时夹着意味深长的议论,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有的发人深省,对每篇作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被封闭的列车》就是这样结尾的:
  
  ……国际歌的歌声骤起。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走出车站时,这个前天还住在鞋匠家的人已经被几百双手抓住并把他高举到一辆装甲车上。探照灯从楼房和碉堡里射出来,光线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就站在这辆装甲车上向人民发表了第一篇演说。大街小巷都在震颤着,不久之后就开始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射击开始了!要摧毁一个帝国!要粉碎一个世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说,小说尚能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扣人心弦,那么传记或特写就更要借助优美语言的翅膀,使读者入迷。茨威格自己说得好——“有时我在沉思默想中不得不反躬自问:我的书中究竟有什么特点,能给我带来如此意想不到的成功?我最终认为,这是来自我个人的一种怪癖,那就是在小说、传记文学、思想论争文章中,任何拖沓、空泛、朦胧、含混,任何画蛇添足都会使我十分不快。只有每一页都保持着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书,才能引人入胜,给人以完善的享受。”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我国文学界在讨论“报告文学”时经常议论的问题:题材的开拓,主题的发掘,“真实性和艺术性”等。茨威格的历史特写虽然和我国当前的“报告文学”有许多不同——前者写历史,后者写现实:但就写作技巧而论,恐或有不少相通之处吧。
  《人类的星光璀璨时》在一九二八年出版后,立即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时至今日,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它的读者仍然有增无已。西德费舍尔(Fischer)出版社于一九八○年发行了此书的第九版,可惜它的中文全译本⑧还未出版,但愿它不久就能问世!
  
  ①韩德尔,德国音乐家,后入英国籍,在西方被誉为圣乐之祖。
  ②一八二三年七月,七十四岁的歌德在玛丽温泉向十九岁的少女乌尔丽克·冯·莱文佐夫求婚未果,于是转道卡尔温泉返回魏玛,途中写下长诗——《玛丽温泉的哀歌》。
  ③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Johann August Suter)为加里福尼亚拓荒先驱,一八四八年发现地下有黄金,从而引起一八四九年寻觅黄金的热潮。
  ④陀斯妥也夫斯基因和彼得拉谢夫斯基革命小组的联系而被判死刑,在执行枪决时得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罪减一等的许可。
  ⑤美国金融家,投资铺设第一条越过大西洋联结美欧两洲的海底通讯电缆,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通话。
  ⑥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英国南极探险家,与四位同伴乘雪橇作南极考察旅行,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到达南极极点。
  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宁从苏黎世乘坐一辆封闭的列车,穿过当时俄国的敌国——德国的领土,返回祖国。六个月后,爆发了十月革命。
  ⑧此书已有三篇译成中文,黄文华译:《被封闭的列车》(《译林》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玛丽温泉的哀歌》(《译林》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郑开琪译:《一夜天才》(《译林》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本文中的引文曾参阅黄、郑两同志的译文,谨此说明。
其他文献
《谈艺录》方法谈    《谈艺录》是一部以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在各项文学艺术的门类中,诗的成就最光彩夺目,它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了人们谈艺的重心。不仅是诗话词话,就是在最寻常的日记、尺牍中,又何尝不能见到对它的品评。它的显赫地位自是它的光荣,可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作品繁富,谈家蜂起,好比深山探宝,时见云遮雾障;骊龙含珠,偏在深渊之下。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
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他写的一些评论著作,为我们作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文艺批评的榜样。    一、反映时代的要求    恩格斯在评论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时,很注意从时代的需要出发,提倡某种积极的创作思想,或批评某种消极的、错误的创作倾向。  一八四四年一月,恩格斯在《大陆上的运动》一文中,对当时欧洲出现的以“下层等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流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翻阅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版《政治学概论》,觉得书中有些问题值得商讨,试举几处为例:  一,第13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德又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并时期(原文如此!)拥有较大的权力。”  区别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主要是看政府首脑,即国家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人是内阁总理还是总统。战后,虽然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和罢免联邦政府总理
美国青年诗人特里·斯妥克斯(TerrySto-kes)的第三本诗集《剔除梦者的骨头》(《BoningtheDreamer》)一九七五年在美国出版,收了他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的诗,从中稍可窥知美国诗坛的一些倾向,以及某些新诗人风格及文体的变化。  斯妥克斯的诗相当口语化,有些句子简直就是街头上听到的俚俗用语。所用的意象经常采自日常生活,处理的题材也大半是在美国平日遇到的身边小事。但,他的诗并不是那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1945年生于菲律宾莱特省马阿辛市,毕业于菲律宾莱西姆大学政治学系,律师出身,曾长期任达沃市市长,2016年6月30日起任菲律宾第十六任总统。  自1521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登陆菲律宾以来,菲律宾或将首次实现本土没有外国驻军。2月11日,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正式向美国方面发出照会,决定终止涉及两国军事合作的《访问部队协议》。该协议被视为铸造菲美“铁甲同盟”的三项协议之
电影《鸡毛信》剧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战争题材的儿童电影。  连环画曾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几十年前,这些薄薄的小册子,出现在每个孩子的书包里、课桌下;近些年,它们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屡次拍出“天价”。而在这些拍卖中,“最强IP”非《鸡毛信》莫属:2015年的第九届连环画精品拍卖会上,一本1954年版六次印刷、品相完好的《鸡毛信》连环画,经过64轮竞拍,以40.1719万元成交,创下连环画拍卖的新纪
韩国釜山黑心收容所兄弟之家的大老板朴仁根死去5年后,对他的追责依旧困难重重。2021年3月11日,韩国法院以兄弟之家案不符合紧急上诉条件为由,驳回了检方对朴仁根所作所为调查和追责的要求。韩国时任总统朴正熙。  兄弟之家是一家饱受争议的福利机构。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也就是韩国军人独裁统治时期,大量无家可归者(包括儿童)被送进这家机构收容,饱受殴打、强奸和苦役折磨,甚至不幸死亡。美联社称,那里的
“四人帮”垮台之后,书市有“三变”:最初,出版社重印了一些文学名著,但极其难买。玻璃橱窗中偶有陈列,读者一问,却不出售。接着,较多的文学书籍公开发售了。但经常是大摆一字长蛇阵,有时甚至挤倒柜台。近一两年来,各出版社大量出书,情况又变了。很有些书受到冷遇,长期摆在书架上“蒙尘”。  这些变化的总的倾向我以为是好的,因为它反映了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大多数读者是有鉴别力的。就以不很入“流”的侦探小说来说,别
苏联《科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了一本中国诗集,书名为《中国诗歌》。选译者列·叶·切尔卡斯基是苏联汉学家、语文学博士,一九六○年起任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诗歌》选译了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二百一十七首。译者认为这些以多种风格写成的哲理诗、爱情诗、风景诗和文人抒情诗,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诗歌的“七哀”。译者在前言中以曹植的诗为例,认为“七哀”就是哀叹与生活在困
在鲁迅手书的字幅中,有一幅是录写夏穗卿的诗句:    帝杀黑龙才士隐  书飞赤鸟太平迟  此夏穗卿先生诗也故用僻典令人难解可恶之至  鲁迅(章)    夏穗卿,即夏曾佑。他在青年时期就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主张改良政治。在学术上,他曾在一九○二年撰写了著名的《中国古代史》,又是晚清改良派的所谓“诗界革命”的重要一员。辛亥革命后,他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社会教育司司长,是鲁迅的顶头上司。他们是大同乡、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