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2009sh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阅读教学依然是制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在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识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就必须对阅读教学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非但没有与新一轮改革相适应,反而却出现了有悖于语文本质的许多现象。
  现象一 教师架空分析太多,而忽视了文章整体的感知。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大讲特讲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忽视对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欣赏。即是讲解语言,也是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对文章的整体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七零八落,抓不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而在课后,又没有行之有效的练习措施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象二 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情感体验较少。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能动性主动发挥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对作者情感体验的过程。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是人学。”反映在文学创作中的本质即为情感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人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作品后,运用自己已有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价值态度去体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内容,以达到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但是,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后,生搬硬套,灌输给没有思想准备的学生,这样就违背了教学以及语文学科的本质。
  现象三 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太少。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改的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自己去获得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而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太少,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改的意图,同时也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现象四 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图书有限,阅读量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藏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藏书量严重不足,学生的人均藏书量只有几册,平时也没有开放。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就可想而知。
  现象五 教学与实践脱节。新课程对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要求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墙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由于认识不足,这些实践活动几乎没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提高。
  现象六 教育资源的失衡,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农村,师资依然严重缺乏。每年分配给农村的教师,大多是音体美专业,而其他专业较少。这样,语文教学的重任就只能落在中老年语文教师的肩上。
  现象七 中考的升学压力。笔者所在的农村,学生要上高中,依然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而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这也影响到语文教学在初中三年只能是模式化地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因而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没有时间去进行有关语文的课外活动。
  针对以上教学之现象,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创造条件,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教学条件的不足可想而知,但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条件的艰苦而懈怠,相反,更需要有良知的教师们尽心尽力,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的阅读量。除了已有的阅读书籍外,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已有的书籍报刊,到学校进行交换阅读,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和学校订阅的报纸杂志,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方式,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走出资料已有知识的禁锢,提出自己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新视点,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特殊课堂阅读环境里,应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对文本进行探究,面对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赋予自己的新理解,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达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不再受群体的阅读制约而能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与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使课堂成为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最后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达到对学生情操陶冶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在作品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新课程对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真真正正地对文学作品本质的理解后做出的要求。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生活贯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态度、人生观念等主观认识。而这些认识,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精心阅读、情感体验才能完成,脱离了情感的体验去谈文学作品阅读的观点都是空谈。所以,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向导,做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识阅历、生活体验进入到作品中,用类似于作者的情感审视作品,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增加农村学校图书资料的数量初中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可谓不大,校园硬件建设年年更新,教育经费年年增加。尽管教育需要这些,但教育的关键不是硬件建设,而是教育软件的建设。因此,各个地区、学校应该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抢抓机遇,加大学校软件建设,其中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让学生课后有书可读。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以弥补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限制。
  五、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人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因为人的初中三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可影响人的一生。而在这人生的关键时期,我国广大农村的初中语文教育却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去指导学生完成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笔者感到心酸。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问题,任何专业的教师都可以随意去顶替教语文课;又因为教师缺乏,出现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可以教两三门课程的现象。在新一轮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广大农村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生搬硬套地将所学的所谓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拿来”,嫁接给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师把所学的知识经验与自己所在的地域结合起来,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思考定位,让这些先进的知识经验变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初中教学现状,才能改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加强农村初中语文专业教师的配备,不再让语文是任何教师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加强语文教师培养,让他们不再是新课改的机器,而是能挑起我国广大农村语文教育重担的工程师。
  六、给语文阅读教学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如今,中考的压力就像魔鬼一样萦绕在初中教师的心头,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中考的升学压力使得原本让人身心愉悦的语文教学变扭曲,成为畸形状态。因为中考的成绩是教师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的最大指标,也成为领导衡量教师是否有能力的标准。因此,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如何答题,教师的任务就是研究多变的中考题,哪有时间去研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但是,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在适应大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语文人的一份清高,将这份清高坚持并传递下去,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新课改一轮又一轮进行着,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各种教学模式纷至沓来,这或许是真正成功的改革结果吧。但是,广大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走,需要很多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去探索。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个好的结语,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课的结束,应该“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尽”。初中化学有它独特的个性美,在课的结尾,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采用适合的结语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整体性,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从而逐步养成自觉反思、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
给出了一个发现:步长为1和z(2≤z≤「2n﹁-1)的n阶4-正则循环图Cn(1,z)的Kirchhoff指标当z=2时取得最大值.通过计算和验证,此结论当7≤n≤30 000时均成立.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月见草油中的脂肪油进行了提取,再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月见草油中的γ-亚麻酸、亚油酸进行了定量测定.岫岩
初三年级的数学学困生是在智力发展水平正常的情况下,学习基础较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提起学习疲惫不堪,毫无兴趣的一个群体.如何有效地转化毕业班中的数学学困生,使其尽快脱“困”,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些成功的做法.   一、多数学困生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宣传方式,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
评估学生阅读素养的大型国际性项目有两个,一个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导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I StudentAssessment,PISA),对各国15岁学生的阅读、自然科学、数学能力进行比较;另一个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
采用DEAE-52,Sephadex G-200柱层析法从辽春9号小麦面粉里提取分离纯化小麦酯酶,分别用二次蒸馏水、0.1-0.5 mol/L的NaCl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最终确定,粗酶液经DEAE-52用二次蒸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提问,更要重视对问题的设计。然而,在现实的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堂设问的有效性认识不足,缺乏问题的质量意识:或题材陈旧,缺乏新意;或指向不明,缺乏针对性;或难易不当,缺乏层次性;或思路简单,缺乏创新性等。这就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同行的经验,就如何设计课堂问题提高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具有活泼好动、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而思想政治课程中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繁多,加之一些教师授课方法过于陈旧,这势必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师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政治教师应对课堂导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教师所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它能够在唤醒学生现有知识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其中有许多概念大同小异.在应用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果对概念的实质把握不准,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本文就函数概念中几组易混淆的概念加以
践行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