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安全视阈下的新疆兵团应对措施研究

来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保障国家西北边疆安全是新疆兵团的重要目标。随着国家安全内容不断丰富,国家安全理论已经由军事安全过渡到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安全。鉴于国家安全理论的变化,研究兵团保障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中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兵团建设的经验,为兵团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三大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综合安全; 新疆兵团;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D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3-0023-05
  
  Study on Relevant Measure Taken by Xinjiang Corps in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ecurity
  LI-Peng , LIU Shao-hu , GONG Yan-ca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Abstract: It’s vital goal for Xinjiang Produnction & Construction Corps to safeguard the security of northwestern borders. The rhetorical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with the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richening growingly, has been transited from unitary military security to overall security taken political security, economic security, military security , cultural security and so on as core of content. Studying on relevant measure taken in securing borders by politics, prospering borders by economy and stabilizing borders by military will be conduce to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corps construction further and provide available example for Corps to realize“three great functions”better in new era.
   Key words: overall security; Xinjiang Corps; relevant measure
  
   自古至今,西北边疆①一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屏障,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较为集中。②就目前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内部各种问题和矛盾而言,惟有新疆问题最为严重;就影响力而言,惟有新疆问题影响最为深远;就危害程度而言,惟有新疆问题对国家战略全局危害最大,[1]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5事件”就是这一论点的现实体现。有边必治,边疆与治边密不可分。③从西汉采取屯田策略戍守边疆伊始,到如今兵团屯垦戍边已逾2000多年之久,屯垦(古称“屯田”)作为“定西域”之“良策”代代传承,成为保障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有效经验。
   基于国家安全理论内涵的变化,兵团作为保障西北边疆安全的集党、政、军、企一体化的重要组织,结合边疆内涵①,树立综合安全观,旨在和平与发展并重。研究综合安全视野下的兵团应对措施,对于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国家整体安全战略部署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反复强调“兵团既要当好生产队、战斗队,又要当好工作队、宣传队,更好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充分体现了兵团屯垦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
   一、内部环境塑造:兵团屯垦与西北边疆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具有根本地位,在新疆主要表现为社会稳定、兵地和谐、民族团结问题。驻疆部队(兵团前身)的屯垦实践,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稳定,使得兵地关系密切,民族团结加强,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了西北边疆政治安全。
   (一)生存环境:控制社会局势,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新疆和平解放后,社会局势依然不稳。国民党残余势力、乌斯满等匪帮、民族分裂势力是威胁新疆社会局势的三个主要因素。蒋介石电令驻疆亲信:“和平运动,万万不可做”。[2]包尔汉致电中央“本省危机四伏,情势严重,务希转饬西来之人民解放军兼程来新,以解危局,并慰人民之热望;同时更希多派政治工作人员偕来,以资推动。”[3]部队进疆后,首先,吸收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队伍中来,甚至将“三区革命”和进步组织中的领导骨干发展为第一批党员,不设候补期。其次,部队以驻地军党组织为基础组建地方区委、地委、和县委三级党组织。最后,建立自上而下的人民政权。从1950年开始,部队先后抽出8000余名干部战士,与从内地调入的干部和当地培养的民族干部共同开展废除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减租反霸斗争,逐步建立县以上各级人民政权。
   (二)政策保障:心系群众福祉,兵地和谐共处
   毛主席就指示进疆部队:“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4]“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是我党和维族的紧密合作。”[5]长期以来,兵团一直重视兵地团结工作的开展。仅从1964年到1966年,兵团共拨款2393万余元,帮助58个县市的部分人民公社进行规划建设,完成99个项目,派出驻社干部752人,为公社培训技术人员2097人。其中主要项目有:勘测土地994万亩,规划设计924万亩,建成正规条田174.5万亩,平整土地7.29万亩,修建渠道813公里,植树造林239万株,修建住房2.6万平方米,支援良种353万公斤,犁地播种、收割3094万亩。[6]165而且,兵團各级党委不断完善地方与兵团领导相互兼职、相互联系对话等制度,注重兵地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采取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联谊互动等多种方式,巩固兵地关系。1984年,兵团14个师(局),有100个基层单位与地方社队建立了共建关系,兵团共建单位帮扶地方社队发展生产,帮助农牧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此外,兵地共建单位开展互访和各种文体活动。综上,兵地形成了鱼水相依、水乳交融关系,兵团因此成为“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互相支援”的优秀榜样。
   (三)工作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民族关系是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变量。在众多民族杂居共处的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对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更是具有重大的影响。[7]毛主席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对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指示:“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8]兵团历来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尤其是1983年以来,兵团每年5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兵团各族干部职工中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教育等活动,并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民风民俗知识读本》用汉、维两种语言编写,印发兵团、师、团各级干部学习。在大中专院校和各类培训班开展了民族理论课、党的民族政策专题。“7•5事件”后,兵团组织4个宣讲团分赴南、北疆重点区域,进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民族团结高于天”的民族团结活动。同时,兵团总是站在打击反分裂斗争、暴力恐怖活动和反渗透的前沿阵地。1981年,农三师配合南疆部队,制止伽师县民族分裂主义暴乱。1989年,兵团平息乌鲁木齐分裂分子的“打砸抢”事件。1990年,农三师平息民族分裂分子在阿克陶县巴任乡暴乱。此后,兵团先后平息了民族分裂分子制造的1995年和田骚乱、1996年温宿、叶城恐怖事件,实施2006年喀什“灭鼠”行动等。更为重要的是“7•5事件”发生前,兵团公安局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通报给有关部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派出预备役民兵进行平暴,事件平息后第一时间派出工作队进入社区开展安抚工作,体现出良好的敏感性、机动性、纪律性,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稳定。
   二、物质条件支撑:兵团屯垦与西北边疆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军事、政治、经济安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经济利益是国家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昌盛的根本利益,在所有国家利益中居于最主要地位。[9]兵团大力发展工农业,奠定了新疆的物质基础,稳定了新疆经济秩序,提供了经济发展必需的生态环境,保障了西北边疆经济安全。
   (一)物质条件:发展特色农垦经济
   自古以来,屯田具有“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10]的功用,充分体现了发展经济与边疆安全的内在联系。兵团要保障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保障。部队于1950年开始了大生产运动。1951年,开始建设军垦农场。1952年,军委总政治部发出了“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有组织地补充工人阶级队伍,中央和军委决定调拨某些师或团,投入到铁道修建、水利和建筑工程及屯垦边疆、开垦农林业等国家经济建设中去”[11]的指令。党和政府于1953年就地转业10万大军,参加生产建设,大批有志青年、高等院校教师、学生随军进驻新疆。经过长期积累,兵团建成国营农场175个,拥有耕地105.7万公顷,农业获得全面发展,粮食、棉花、甜菜、油料分别为130.97、159.22、146.51、13.17万吨,分别占自治区的15%、53.1%、31.4%、29.7%。[12]441,445到2003年,兵团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轻工、食品、皮革、机械、化工、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五家渠、北屯、阿拉尔、图木舒克等军垦新建市,启动38个团场小城镇建设。除此之外,兵团曾先后两次向自治区移交了一批工商企业。兵团以发展工、农业作为突破口,以创办军垦农场为经济平台,奠定了新疆社会物质基础。
   (二)经济秩序:帮扶地方、支援内地
   1949年,少数不法分子投机活动猖獗,物价暴涨,经济秩序混乱不堪。部队在各重要的城镇按合理比价抛售银元30余万元,将大批粮食、棉布等生产生活用品投放市场,稳定了市场经济秩序。“伊塔事件”后,边民外逃地区田园荒芜、牲畜失散,经济秩序混乱。兵团从农四、五、六、七、八、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先后抽调选派干部810名,工人16750名组成工作队,配备汽车39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45台。工作队进入事件发生地区后,在阻止边民外逃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生产。“三代”干部代理公社各级干部的54名,占公社干部总数的79%;代理大队级职务的199名,占大队干部总数的93%,代理生产队职务的499名;代管庄稼78万亩,代耕土地42万亩,收拢失散代牧牲畜32.7万头,[13]175兵团先后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灾民粮食500万公斤、小麦种子15万公斤及油菜、黄豆种子各2.5万公斤;帮助甘肃省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支援粮食、种子500多万公斤。[12]44即便在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仍大力支援内地人民度过饥荒,被誉为人间奇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守住中国耕地底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外,兵团150多个民兵高炮防雹分队,年均发射降雨弹7000余发,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三)特色经济:“环保生态型”经济建设
   新疆干旱缺水,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确保生态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的必行之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整修水渠,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确立了“边开荒、边生产、边植树造林”的方针。80年代后,兵团启动了“新疆西部边境林建设工程”、“准噶尔盆地沙漠南缘防风固沙基干林建设工程”、“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建设工程”,对1200多万亩荒漠植被采取封沙育林育草措施,分期分批进行保护。在2019公里边境农场带持续开展“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连队创建活动。石河子市的园林绿化面积率先步入全国城市绿化的先进行列,并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农二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建立了团场绿色屏障带,阻断了两大沙漠的合拢。农五师150团植树造林,使绿洲向沙漠深处延展了数十公里,不仅惠及当代,而且泽被后世。
   三、硬实力构建:兵团屯垦与西北边疆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具有核心地位。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冷战体制下,军事安全几乎成了安全的代名词。”[14]兵团通过建立边境农场带、增强民兵力量,完善戍边动力机制等措施,巩固了西北边疆军事安全。
   (一)边防能力:加固攻防前哨,建设边境农场带
   “伊塔”边民外逃事件的爆发,给西北边疆的安全防范敲响了警钟。1966年开始,兵团共建成边境一线农场38个,形成了一条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耕种土地40多万公顷。[6]144-145之后,建立20个二线农场,至1988年,兵团在中苏2019公里的国境线上,共建成边境农场58个(图1)。此外,每个边境团场指定1-2个连队与人民解放军建立军民联防,进行实地演练,互通情报,互相配合。这些边境团场绝大多数条件、环境都十分艰苦,边境农场带的建立,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改变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新疆与国外连接的要道基本上都在团场的控制范围之内,一旦边境出现危局,就能够发挥镇守边关的作用,毛主席称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15]边境农场是兵团劳武结合、兵农合一保障军事安全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国防的直接产物。
   (二)队伍保障:完善民兵建设,发挥民兵作用
   1960年2月,兵团成立了民兵工作办公室。1962年8月,中央军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决定在两年内组建起300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队。[13]172年末,自治区人委颁布了《边境禁区管理规定》。1963年秋至1964年春,伊犁州又根据自治区的有关命令和规定,划定了边境禁区、边境管理县和管理区。到1964年上半年,就已经组建了值班连队315个。[6]1461964年,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决定,在必要情况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兵可以成为地方部队兵团,甚至成为正规部队的野战兵团。[6]1681965年底,已经组建值班连队446个,民兵总数达到5.1万余人[6]177。拥有炮兵、坦克兵、骑兵、工兵、通信兵等兵种。另外,还有基干民兵189个连,35600人。[13]173兵团民兵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国防后备军,由于長期生活在边疆,熟悉边疆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和掌握分裂分子、恐怖分子活动的习性和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理有节、针锋相对,形成一股强大的威慑力量和打击力量。例如,2008年奥运会安保期间,兵团各级平均每天出动民兵一万余人,配合公安、武警进行安全警戒、设卡执勤和边疆监控,保证了火炬传递在新疆顺利进行;“7•5事件”后,兵团基干民兵抽调约12500人,组成1200个宣传小组,采取一部(武装部)包一片、一干(专武干部)包一连、一兵(民兵)包一户的方式,完善的组织相继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宣传报道。屯垦戍边把养兵与用兵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提高了兵团守边固防的整体实力。
   (三)战略储备:完善戍边动力,提升攻防能力
   20世纪中期,西北边疆凸显危局。60年代后期,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中印在西北、西南边疆兵戎相见,新疆成为中苏摩擦、中印冲突的焦点区域。1960年,兵团增设供应装备部,提升了战时武器装备供应能力。1961年1月,兵团司令部设立武装处。至1962年6月,共增设边防工作站58个,新设了一批国营农场,改变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并对兵团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改组与完善。1965年3月,武装处扩编为武装部。1964年,兵团在石河子组建了1个炮兵团。1965年,兵团在乌鲁木齐组建了1个坦克团。1968年,兵团实行现役和非现役混合编组。1969年9月,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兵团又在各师组建了现役部队。[16]707此后,在北疆,1969年4月又成立了农九师(塔城地区);在南疆,1966年增建了农三师与和田管理局,增强了南疆腹地的兵团部署。[17]231,2321971年2月,兵团后勤部增设了供应装备部,各师后勤部的军需军械科改为供应装备科。2000年至今,兵团新建9个多功能民兵训练基地,并在大部分团场人武部建立起集备战、训练、工作、生活一体化的综合办公楼,设立值班室、作战室、战备器材库、战备车库和民兵应急营等。总之,兵团持续不断地完善戍边动力机制(图2),以满足巩固边境亟需。
   四、软实力塑造:兵团屯垦与西北边疆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具有突出地位,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历史证明,历朝历代即便苦心经略西域,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边患”。边疆安全问题久而不治的根源是文化认同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兵团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等措施,从而增强了各民族共同文化的认同感。
   (一)励志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抵御陈旧文化侵蚀
   文化的先进性是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不具有先进文化,没有安全性可言。与此相适应,确保文化安全的过程,应该是文化的先进性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新疆和平解放时,陈旧的封建思想犹存,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桎梏。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较强宗教依附,使农牧民缺乏科学认识,更缺乏对社会主义精神的理解。部队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对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部队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普及科学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使社会主义精神在广大农牧民中迅速得到传播和普及;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得到贯彻和实行,有助于保护、运用和传承民族文化,使得民族和社会在有机统一中实现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二)安全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浸染
   新疆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对新疆的长期影响,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盛行,尤其是20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渗透,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新疆解放之后,部队迅速进疆,开展屯垦戍边活动,宣传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兵团成立后,牢记毛泽东关于“三个队”的指示,既是生产队和战斗队,更是一支宣传中华民族精神的工作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兵团每年五月开展一次全民团结教育月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检查各单位对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教育职工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兵团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作用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了边疆各阶层、各民族的政治责任感和守土稳内的意识,凝聚了一切爱国力量,有利于消除隔膜,同心协力,共赴使命,有力地抵制了民族分裂主义腐朽思潮在新疆的扩散、蔓延,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长存长盛。
   (三)和谐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
   新疆各民族长久以来彼此渗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兵团的屯垦实践,继承了人民解放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将汉、民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1954年,兵团有7个文工团(队)、5个戏曲剧团,演职员727人。1961年,剧团增加到19个,演职人员1792人,有京、秦、豫、越、楚剧及评剧、吕剧、曲剧、话剧、歌舞、杂技等11个剧种,演出各种剧目929个,其中不少是反映兵团生活的剧目。[18]820,823截止到2006年,兵团创办了刊物16种、报纸17种,拥有团场文化中心105座,业余文艺团体443个,文艺創作组220多个,产生了《热血兵团》《烈日炎炎》《天山雪》《奠基西部》等优秀作品,尤其是反映兵团文化的电视剧《戈壁母亲》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引起了良好反响。随着兵团文化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兵团卫视频道成功试播,为促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兵团开展了“2006年感动兵团人物评选活动”,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
   五、余论——与时俱进:环境变换与机制完善
   随着兵团屯垦事业不断完善,国家西北将发展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安全屏障。因此,兵团保障国家边疆安全的巨大功效必须放到世界环境剧烈变化、全国整体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边疆社会历史发展长河的三大背景中接受熔炼才能有力彰显。
   (一)重新审视新形势下新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新时期,新疆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内外环境。国际上,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的独立使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大国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向中亚五国和西北边疆渗透,将新疆作为在中国进行“分化”、“西化”的主要目标,与“三股势力”内外勾结,遥相呼应,将新疆分裂出中国版图的图谋从未停止。尤其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必须对包括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综合安全因素予以重视。在国内,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进程的加速,新疆与内地尤其是沿海地区差距拉大,容易造成了非均衡发展中落后的一方的心理落差,从而出现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如果这种社会不满情绪再渗透着大量的民族和宗教因素,就容易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由此社会上将出现新的安全威胁源。
   (二)重视兵团保障国家西北安全的历史贡献,不断创新屯垦戍边观念
   历史可鉴,不论是在社会承平时期,还是在边疆危局之际,国家都能在不同时代有效保障西北边疆安全。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西北安全关乎国家主权、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西部开放战略的实施,兵团不仅作为传统的军事屏障而存在,更要努力建成国家西部发展的桥头堡,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加速器,生态良好的示范区。因此,兵团亟需发展高效屯垦农业,培养农业产业链;同时,加快现代工业发展步伐,培育工业文明。新形势必然对兵团实现使命的方式和途径提出新要求,要认识到边疆安全的构成因子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众多因素不断转化,进而博弈,最终合成的结果,要确立一体化、立体式的边疆综合安全观,打好维稳戍边这场硬仗,确保威胁源不反弹、不蔓延。
  参考文献:
  [1]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3.
  [2]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307.
  [3]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94:368.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4.
  [5]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和平解放[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75.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7]丁建伟,连玉新.论民族关系在中国西北边疆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
  [8]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9]陆忠伟.非传统国家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02.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89.
  [1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1.
  [1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年鉴[Z].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3]李福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5.
  [15]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怀、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事业纪略[N].兵团日报,1999-09-22(1).
  [16]李福生,方英楷.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
  [17]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生产建设兵团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37卷[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解决通信专网中关键业务传输状态判断实时性差,耗时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通信专网中关键业务传输的抓包数据比对方法与关键业务传输状态判断过程,通过开发后台抓包软件,将监视点抓包的数据信息上传至中心数据库,并实时进行比对。实验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优化了专网实时状态判断时间。  关键词:关键业务数据;wireshark ;丢包;Socket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公务员非正常退出是指公务员因为自身的过失或者错误而发生的被动退出行为,包括辞退和开除两种形式。公务员非正常退出
为了提高当今城市公交系统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方便移动终端用户获取实时的公交路线信息,设计基于Android平台的公交路线查询系统。利用聚合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接口,获取到本系统需要的公交信息,运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提供的接口进行精准定位及周边公交站点显示,应用广度优先算法、最短路径算法等对公交信息进行筛选排序,通过Android应用程序接口、数据解析及一些开源项目完成软件设计及编码。本系统为居民出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