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梦吉隆沟(外一篇)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沟,喜欢的就是它的幽,它的静,还有散落在风中的传说。每次远离拥挤的城市走进郊外的山沟时,心情就变得云淡风轻。走进山沟仿佛自己的心贴近了自然的胸口,踏实亲切。或许,自己是从大山出来的缘由吧,每次走进一处山沟,总能闻到故乡的气息,它的影子在脑海里也越发地清晰起来。
  四年前,眼看着女儿考上内地班,即将远赴内地求学时,才想到出生后一直生活在拉萨的女儿,还从来不曾见过故乡的模样,心里不免有些愧疚,就连忙休假,带上她前往日喀则江孜县,算是在故土上游云一番,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血脉是从何处延伸的。在那一次行程中,我们来到了素有后藏五沟美称之一的吉隆沟。
  “翻过这座5300多米的山再下去一点,就到了吉隆县了。”扎西师傅洪亮的声音顿时驱散了我的睡意。从日喀则出发行驶在国道318线上,平坦漆黑的公路两旁,不断地延伸着裸露的山体、散落的村庄以及无边的荒凉,仿佛时光凝固在一处,单一的景色让人困顿不已。
  “那是一座什么山?”看到再也平常不过的一座山耸立在草原深处,我问他。
  “贡唐拉姆啊。”扎西师傅望着远处的山脉说,黝黑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声音还是那么精神。他虽然没念过几年的书,可是开了半辈子的车,西藏的山山水水已经在他心里变成一本百科图书。
  贡唐拉姆,好亲切的山名。曾经在父辈那里不知听过多少遍的一首民歌又飘然回荡在我的耳边:贡唐拉姆啊,从山顶到山脚下,有一百多类石头,唯有洁白的嘎公,才是我所想要的……
  车子从山顶几经盘旋下到山脚时,才知道它的高度和份量,心里捏了一把汗,难怪贡唐拉姆在后藏人心中的地位,也不难理解,祖辈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了。或许我们只有放下狂妄與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会得到永久的安宁。
  环抱在群山间的县城不大,却很热闹。琳琅满目的小商店、四川饭馆、甜茶馆拥挤在公路的两旁,招揽着来往的行人和游客。原以为还未曾开放的边境县城应该是和它的名字一样悠然地守候着一份宁静和快乐,却不想也跟其他县城一样已经卷入迫不及待的发展潮流中,喧嚣和浮躁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不远处,几片断墙和古碉楼寂寞地散落在新盖的民房间,无法想象那就是吐蕃王朝灭亡后,其后代建立并延续了几百年的贡唐王朝遗址,曾经应有的气势和威严在岁月浮沉中已了无痕迹。午饭后,我们继续上路,渴望尽快抵达向往已久的吉隆沟。
  不过,进入峡谷到达如此美丽辛福的地方,谈何容易,车子先要经过一段崎岖不平且正在修建的土路。当地干部自豪地告诉我,等吉隆县至吉隆镇的公路建成后,吉隆口岸有望成为西藏第二大边贸通道。谁想三年后,也就是2015年4月25日的那场地震,淹没了繁华的樟木口岸,使得吉隆口岸也被迫暂时关闭一段后才得以恢复。
  在峡谷间行驶一段后,一座悬在半山腰的扎嘎达索寺庙映入眼帘。其实九百年前,那里是米拉日巴大师修行过的洞,只是岁月变迁,如今变成了一座尼姑寺。据当地干部说,现在西藏人数最少的驻寺干部也在这里。那一刻,很想上去看一看,靠近它,或许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苦僧为什么会用尽一生的慈悲去普度众生。在西藏,像这样悬在山崖上的修行洞无所不在,曾去过多次的扎叶巴至今仍有人会在那样的绝世境地修行。是否他们的今生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或许不堪世俗的沉重,看破红尘,只想做佛前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
  随着车窗两边迅速后移的山,覆盖的植被越来越繁茂,空气越来越湿润,车子渐渐进入了花木葱茏,雾霭流岚的吉隆沟。在吉隆镇入住的宾馆,是钢精水泥构建的楼房,从二楼窗户向外望去,吉隆沟小镇尽收眼底,相比樟木口岸的繁华和拥挤,此处开阔的河谷幽深宁静,苍翠间散落的房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颇有世外桃源般的闲情逸致。不过最吸引人的,是一座建筑风格与诸多寺庙截然不同的尼姑寺——帕巴寺。其外形像塔楼或楼阁,要不是两大金刚柱魏然立在门前,让人很难意识到那也是一座寺庙。传说,有着闭花羞月容貌的尼泊尔尺尊公主远嫁给松赞干布时,从吉隆沟进入吐蕃的。这个寺庙也是为赤尊公主休憩而修建的。走近寺内,灯光有些昏暗,两个皮肤白净的尼姑正在清洗供灯,偶尔供灯触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穿越经堂的每个角落,给人一种隔空的宁静。微光里,斑驳的墙体和壁画上流淌着历经沧桑的光泽,仿佛一切还在昨日的时光里不曾远离。遥想当年,美丽的赤尊公主骑着大象,手秉旃檀度母像,随行携带不动金刚像,还有众多的工匠、仆人和满载佛经和珍宝的大象跟随其后,浩浩荡荡,离开自己的国家远赴吐蕃时,从此与故土和亲人天隔一方时,从此未来的日子一片渺茫时,不知到她那美丽的容颜上曾流淌过多少悲伤的眼泪。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的探春,乘船远嫁时亲人悲戚,美人落泪的情景,一番滋味难以咀嚼。岁月不曾回头,可是一段梦至今遗落在这里,等着过往的人来倾听。
  在郁郁葱葱的草木间,一条刚铺开的公路向深处延伸,这里的人们已经寂寞了太久,不知道这条新路会成为了多少人渴望通向世外的桥梁。十五年前从内地中专毕业就在吉隆镇小学当老师的边巴,娶了当地的一个荣巴女人为妻。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为了让生活过的好一些,开了一家小商店让妻子经营。商店不大,一间的货架上摆满了尼泊尔商品,一间是小酒馆。“等这条公路修好以后,要好好地经营这家商店。”他笑着对我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眼角的鱼尾纹也变得更深了。临走时,边巴送给我们一对酒具——“嘎热”,木桶型带小口,外面由锃亮的黄铜包着,十分精致。据传,这也是当年赤尊公主经过此地时流传下来的。过去当地人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来给家人和客人敬酒。如今,大家都爱喝啤酒,这件古老的酒具也就渐渐成了家里的摆件或送人的礼品。
  置身于如此幽静而充满故事的山谷,即便只是逗留几天,也仿佛落入世外桃源,如梦如幻。铺新路、建新楼,眼看着一片忙碌的景象在悄然改变山村模样时,心里不免忐忑,生怕沧桑的古道会淹没在时光深处,无人问津。不过,穿行在幽谷深处,当我看到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洞、摩崖上斑驳的石刻时,心生的一丝忧虑随之烟消云散。山水依旧,即便再过百年,这些美丽的传说依然会流淌在岁月长河里,与山水相依,生生不息,只是过往的人们像一阵云烟。   岁月如水,恍然间已经过去四年了,边巴送的礼物依然摆放在我客厅里,依旧如新,只是不知道如今的吉隆沟已经变成什么模样了,很想再次走进去,除了感受它的幽,它的静,还想再次细细地去聆听那些听过或没听过的传说。
  夏游色拉乌孜山
  故乡是群山环抱中的大家园,而我的家是这个大家园中依傍在色拉乌孜山脚下的。
  绕过色拉寺,草木扶疏,桃树、榆树、柳树等古树郁郁葱葱,从山麓沿着山沟向上覆盖,一条清泉顺流而下,成了过往行人休憩的好去处。几个转经的老人走到这儿时已是气喘吁吁,老人们喝上一口清泉解渴后,便走到林间随意坐在板凳或石头上休息片刻。经过了半程最艰难的爬坡阶段,剩下的转经路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轻松地完成。
  不过,到了此处,我们的游山才算是刚刚开始。
  沿着一条盘山的小路而上,路不陡,不过脚下是岩石风化的细沙,稍不留意很容易踩滑。色拉乌子山多半是风化的岩石,许多平滑处绘有宗喀巴等佛像,瑰丽的色彩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即便是一个过往的游客,也会被一种高贵的宁静所深深吸引,不禁讓人驻足而立、心驰神往,仿佛听见梵音妙语从天而降。曲曲折折的山路两旁,簇拥着奇花野草,凑上前去细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看来,接连几天的雨水使得山上的草木生长的越发秀润和挺拔。一路走走停停,原本远远随后的两个年轻人很快超过了我。见其中一个男人不时地从布袋里拿东西洒在路边。“您这是在撒什么呢?”我问了一声。“青稞,喂给山上的鸟。”他说着,阳光下黝黑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友善的目光。一句简短而温暖的回答,仿佛一缕清风吹过,抖落了我灵魂上的尘埃。
  爬到一段高处可以一眼望见高高的布达拉像一个巨人一样,魏然屹立在群楼之颠,想到古城拉萨也因这座穿越千年的宫殿而生生不息,心潮奔涌,不禁再次为先辈们的智慧所深深折服。此刻,色拉寺尽收眼底,红、黑、黄、白相间的建筑错落有致,信徒和游客来来往往,在经堂和巷道间流淌着祥和宁静的时光。
  一路爬上去,荆棘森然。微风过处,紫色的花海泛起涟漪,仿佛置身梦境。传说中色拉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想来那时的色拉乌孜山,黄色的蔷薇花开的漫山遍野,宛如人间仙境。时过境迁,如今一路上,黄色的蔷薇花没见几棵,不过,从满眼的浓浓绿意中,我已看见了夏天的美丽在乌孜山上恣意弥漫着。
  眼看着悬在海拔四千多米山崖上的色拉乌孜就在眼前,一身的疲惫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本以为是一座极其清净的寺庙,不料走到近处时,一片繁忙的施工场景立刻跃入眼帘:运石头的、绘画的、砌墙的、做木工的,二十多名民工正在不松不紧地修建着寺庙。转了一圈不见一位僧人,我便好奇地向一位民工问了以后才得知,寺庙里有一个僧人,不过他也跟着民工一起劳动,所以没有穿僧袍。走出来,从原路的石阶下去时,听到了一个温和声音,“在房屋后面有泉水,可以喝的。”一位面目慈善的中年人看到我满头大汗时说。“好的,谢谢您。”我立刻回应了他的好意。“对了,宗喀巴大师在山洞里修行时曾饮用过这个泉水,十分珍贵,您一定要喝一口。”他又补充了一句。“您可是僧人?”我不禁又问了一句,他微笑着对我说:“是的。”带着一份虔诚我们走到泉水处舀了几碗喝下去,一股清凉从头流到脚底,想想六百年前,一位智者曾在这里潜心修行普度众生,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愿这个澄澈的泉水也能洗涤我那一颗早已落满尘埃的灵魂。
  人们常说,西藏的夏天是孩子的脸。果不其然,傍晚时分,一团乌云正从娘热沟席卷而来。“要下雨了,咱们得赶紧收拾收拾,准备下山吧。”老公一边说一边开始把摆在地上的食物、杯子和书往背包里装。我也立马起来帮着收拾。下山时更要防着滑倒,不过终归没有上山时那么辛苦,快到山脚下时,有一段是在花岗岩石上凿的路,需要拉着绳子才敢下去,不过也很快到了山脚下。等我们刚走到停车场时,淅淅沥沥的雨也开始飘了起来。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天津市静海区现有各类型幼儿园24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84所(含教育部门办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6所、村办幼儿园138所),民办幼儿园(含民办托幼点)65所。  我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中合同制教师多、非专业人员多,园所管理水平较低。为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全区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区坚持充分发挥公办示范幼儿园、一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深入探索城乡帮扶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大优质
一千条河流汇聚,  划开一座山,  高贵柔软的心,  在雪山顶,  诞生比雪更纯净的声音!  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一个丰裕的田庄里,  渐渐长大,  这声音的主人,  拥有族人骄傲的气质,  不同凡响的内外,  谦逊和爱,  众多追随者倾慕与他。  在某个夜晚,  一颗星在梦中出现,  从此他的心比星辰明亮……  我看见日月穿梭、轮回无常,  唯独他洞悉黑暗的眼睛,  在慈悲的手势里泪光闪闪,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针对写作提出过自己的精辟见解,正所谓“文章千古事,自得方为贵”。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在为无话可说、无物可论、审偏题、写跑题所困扰。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学生在语文学科素养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水平欠佳。针对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缺失,笔者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策略思考。  一、写好文体,打下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根基  我们知道议论文分为引论、本论和结
记得以前太阳快下山时  大人们总会聚集在村口向阳的场地  手里忙着针线活,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  孩子们总是跑着跳着  在巷子里、草地上、小河边  有的玩捉迷藏、有的在某个角落玩羊拐  有的踢毽子、过家家、打弹弓……  天黑了也不愿散去  现如今村子里见不到几个人  见不到出来晒太阳的大人们  也见不到欢跑着的孩子们  故乡像失了光泽的中年妇女,疲惫懒言  故乡像没了势的老大哥,郁郁寡欢  挨家挨户
重返昌都的因缘  庚子鼠年的开端带给人类是不同寻常的苦难与思索。疫情缘故,我在成都家中陪伴年近九十的母亲四个月,这是二十多年来最长的一次。成都的疫情态势不严重,也不是太紧张,我与母亲度过了一段还算轻松愉快的日子。  我把所有烦恼事情都搁下了,除了每天看看疫情通报,为疫情揪着心,也知道我无能为力,能做的就是祈祷天下人安康。剩余的时间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画画、练硬笔书法,几个月下来收获蛮大。每天傍
底雅,据称是象雄语。意为好水。可信,亦可不信。  公元2001年夏季。  早晨六时许,我睡得正酣的时候,驾驶员殴珠给我打来电话,叫我赶紧起床,到他家吃早饭,县长想早点走。  殴珠的这一句话,把本来就没有睡醒的我搞得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  等我想问个明白的时候,他已经把电话挂断了。当反应不算太迟钝的我,揉揉惺忪的眼睛,懵懵懂懂地把手伸向床边写字桌的当儿,猛然想起了头天下午在县委、县政府大院门口,
【摘 要】在古诗教学实践中,通过诗中鲜活生动、真实可感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入诗境、深度对话诗人,“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而且因为“象”的真切可感,学生更容易由此理解“意”,从而轻松地走进古诗,理解古诗,获得思维、审美以及诗词文化的发展与积淀。  【关键词】意象;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0-0107-02  A Cas
这天,木娘仍像往日一样,闷着头心不在焉地闲走,在风雨桥上,差点与人撞了个满怀。  抬头一看,是老校长——当初教过她的语文老师。这么多年了,她没想过要联系老师,有什么可联系的呢?自己混成了这个样子。现在意外地碰了面,让她有些尴尬。校长虽然不再年轻,可依然那样和蔼,依然认得眼前这个已经长大了的学生。那时,是老师教她热爱上写作的。她对文字天生敏感,身边的一草一木,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触动她那颗幼小的心灵,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办公室里,灼热的阳光将伏案午睡的程依楠唤醒。她抬起头甩甩枕得有些酸麻的手臂,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一张通知单上。看到通知单上那个十分熟悉的名字,程依楠便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对程依楠来说,雪域高原上的拉萨,气候远没有她的故乡南京那样温和湿润;喝惯了江南碧螺春和西湖龙井的程依楠也无法习惯酥油茶与甜茶;青稞揉成的糌粑更比不得苏州梅花糕的细腻香甜。然而,程依楠终究还是来了,并没有像有些同
东风细软  旧枝难说新事  根衹,缱绻一生  黑暗的证悟  也许只有化蝶  幻来一棵开花的树  我在疫情下的庭院  春困伴酒醒  呼吸很轻,远山更远  斧子又在提醒歲月的缝隙  我们陪伴着它锋利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