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成好莱坞大片厂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制片人江志强在汽车后座上签署着一份协议,这辆汽车正飞驰驶往他五年内第四部电影的拍摄地。江志强可谓是好莱坞大片的制片人,他出品的电影已经带来了高达5亿美元的收益。但是,他从未在洛杉矶制作过一部影片,也从未出品过英文影片。
  江志强的车正载着环球影业公司的副总裁前往上海郊外。那里,江志强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复制了一座古代港口城市,还有一个因陋就简的摄影棚。“刚开上这条乡间道路时,我还以为他们走错路了”,前去参观的环球副总裁麦克尔·乔说。他随后就签署了协议,将一部在这里拍摄的影片《霍元甲》发行到欧洲和美国。这部影片定于明年初上映。
  江志强今年52岁,当年监制影片《卧虎藏龙》时,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游说好莱坞提前支付1500万美元预算的一半。这部电影一炮而红,成为好莱坞最畅销的外语影片,直到梅尔·吉布森的亚拉姆语《基督受难记》上映。
  现在,轮到好莱坞拜访江志强了。乔就是今年来访的5位洛杉矶制片公司高层经理之一。江志强带着他快步浏览这些布景,向他展示细节一丝不苟的窗棂和某打斗场景中压碎的酒壶。“如果在美国的摄影棚拍这部片子,每周工作5天,成本就是6000万到7000万美元”,江志强说,“在这儿我们每周拍摄6天,4个月完成,只需3000万美元”。
  短短5年之内,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眼中全球最重要的外语大片产地,迅速超越了法国、西班牙或印度在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上的位置。低成本功不可没,但另外的意义更加重大:中国电影制片商已经找到了一套电影生产模式——配以高品质的作品、充满异国风情的布景、眼花缭乱的动作和四海皆宜的主题——生产出在波士顿和北京一样畅销的影片。
  为此,好莱坞、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投资人和制片商已经团结在一起,令中国电影行业得以复制好莱坞久经考验、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国内市场赚取足以收回成本的收入,然后通过海外发行赢得巨大利润。
  很多情况下,为人低调的江志强就是这个环节当中的撮合人。“他是将中国内地、香港和好莱坞创意无限的电影人吸引到一起的第一人”,环球影业公司的乔说。环球影业公司是通用电气旗下的子公司。
  2000年发行《卧虎藏龙》之后,江志强开始参与《英雄》的制片工作。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动作片,在美国上映的前两周就荣登票房榜首,在国内电影院的票房收入也超过了十年来占据票房高位的进口好莱坞影片。紧接着,去年他监制了《十面埋伏》。这部影片和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功夫》一起,同时成为畅销全球的大片。
  “还有哪个国家能在同样时间里出品四部获得1亿美元票房的影片?”江志强问道。
  今年,在大陆制作的电影超过了200部,而在2003年还只有140部。江志强1999年监制《卧虎藏龙》时,大陆的片场甚至还没有主要演员专用的化妆车。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影视基地,吸引着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它的正式名称是横店影视城,占地9平方英里,最醒目的景点就是按原尺寸复制的规模宏大的紫禁城。去年,横店影视城与时代华纳旗下的华纳兄弟签署了合资协议,联手制作中文影片。影视城还准备公开上市。
  动作片导演吴宇森正准备投拍一部大制作中文影片《赤壁之战》。吴宇森1993年离开香港,到好莱坞导演了《变脸》等巨作。
  当然,即使几部中文大片的票房加在一起,也难以抗衡《怪物史瑞克》等美国大片一个周末的票房收入。而中国的电影观众数量仍然很有限,虽说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观众群,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但大部分居民仍然难以承担高额的票价。
  中国电影市场也是全球监管最严格的市场之一。数年来,美国电影协会一直在游说中国监管机构,放宽每年进口20部外国影片的限制。这些进口影片的多数票房收入都进到了国有企业的腰包。
  此外,所有在中国摄制的影片都必须在上映之前将剧本和剪辑完成样片送交监管机构审批。禁止拍摄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题材。
  但眼下,美国的电影票房江河日下,中国就成了好莱坞制片商面前一个观众不断扩大的市场。2004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激增50%,逼近1.9亿美元。虽然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没有全面开放电影行业,但也稍稍开了一条门缝。好莱坞可以与国内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中文影片,由此获得进入大陆市场的一线良机。
  这对好莱坞来说可是一大转变,以前它根本不用考虑如何通过本地化打入国外市场。“大多数制片商根本不考虑好莱坞以外的世界”,索尼旗下哥伦比亚制作(亚洲)的行政董事巴巴拉·罗宾森说。但去年底和今年,该公司与中国同行合作出品的影片《功夫》已经在中国斩获了2000万美元收入,全球收入则有1亿美元,而影片的制作成本只有区区1500万美元。“这办法好得太多了”,她说。
  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走了一圈弯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变成了宣传手段。80年代艺术电影的导演们纷纷投入试验电影的创作,但一切资金来自国家,这大大限制了电影内容的取舍。到了90年代,中国电影行业已经难以为继,电视肥皂剧和盗版外国影片DVD把观众都留在自己家里。
  给中国电影重新注入活力的是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一代导演,他们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霸王别姬》等艺术影片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
  最近10年来,美国和欧洲屡屡为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而惊叹,被中国的古代文化深深吸引——从时装到电影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但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电影市场却在日渐萎缩。直到三年前,还只有极少数经严格审查后的美国影片才能把部分观众吸引到年久失修的电影院里。但是,即使通过了审查,这些影片给好莱坞制片商带来的利润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中国执行的保护性条款只允许外国制片商拿走区区13%的票房收入。
  江志强是第一位帮助中外联合制作的影片实现商业成功的人,他将自己在洛杉矶的人脉与中国的制片人和业内精英联系到一起。本来,他只想在《卧虎藏龙》中作一位低调次要的投资人,但原本担当制片人的密友突然中风,江志强才走马上任。
  江志强在香港居住,长年游走于中国和好莱坞的电影界。他父亲是一位电影发行商,为挑选出口影片出差时总要带上他。甚至有一次,在他只有13岁时,带他去丹麦一家电影院看色情电影。江志强的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最终另僻蹊径,找到了让香港和大陆观众既能欣赏好莱坞大片也能观看艺术类电影的渠道。1986年,他兴建了中国第一家多影厅影院。他还继承了父亲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好莱坞的合作伙伴不同,他出行总是乘坐经济舱,为节省酒店住宿费还常常乘坐夜间航班。他说,“我在飞机上睡得很香”。
  《卧虎藏龙》在中国获得370万美元票房——虽然不多但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可是,《卧虎藏龙》更令人震惊的成功是在美国,一举赢得4项奥斯卡奖、10项奥斯卡奖提名和1.28亿美元票房。这说明,只要影片本身出色,美国观众就愿意掏钱观看中国影片。
  江志强参与制作的第二部影片、又在美国大获成功的《英雄》则证明,中国观众如果真心喜欢也会大批前往电影院观看国产影片。《英雄》的收入比《卧虎藏龙》高出七倍有余,票房收入3000万美元,DVD收入200万美元。这让江志强本人都大吃一惊。这一次则表明,单在中国市场就足以收回制作成本。江志强表示,现在他更热衷于为中国市场制作影片,超过了对世界任何其它地区的热情。
  近来,中国电影的繁荣兴旺之势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前来淘金。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中国横店集团,一家私营制造商和制药公司。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兴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影视城,中国13个朝代的宫殿模型尽在其中,它已经发展成为人们心目中中国版的环球影城——既是片场,也是主题公园。但与好莱坞的影城不同,摄制组可以免费使用横店影视城的设施,但必须让影片主角在周日上午接待影视城的游客并在照片上签名。影视城的收入就来自每年300万前来观看影片拍摄的游客。
  从横店集团年收入人民币17亿元的情况来看,影视城的收入不过是九牛一毛。但集团创始人之子、现年40岁的总裁徐永安说,他一半的时间都用在影视城上了。他数十次前往好莱坞,与华纳兄弟签署了合作制片协议,还准备将这项娱乐业务剥离出去,进行1亿美元的公开募股,但尚未决定在香港还是纽约上市。
  如火的热情让江志强感到不安。他认为中国电影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卧虎藏龙》赚了2000万美元,但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落到我的手里”,他说。
  中国政府在电影行业当仁不让的主导地位甚至也让江志强受益匪浅。《英雄》和哥伦比亚最近发行的《功夫》之所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就是得益于仍让美国电影协会头疼的保护主义政策。中国政府将中外合资拍摄的影片看作国内影片——不用受制于外国影片进口配额,上映时还能把那些纯好莱坞影片挤到一边。哥伦比亚的罗宾森说,“这很有效,因为它消除了竞争”。
其他文献
According to bench test results of fuel economy and engine emission for the real power-train system of EQ7200HEV car, a 3-D performance map oriented quasi-linea
目的介绍预构眼睑组织修复睑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扩张后的颢浅血管额支岛状复合组织瓣(皮肤+额肌+口腔硬腭粘骨膜)转移、修复睑缺损.结果本方法修复先天性睑缺损3例,外伤后睑缺损2例,获良好疗效.结论预构眼睑组织修复缺损的方法是一种合理、实用的修复眼睑缺损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数学教育过程,这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时刻都要面对的问题。由于教育是一种动态的社会行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便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日趋变化,比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