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视法配戴角膜接触镜矫治老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单眼视法配戴角膜接触镜(MV-CL)前后远、近视力及立体视的改变,明确MV-CL对老视者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程度。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0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接受老视治疗的患者47例68眼,所有患者一眼配戴远视用角膜接触镜治疗以改善近视力,其中21例伴轻度远视者另一眼同时配戴角膜接触镜治疗以提高远视力,并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2周测量远近视力及立体视。比较MV-CL前后患者视力和立体视的变化,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结果

MV-CL后,有42例(占89%)患者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达0.8/0.33(J4)或更好,戴镜前仅3例(占6%)达到此视力。Titmus立体图检查及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检查均显示,近距离立体视觉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0、0.56,均P>0.05);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显示,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11,均P>0.05),与戴镜前比较,戴镜后2周远融合范围有所减小、远立体视觉有所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0.16,均P>0.05)。Titmus立体图检查结果显示,与MV-CL前比较,MV-CL后远立体视锐度中心凹立体视人数减少,MV-CL后黄斑立体视人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P>0.05)。

结论

MV-CL能明显提高近视力,有效缓解老视症状,可以引起部分患者立体视锐度的减退,但均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其远融合范围无明显减少。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在内科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将北京大学医学部2002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两组学生在内科学见习期间,对于小组病例讨论分别采用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内科学见习结束后,采用临床模拟病例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两组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相同,对考核结果进行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运用模拟技术(包括模型及标准化病人)、虚拟技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寻找一条弥补甚至替代真实病人教学的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技能及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实现医学教育的便捷性、统一性、标准化及安全性,为临床技能教学及训练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它为医学寄生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诊断学问诊见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问诊.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病房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问诊的技巧.建议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问诊水平:一是在完成临床各科学习后再次到病房进行诊断学问诊教学;二是采用"标准化病人"辅助教学。
临床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见习学生带教活动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中可以吸取教师多年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教师也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见习阶段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相互促进、相互督促、相互协调.一些教学方法如何应用到儿科学教学中来,我们在见习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实施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