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的异化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479786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每天都在忙于接收各种讯息,借此以更多地了解世界,然而又常常淹没在讯息中,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深思与担忧。
  诚然,信息化给予了人们一种更为便捷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人们忙于接收讯息来了解世界,背后流露出对多元化讯息的渴求,彰显了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信息化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推动世界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发展。
  然而,过度的信息有时也是一种负担,致使身处信息洪流中的人们目不暇接,无暇顾及信息背后的真相,故而对世界所知甚少。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真相常常在网络媒体的过分鼓吹下被掩盖、被扭曲,“键盘侠”们模糊甚至颠倒了是非。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忙碌的人们因为越来越多的“标题党”只会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在是非真假中晕头转向,无法了解事情的原委,无法认清信息背后的真相,自然也谈不上了解世界。
  更进一步说,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的高度智能化,使人们囿于自己构建的信息高楼中故步自封。为何浏览“今日头条”的人所知会变得越来越片面?正是因为智能化的网络根据人的浏览历史,推荐了他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网络的智能化使人们所接收的信息逐渐趋向片面、单一,即使接收再多的讯息,也只在一个范围内打转,始终了解不到世界的全貌。
  除去网络因素,于个体而言,人们身边的朋友圈、所处的舒适圈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们了解世界的范围。当支持希拉里的美国精英们惊讶于特朗普当选时,不难发现,还是他们的朋友圈局限了他们对讯息的搜寻,囿于自我的舒适圈,只会步步远离对世界全貌的认知。
  因而,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该更理性地对讯息进行思考,更全面地了解各种讯息,这样方可使我们正确地了解世界的全貌。我们应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面对信息化时代下的各种异化,以理性审视的目光、批判性的思维去抗衡。
  面对讯息洪流,我们更应有选择地筛选信息。抛开纷繁复杂的俗事,拥有为天地立心的家国情怀,方可了解世界。这时,我便想到了熊培云先生所述的“第六种自由”,即不知情权的自由、免于信息垃圾的自由。正如芝諾的“知识圆圈说”,我们无法极尽世界上所有的讯息,但在无用信息上明智地用不知情权,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去了解世界全貌。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我们唯有理性恰当地运用好这些通信工具,方可于讯息洪流中屹立不倒,理智面对信息化时代下的异化。
  教师点评
  本文层次清晰,善用关联词来形成议论的推进是本文一大特色。
  考生首先提出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深思与担忧,接着一个“诚然”表转折,对于讯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给予了肯定。接着,再一个转折“然而”,提出过度的讯息使人们无暇顾及讯息的真伪。“更进一步”一个层次递进,点明人们获取众多讯息却无法认识世界的第二个原因———讯息推送的智能化,使人们囿于狭小的兴趣空间。“除去网络因素,于个体而言”标示着考生转入原因分析的另一个层面。接着以“因而”及后段第一句表递进关系的“更”,引出自己的观点:理性思考、全面看待及有选择地筛选。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存在明显替换核心词的问题,文章多处出现“信息”一词,“讯息”与“信息”两个概念并不等同,在行文过程中还应统一使用材料用词。(忻微宏)
其他文献
07期—08期是合刊,所以本期數据都在08期中。
老舍先生说:“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所谓“细微”,即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小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更好地表现文章的精神。所谓“精神”,具体体现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文章主题的深化,都离不开细节描写。一篇记叙文优秀与否,关键点之一就在于细节描写成不成功。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值得注意的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震中附近的宜宾、成都民众通过电视、手机等途径接收到了预警提示。此外,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等地也接收到了地震预警。  据悉,地震预警系统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
写文章离不开素材,尤其是议论文,缺少素材,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素材的质量和对素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尤其如此。一道作文题,靠立意取胜是常见手法,但立意的角度屈指可数,若能在素材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增加了取胜的筹码。如果所用材料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文章定会获得高分。因此,同学们要精心挑选素材、严格审查,确保材料的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典型性
题目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题目解析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题。材料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角度———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求考生据此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好这道材料作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准确解读材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贾德《苏菲的世界》)  题目解析  2008年的高考江苏卷作文的题目是关于“好奇心”的,现在的许多学生练习过这个题目,因而在面对此次写作时,有些人不假思索地将材料解读简化成了“好奇心”。这则材料虽与“好奇心”有关,却不限于此。它需要大家探讨“习惯”与“
在哲学中的二分法理论下,规则与自由是对立的两面,规则打破方成自由,自由抛却即是规则。然而,二分法的大厦本就是岌岌可危的,规则和自由实非对立,而是统一。理想的公民社会应当在规则间沐浴自由之光。  如泰戈爾所言:“生活并不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内。”为什么运河之水只能有运货之用,而生命洪流却可以恣意放纵、任性逍遥?因为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的光芒可以照亮质疑规则的心,自由
事件回放<<<<  2019年5月,一女子在水滴筹发起20万元的筹款活动为患重病父亲筹集医药费。但是不久后,有细心人从该女子微博中发现,她家境殷实,既不是“生活困难”,也没有“万般无奈”,相反活得很快活滋润。而当人们向她提出上述质疑时,该女子却表示自己没有错。  时事鲜评  对于这类事件,道德谴责具备约束力吗?具备,毕竟道德有亏是会在现实生活中引起连锁反应的。但这并不表示道德谴责完全有用,現实生活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百年前,有这样一群青年,为了民族存亡顽强抗争,而百年之后,新时代的我们,理应承先人风骨,继往开来,勇于担当,彰时代活力,铸民族未来。  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纪念大会,是铭刻,更是激励,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不忘历史,不断开拓,点燃时代的火炬,放飞未来的希望,方为时代新青年。  继往开来,一唱雄鸡天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