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贯穿整个诵读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慈祥的母亲。
  生2:关爱孩子的母亲。
  师: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母爱的赞颂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游子吟》也是如此。
  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情境是古诗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因此,只有创设出美的课堂情境,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本课一开始就播放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把学生带到母子离别的情境中,找到了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二、有效诵读,体味古诗的“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是读。诵读能体会古诗的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优美的特点;还可以品味出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点。可见,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的做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有效诵读呢?
  第一,明确读的目标。
  师:诗人孟郊吟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①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如果你把节奏放慢就更好了。
  ②你读得字正腔圆,节奏也把握得很好。
  ③你不但读得有板有眼,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丰富读的形式。
  师:老师也很想把这首动情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范读)
  师: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教师领读)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师生对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根据你的初步理解,想象画面。(全班齐读)
  本片段通过教师范读,把握情感基调;师生分层对读,读准节奏;全班想画面齐读,整体感知。这样既丰富了读的形式,又达到把握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的目的。
  第三,理清读的层次。
  从读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诵读。初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读破词语;品读要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画面感;诵读要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在品读《游子吟》中,我通过反复的创设情境引读,达到诵读的目的。
  师:是啊,儿子走多远,母亲的视线便走多远。沐浴着母爱的阳光,让我们一同道出游子的心声——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用心感受温情,用爱传递感激,让我们倾听心中的爱,高声诵读——
  以上教学虽然整个过程都是“读”,但是讲究读的有效性,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三、自主创造,再现古诗的“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再创造。如,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和画面。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乐曲。学生能找到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就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诗的“情”和“境”。如,在把握诗歌的情感后,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为本诗配乐。《游子吟》是一首表现母子情深的诗歌,学生对诗进行了再创作,就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还可要求学生创作插图,诠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这些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丰富积累,鉴赏古诗的“美”
  古诗固然美,但是如果离开了人们的欣赏,它的美便无从谈起。第三学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游子吟》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透过景物悟情”的环节,就是借助插图中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情景来感受诗人那种无法报答母亲的愧疚情怀,效果很好。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丰富古文化的积累。如,在课后拓展孟郊的其他诗歌,如《游子》《别老母》,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母爱诗篇,诗情得到升华。
  二是丰富情感积累。生活是需要去感悟的,同样看见小草,白居易感悟到的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而孟郊却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人的情感积累密切相关。要真正读懂古诗就要走近诗人,找到与诗人相同的感受。因此,要求我们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注重自身的情感积累。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本色语文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本色语文要体现的是语言的习得、思维的培养、人文的渗透。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保持原汁原味,才是最美的自我。小学语文教学要的是本色语文,本真的师生和文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狐狸与乌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狐狸和乌鸦》原文)  2.给《蝉和狐狸》标出自然段,分段
[摘 要]阅读教学应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夕阳真美》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精读一篇,然后再带出一组课外内容文本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这样“一课带一组”的课型,将相关的学习素材串联起来,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其产生关联和融合,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载体和整体的学习素材。  [关键词]教学案例;精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儿童诗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诗意、诗情、诗趣、诗味。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诗歌的情感线索,让学生朗读、想象、表达、创作,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样就会使诗歌课堂教学如散文一般行云流水,让人余味无穷。  [关键词]儿童诗 散文 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4  教学案例  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内容是《一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语用的“窄化”和“泛化”等现象日渐突出。教学《螳螂捕蝉》一文,要根据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表达密码,从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案例 语用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在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教师从情境创设、阅读指导和课堂训练等角度展开教学创新设计,引发学生展开多种自主学习活动,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功历练了学生多种语文素养,极大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维生素C的故事;高效課堂;语文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77-01  《维生素C的故事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小英因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偶然的演讲使她不得不面对同学们的目光,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小英鼓励的掌声;从此,小英以微笑面对生活,变得自信开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真切的关怀。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紧扣文眼“掌声”,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及细节描写,采用对比品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流程】  一、探寻“掌
教学目标  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明白种树和找朋友之间的联系;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明白创建美好的生态环境、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本文分为两部分,关键在于两个字:一是“荒”,即种树前的荒凉;二
语文教学中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  教师是开发文本读写价值的真正实践者。关于读写结合,当下许多教师已经在精读课文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究和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在读写结合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很大的。只是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不同于
[摘 要]:“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它往往被简单地作为练习指导来处理,其内涵与亮点都无法显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语文园地”融入单元整组教学中,注意教学的前勾后联,明确每道题的出题意图;细读整组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分散园地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园地 整组教学 整合
[摘 要]陈凤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对当下的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特别是起始学期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在识字教学上,基于学情证据,体现精准教学的追求;在情境的创设上,体现第一学段的游戏精神;在写字教学上从严要求,体现指导设计形象生动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乐于学习,体会到语文学习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第一学段 实录 评析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