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下面,就《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的案例进行比较,谈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后提问:把这张圆形纸片怎样了?
生:平均分成了两份.
师:这一份是这张圆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这一份呢?
生:也是1/2.
……
师总结概念: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1. 学习内容由书本化向生活化转变
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而是用学生已经知道和掌握的方法来表示. 教师在教学中对书本中的例子指导得过于充分,学生学习新知的一切准备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知识,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要注意从生活情境中引发问题:一方面,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对生活中“1”的理解的情境,尽管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甚至带有个人的情感,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单位“1”的理解作好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复习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时,教师没有受书本的束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以前学习的分数跟生活中的“1”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分数,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好了必要准备. 从课堂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
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能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就会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活动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
案例中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机械、重复地操作,这样的活动思维含量不高,缺乏探究的价值,只能得出一个个简单的分数,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材料,给予了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目标明确——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示分数;思维发散——不同的材料中有相同的分数,相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分数;操作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答案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被深化.
事实上,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 学习结论由被动接受向经历过程转变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占有数学知识为目的的. 如: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来表示分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等,都是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没有体会其实际含义.
其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学习过程由问答式向合作探究转变
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已经设计好的,毫无思维价值可言,比较浅显直白的问题,使学生没有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会逐渐泯灭. 所以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参与,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本案例中有三次有价值的合作学习:①合作中巩固——小组内交流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分数,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意义的基础;②合作中升华——小组合作探究了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得到分数,这是分数意义的难点和重点,也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得到了升华;③合作中完善——小组合作讨论了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这样,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互相讨论等状态中,其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使生生和师生之间互动,才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面,就《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的案例进行比较,谈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后提问:把这张圆形纸片怎样了?
生:平均分成了两份.
师:这一份是这张圆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这一份呢?
生:也是1/2.
……
师总结概念: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1. 学习内容由书本化向生活化转变
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而是用学生已经知道和掌握的方法来表示. 教师在教学中对书本中的例子指导得过于充分,学生学习新知的一切准备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知识,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要注意从生活情境中引发问题:一方面,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对生活中“1”的理解的情境,尽管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甚至带有个人的情感,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单位“1”的理解作好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复习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时,教师没有受书本的束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以前学习的分数跟生活中的“1”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分数,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好了必要准备. 从课堂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
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能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就会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活动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
案例中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机械、重复地操作,这样的活动思维含量不高,缺乏探究的价值,只能得出一个个简单的分数,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材料,给予了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目标明确——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示分数;思维发散——不同的材料中有相同的分数,相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分数;操作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答案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被深化.
事实上,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 学习结论由被动接受向经历过程转变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占有数学知识为目的的. 如: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来表示分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等,都是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没有体会其实际含义.
其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学习过程由问答式向合作探究转变
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已经设计好的,毫无思维价值可言,比较浅显直白的问题,使学生没有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会逐渐泯灭. 所以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参与,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本案例中有三次有价值的合作学习:①合作中巩固——小组内交流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分数,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意义的基础;②合作中升华——小组合作探究了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得到分数,这是分数意义的难点和重点,也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得到了升华;③合作中完善——小组合作讨论了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这样,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互相讨论等状态中,其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使生生和师生之间互动,才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