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将活动课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设计等都是我们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例如,在上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时,我们就以《走出困惑,拥抱父母》,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自己确定主题,选拔主持人,然后分组讨论,大家都说出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困惑,找到了困惑的原因,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最后,主题班会在一首《感恩的心》主题歌中结束。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这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解决了现实问题。
二、师生融洽,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融洽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三、搜集生活信息,体验学习乐趣
新课程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教学必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地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具魅力和最有效的。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联系生活,将教材内容还原为真实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才会激活课本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如搜集资料应遵循实用性、时效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如从《中学生时政报》《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处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在教学“对外贸易”知识时,我组织学生课前做市场调查,了解商品贸易,上网搜集劳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组织精彩活动,快乐展示自我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投其所好,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又包含教学内容的活动,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比如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或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我在讲述“尊重他人”一节时,采用了活动《盲行游戏》,让一个同学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丝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让其在原地转三圈,然后由“拐杖”带领他穿越有障碍的路线。“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同时参加表演的同学又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在学中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绝不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将活动课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设计等都是我们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例如,在上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时,我们就以《走出困惑,拥抱父母》,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自己确定主题,选拔主持人,然后分组讨论,大家都说出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困惑,找到了困惑的原因,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最后,主题班会在一首《感恩的心》主题歌中结束。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这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解决了现实问题。
二、师生融洽,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融洽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三、搜集生活信息,体验学习乐趣
新课程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教学必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地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具魅力和最有效的。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联系生活,将教材内容还原为真实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才会激活课本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如搜集资料应遵循实用性、时效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如从《中学生时政报》《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处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在教学“对外贸易”知识时,我组织学生课前做市场调查,了解商品贸易,上网搜集劳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组织精彩活动,快乐展示自我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投其所好,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又包含教学内容的活动,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比如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或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我在讲述“尊重他人”一节时,采用了活动《盲行游戏》,让一个同学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丝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让其在原地转三圈,然后由“拐杖”带领他穿越有障碍的路线。“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同时参加表演的同学又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在学中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绝不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