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顶”“太阳洞”等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台山拾遗
  
  “天台顶”“太阳洞”
   天台山,山顶似台,势若天造。民谚:“天台在天上,一步高一丈,人在云中走,水在雾里淌,抬头头齐天,低头望长江。”
   宋末,一支元军由北向南,长驱直入,来到中原地区,沿途奸掳烧杀,百姓闻风逃匿,数千百姓被逼上县北一座山上。山上百姓凭险坚守,白天筑壁砌城,晚上躲在山石重叠的缝隙或洞中。
   一天深夜,睡在洞中的四位长者,同时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道长,手执拂尘,站在山顶一块平台上,慈祥地说:“元兵被贫道驱散,尔等快回家园。”四人同被惊醒,跑出洞门不见道长踪影。此时旭日东升,看山下元兵果真散尽。众百姓听罢长者们交谈,无不稀奇,都说是太上老君显灵搭救,便不约而同地对山祈拜。
   获救的百姓,把太上老君站过的台顶,取名天台山,把四位长者住的洞取名“太阳洞”。
  
  “青龙观”“作霖池”
   明朝万历二年秋大旱,八十余天未雨,河塘干涸。天台山的百姓和地方官员都上“龙王庙”求雨,到“龙王庙”下的水池里舀水喝。说也稀奇,面积不足一平方米,池水深不过一米,水容不足一吨的小水池,从早到晚,水清如镜,常挑常有。更令人不解的是,人喝泉水后带劲,畜喝泉水长膘。有户张姓农夫挑水池里的水洒到田里,枯焦的稻禾很快转青。
   一天午夜,准备第二天上山挑水的刘姓两农夫同做一梦,梦中有人相告,黎山老母为拯救灾民,已遣一条青龙到了天台山境。第二天早上,这两人各自挑着水桶上山到小水池不远的地方,忽然发现龙王庙上空,云头涌动,一条青色巨龙在云里摇头摆尾地喷雾吐珠。两人相互惊叹而归,奔走相告,方知池水常挑不涸与黎山老母和青龙有关。
   百姓知恩回报,扩建龙王庙并改名“青龙观”,小水池取名“作霖池”。当年所建青龙观是青墙碧瓦,飞檐走兽,画栋雕梁,气势非凡。“作霖池”有石刻为证。自大旱年之后,凡来天台山上的人,都到池边畅饮泉水,不少人还携带容具把池水带回去让家人喝,据说可以治病消灾。斗转星移,不知兴废了多少次,如今的青龙观是在原址废墟上兴建的,香火不断。
  
  “香炉山”“蜡烛山”
   据传,元朝末年的初秋之际,蝗虫、瘟疫肆虐黄安。百姓苦不堪言,求助无援。此时,慈航道人驾云经过黄安。他透过云层细看,百姓深受蝗虫之苦,激起了他的恻隐之心。慈航立即在两座山上燃蜡烧香,蜡烛昼夜不熄,香烟袅袅,随着山风吹拂,自北向南,由高山到平地,香烟所至,蝗虫丧命,稻禾转青。
   明太祖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路过黄安,听说香炉山、蜡烛山的故事后,专程上山祈祷,并将此山定名为“香炉山”“蜡烛山”。香炉山的岩石上,至今保留着当年插香的三个石孔,凡上山敬香者均把香插入石孔。
  
  “棋盘石”“白果树”
   沿天台山主峰山脚的山间小道上至山腰,有一道门,为“一天门”,进了门才可上山。道家叫此门为“离垢门”。意谓离却人间一切污垢。一日,道教圣祖王重阳真人和蔡真人云游至此,进门后再上十余步,见方形石柱,高约六尺,柱之上方托起一块平板长方形巨石,石面约2.5平方米,二人抬脚站在石板上,登高望远,云海无边,群山连绵,仙家境地。二人兴致一来,遂将道袍往石板上一掸,画就棋盘,乘兴对弈。午食果品,直至红日西沉。自此,“棋盘石”得名。至今棋盘石上的棋盘依稀可见,也吸引着无数游客观赏。
   两道长食完果品,便把果核弃于山下。
   谁知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几经寒暑,各种果树遍布天台山。只要你去天台山都可尝到四时鲜果。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十月白果满枝桠。七月之前可以吃到山上的桃子、杏子、李子、葡萄和毛楂。
   据说,道家择高山建观,是接天地之精华,采万物之灵气;吃素,进四时鲜果,纳尘世间不可容纳之事,远离尘缘,安心静修。二道长为向世人传播养生修身之道,把这山果撒向群山,让进山的人们随时可摘鲜果充饥;又能养颜增寿,同时向人们提示,“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的道理。
   天台山下,刘家垸有一棵白果树,又名银杏,树高四十余米,四、五人合抱之粗,树冠覆盖面达百平方米,年产果四、五百斤,传说是当年二位道长路过此地特意丢下的种子长成。
  
  “九焰山”“太子洞”
   九焰山,因山上盛产黄杨木,当地人又叫它黄杨寨,位于天台山东,鄂、豫交界处,四周峭壁悬崖,山上有平地,水塘。山腰有一洞深三丈,高二丈有余,洞前怪石罗列、古树参天。有一个名为“止止”的道长,在此洞修行,故名“止止洞”。
   传说,唐朝有一伙流寇被官府追捕得无处可投,强占了九焰山,把“止止道长”赖以生存的山地、水塘据为己有,以后他们的势力足以动摇唐朝江山社稷。唐王朝命太子李禄挂帅,薛刚打先锋,徐茂公之子———一清道长为军师,统率千军万马来到天台山。李禄住在天台山一个洞里督阵,后人称此洞为“太子洞”。
   薛刚凭自己的武艺和兵强马壮,又有地方官府和百姓的支持,第一次强攻九焰山受挫,只得在山下屯兵,以断贼寇粮草;山上缺水,渴死贼寇。月余后再攻,山寨中的贼寇把猪、羊宰杀掏空内脏,填满雪白米饭,缝合刀口,然后从山上抛下来;同时抛下三至五斤鲜活的鲤鱼。薛刚知道自己意图被贼寇识破,正在帐中纳闷时,多时不见的一清道长,出现在他的帐中,还引见了“止止”道长。三人商就破寇之计。隔日凌晨,薛刚带一部分兵马强攻,贼寇疲于应付,二位道长顺应天意民心,止止道长又熟悉地形,带领一部分士兵很快钻进山寨,鸣锣为号,内外夹攻,一举平了这伙贼寇。薛刚打下九焰山得于道家的鼎力相助。“止止洞”犹存,就是见证。当年鸣锣为号的铜锣还藏于九焰山某一洞中。1958年文物普查,据一位老红军说:三年游击战时期,一次他无意中钻进一个山洞,发现铜锣平放在洞里。
  
  “探奇窟”“坐忘台”
   公元1569年,南京焦弱侯弃官从道,率六弟子慕天台山之名来到黄安,攀天台山,过一天门进了二天门。二天门道家叫它“止息门”,即止息世间一切俗缘之意。此门南侧有一石窟,入口大,中间窄小,只能容一人俯身伏行,方能经过。出窟口向南,豁然开朗;再前行几步有一巨石挡住去路,要过去,只能依石攀岩,过了此险要关卡,便是一方平坦之地,如盘石立于其中。焦弱侯师徒来此,坐于石上。此时,焦弱侯头脑里一片空白,什么道家修身的旨趣,什么道法自然、仙道贵生、慈爱和同、济世利物……都不记得,只觉得这里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洞天福地,感慨无限。他弃官信道,遁入空门,超凡脱俗,自得其乐。一次,赋诗曰:
   尽将双足压崔巍,下视青天万里开。
   飞腾莫讶不知险,曾踏羊肠百折来。
   后来,他把这石窟命名为“探奇窟”;坐过的巨石称“坐忘台”;世人则把他师徒七人坐的石头叫“七子台”。
  
  朱胜塘
  
   张家湾位于觅儿大金山东南。现今人们习惯地称张家湾为朱胜塘。说起来这里有一个真实神奇的历史故事。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脚倒着穿草履,以迷惑元军,在中河司摆脱了元军数万人的围剿,收集弟兄二十余人南移。天快黑了,康茂才指着张家湾屋后一片坟山说:“这里是隐蔽的好地方。”朱元璋残部吃了干粮,喝了大塘的水,披上伪装,钻进这片林密枝茂的坟地。
   再说,元军调转头到处寻找朱元璋,整整忙了一天,却不见朱元璋的踪影。黄昏,元军主帅下令在张家湾扎营,将张家湾团团围住。朱元璋同康茂才商议突围之事。康茂才道:“天机已到,切莫放过。元军哪里知道我们已围在中心,应攻其不备,擒贼先擒王。”于是,如此如此作好战斗部署。
   五更天,朱元璋首先带人冲进元军帅篷,砍死元帅和部分将领。紧接着骑上战马,在元军中横冲直闯。元军失去指挥,不战自乱,黑暗中互相残杀。直到天亮,元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人都投降了。朱元璋大捷,树立了推翻元朝的信心。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以后,为纪念这次首捷的地方,就把“张家湾”改名为“朱胜塘”。以后,人们也习惯地将“张家湾”称为“朱胜塘”。
  
  仙人山的传说
  
   仙人山又名奇鱼山,位于红安县八里湾境内。此山山势高峻,中间有一凹形,似一只脚印。山上松柏青青,碧草郁郁,显出此地灵秀,望山不禁神驰遐想,那些菩萨神仙的传说便恍若真境。传说有一天观音菩萨驾着祥云,脚踏神奇的莲花,从此路过,偶一观望,见此山正在上长,山上风景秀丽,流溢着灵秀之气,菩萨为其所动,正驾落祥云,在山上刚踏一步,山却凹陷下去了,成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形。观音菩萨叹息了一声,这山可真是一处修炼学佛的好去处,可惜还没长成形。
   后来,一个年轻人,其心爱的姑娘是一位富豪家的小姐,被迫嫁给了另一豪富之家。这个年轻人为情所伤,寻求解脱,便来此山上修道。刚好山的悬崖处有一巨石,颇似一巨床。他就在这巨石上修道或憩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终于学有小成,能飘然在空中飞翔。他仍恋恋不忘心爱的姑娘,便飞去看她,哪知她已是步履蹒跚、满脸皱纹的老妇,他顿觉一片空茫,过去的一切化为一片梦境,于是彻悟了尘世的虚幻,又回山修炼,更加虔诚,更加宁静。后来,这座山便叫仙人山。
  
  屋石山的由来
  
   永佳河镇张岗村与麻城顺河镇南岗村交界处有一座山叫屋石山。山脚到山顶约200余米,山石陡峭。山顶有一石屋,石头墙、石板顶、石桌、石椅、石头床。小屋的门前有一口清澈幽凉的石井。井水冬暖夏凉。
   相传本地有一大户人家的少爷,无恶不作,专门在红、麻两县交界处抢劫钱财,欺压百姓,欺侮民女。一天他们路过屋石山脚下,见一位年轻男子和一女子正在一坟墓前焚纸啼哭。这位大户人家少爷见跪地女子如花似玉,妩媚娇柔,便向手下使了个眼色,众狗腿子将那男的打得遍体鳞伤,然后拖起女子就走。此时,突然狂风骤起,将女子卷到了屋石山顶上。少爷和手下便急追上山。不一会儿山上的巨石纷纷向下滚动,几个狗腿子被砸断了脚。这时一阵狂风将那个恶少爷卷上了屋石山顶,端端正正地跪在那刚才美若天仙的女子面前。山上电闪雷鸣,各种怪兽哀鸣嚎叫。接着一声巨雷,将那恶少爷劈成两半,脑袋滚下山脚。每当人们提起屋石山时,总要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
  
  文章胀死人
  
   相传古时候,红安有个很有才华的秀才。一次他到省城赶考,因途中在朋友家喝醉了酒,耽误了时间,等他赶到考场,龙门已经关闭。怎么办?他在考场门前走来走去。忽然,眼睛一亮,有了!于是站在门外高喊:“文章胀死人喽!”宗师大人正在监考,耳听门外有人大声喊叫,便问门卫:“是谁在外高声喧嚷?”门卫开门一看,转声回话:“启禀大人,有个相公在门外高喊‘文章胀死人’。”宗师大人一听此话,觉得奇怪,便将秀才传了进去。秀才一进门,忙向宗师大人行了礼,说明了来迟的原因。宗师大人说道:“好,你既有满腹文章,我现在出个对子,你若能对上,不用考试便可以录取你。”秀才答道:“恩师请出。”宗师大人想了一下说:“陡山流水粗渣在后,请对。”秀才稍加思索后对道:“狂风扬谷秕谷当先。”宗师大人一听,连声称“妙!”这位秀才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录取了。
  
  巧妇考篾匠
  
   从前,红安东部的叶河一带能工巧匠多,巧妇、聪明媳妇也多。
   一天,巧妇请来一位篾匠师傅来家里做篾器活,篾匠师傅问巧妇做么事家具?巧妇说:“师傅,做一个团团转,做一个千只眼,再做一个两头尖,最后做一个腰里闪,就这四样,你看着做吧!”篾匠想了一下便开始下材料,他见巧妇一旁看着他,便拿起一根竹子边劈边说:“刀劈山竹节节响。”巧妇见篾匠师傅在激她对对子,顺手搬来梯子上楼顶去拿花生,边上边说:“脚踏楼梯步步高。”篾匠见巧妇对答如流,接着说:“青丝编就团团转。”巧妇说:“银线织就匹匹绢。”篾匠又出上联:“片片铺排千只眼。”巧妇对:“梭梭来回万尺缎。”篾匠师傅来了兴致:“巧手划来两头尖。”巧妇也来了激情:“玉指锦绣一双圆(鞋垫)。”篾匠再出上联:“一天一个腰里闪(一天做一个)。”巧妇对出下联:“三宿两双月儿圆(鞋垫)。”
   这时,巧妇怕篾匠耽误了时间,便问:“到底是哪四样竹器啊,师傅?”篾匠师傅脱口而出:“粉筛团团转,米筛千只眼,鞋篮两头尖,簸箕腰里闪。”巧妇说:“短阳寿的,快做吧!我去烧火。”
  
  旧时嫁妆
  
   人们通常为女儿置办嫁妆,是以物品的贵重和时兴为标准,而旧时红安县的姑娘出嫁时却以“红安腌菜”为“嫁妆”,所以又称“红安腌菜”为“嫁妆腌菜”。有一首民谣说:“红安姑娘怪,出嫁要腌菜;嫁妆没腌菜,姑娘头难抬。”因此,女儿长到18岁时,母亲就要开始为女儿做“嫁妆腌菜”。嫁妆腌菜的品种越多,姑娘就显得越光彩。这种风俗,在红安靠近河南交界的七里坪一带尤为盛行。
   “腌菜”是红安县的特产,味淳色亮,实为一绝。这种菜的制作方法别致,气味芳香,久存不变味,其味多为咸、甜、麻,有“开坛香十里,尝过永留味”之说。
   “腌菜酒”是新婚之夜举行的“闹房”仪式。洞房里,桌上摆出各种腌菜,并配有酒、糖果、糕点等。在辉煌的彩灯下,新郎新娘挨肩而座,贺喜闹房的姑娘、小伙子围在新人周围,边吃边唱,不拘形式,有宾客唱问,新人唱答的,也有新人或宾客独唱、合唱的。有即兴作唱的,也有固定唱词的。如“妹子能干哥哥强,情投意合结鸳鸯。今日洞房花烛喜,明年抱个状元郎”“红安竹子节节高,哥吹笛子妹吹箫。同吹一个幸福调,莫忘孝敬父母老。”
   腌菜茶是另一种仪式。在新婚第二天清早,摆上“嫁妆腌菜”,泡起上好的炒青茶,请亲友围坐一起,喝茶品尝腌菜。吃法是:所有腌菜都不切,用手(不用筷子)拿起整条菜慢慢地撕着嚼。同时,参加者还要依次唱歌助兴,有祝贺美满姻缘的,有赞誉新人贤慧、能干的,也有风趣、幽默、诙谐取笑的。如:
   妹子手巧好嫁妆,什锦腌菜喷喷香。
   老汉吃了腰不疼,细伢吃了不尿床。
   妹子贤慧郎勤俭,勤劳致富建家园。
   媳贤子孝爹娘爱,一家合睦幸福来。
   这些歌词内容丰富,妙语联珠,唱和热烈,乐趣无穷。
  
  绿豆粑
  
   红安绿豆粑,据传发祥于唐朝末年。每逢春节,红安风俗喜欢“说春”。“说春”的人身穿红袍,持手杖,当门诵古词。主人为了答谢“说春”的人,均拿出可口的绿豆粑作酬劳。
   另外,在清明扫墓时,各家的年长人腋夹筷子,面向东南方,供奉原籍(江西)最早制作绿豆粑的祖先。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款待客人了少不了绿豆粑。
   明代,黄安虽为鄂豫两省诸县的交通要道,但在明末建县时,一些主要站口并无市镇,只有茅棚小店,店里名点就是绿豆粑。明末,思想学家李贽来麻城讲学,与户部尚书耿定向(黄安人)结成挚友,他们经常在天台书院饮土酒,吃绿豆粑,吃得非常惬意。
   董必武主席生前也爱吃绿豆粑。1960年董老回乡,叫县委厨师多炸些绿豆粑,让随从人员都能吃到。他吃了两个还想要,医务人员考虑到老人的肠胃,不让他多吃。早在大革命时期,董老到日本,就把绿豆粑的制作方法传授给日本友人了。
   红安绿豆粑用糯米、绿豆制成。其程序是:把洗净无虫的绿豆煮熟(煮到每个绿豆裂一条口),搓烂,捏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待用,然后将淘洗干净的糯米煮熟,搓烂成糕状。
   绿豆和糯米的比例为一比三,绿豆和盐的比例为十比一。稍后将绿豆丸子作馅,糯米作皮包好,最后用花生油烧开后炸到浮起呈金黄色。红安绿豆粑有悠久的历史,加上工艺上的精调细做,实是鄂东名点。外地来红安探亲、旅游、参观、公干的客商们一饱口福后,念念不忘红安。
其他文献
刘方仁:"贪财好色"型     原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36年生,1954年入党。   2003年4月,中纪委宣布:开除刘方仁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现已查明:刘方仁曾一次性受贿500万元,又从贵州省某集团公司总经理和一企业主处收受贿赂人民币161万元、美元1.99万元;收受某外商所送名贵手表一对(价值10.6万元);长期与有夫之妇、某星级酒店理发员郑某某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  另据
期刊
吴鹰在1987年刚到美国时口袋里只有27美元,而现在他的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的市值达17亿美元,其中90%的业务在中国。目前UT斯达康最成功的产品是"小灵通",覆盖了中国300多个城市。吴鹰曾经被《商业周刊》评选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中的一位。  当小灵通在国内电信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再一次想起了那个脑子里灵光一闪、从此就有了小灵通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小灵通之父"的UT斯达
期刊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03年经济工作时,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严峻考验和重大成就。的确,2003年在考验和成就之间,经历了少有的波折。甚至经济界的权威人士对经济增长,也一时难以判断。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到底如何?我们专访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   记者:"我们从8%调高到了8.5%的理由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8%的预测是我们在2003年二季度提出
期刊
1972年3月,蒋介石以86岁高龄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只要毛共及其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英雄"暮垂,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况愈下,多种疾病与车祸交相而至,最后三年,他只公开露面三次。   毛泽东推动了乾坤的转移,但接连的胜利并未给这位巨人带来太多的喜悦。"文革"这场风暴已让他疲倦了,特别是林彪事件的
期刊
时 政     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近日在联合国高级别政治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张业遂就如何推动公约各项规定的切实执行提出了中国政府的四条建议:缔约国应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显示真诚合作的政治意愿;缔约国应在司法协助、引渡、追回与返还腐败资产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缔约国应在预防腐败犯罪、追查和发现腐败资产转移方面积极交
期刊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将门之子、军校之才,他的人生轨迹本可从这里开始华彩书写。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脱离“光环”,一头扎进大别山下的故乡红安,在青山环抱的山区小县一干就是38年。如今,皓首之年的他,仍是一身虎劲,义务带领革命老区农民架桥修路,开山凿石,兴办企业,打开通向全面小康的致富之门。   满身正气,平实人生,信
期刊
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六十六年的革命岁月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马背上的将军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租佃地主的几块山冲薄田为生。9岁读私塾。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人称“小李木匠”。   1
期刊
红安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为加强对外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凡县外客商、财团来红安独资和合资创办企业,或收购、租赁现有亏困企业,在守法经营、规范经营的前提下,红安县政府为新办企业提供下列优惠政策:  ▲减免企业所得税。新办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对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两年免征,三至五年减半征收;五年后根据其对本县贡献的大小,每年酌情减征20%—50
期刊
1995年,32岁的展涛出任原山东大学副校长,先后分管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网络及信息等方面的工作,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经受了考验。到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后,时年37岁的展涛出任校长,他已是一位"老资格的新校长"了。他的稳健与成熟在实现三校实质性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年轻的校长,在校党委领导下,敢于
期刊
据统计,截至2002年12月底,来沪工作生活的留学人员近5万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24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4亿美元,正式对外挂牌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8个。2002年以来,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呈快速发展之势,上海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上海,为什么会成为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一片热土?  在上海采访,从市委组织部门到人事部门,只要谈起人才工作,他们首先都会强调上海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上海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