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重范文指导,轻生活感悟
不少老师从理论上讲起作文的选材、主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可谓头头是道,但到底该如何选材,怎样才能主题鲜明、结构巧妙也只能依靠课本或作文书中的范文说说而已。范文虽好,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范文走向生活,才能摆脱作文的干枯与虚假现象。
写作的成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而在于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实际上,单纯的观察对写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份自己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有所收获。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也就是说,不仅要观察,更要用心去感悟生活。
对策:回归本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去积累,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不错,即使是同一时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学生一旦走进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生活自然会将它最真实、最有趣、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他们。
不可否认,因人的感悟力不同,文学底蕴和精神底蕴的不同,在面对相同事物的时候,有人会受到震撼,有人却熟视无睹。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所以,除了向“生活”“要”素材,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向阅读“要”语言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自古以来的许多事例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问题二】重批改,轻指导
批改作文是一项辛苦而繁重的工作,许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学生斟字酌句地批改着作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陷在高耗低效的“泥沼”中难以自拔。过程决定着结果,重视对结果的批改远不如对写作的全程作指导来得有效,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自能”修改作文。
对策:全程指导
最有效的指导是贯穿写作全程的指导,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
写前指导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寻找、准备写作素材和培养构思能力。如组织学生对题目或题材进行讨论,根据题意对平日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产生写作欲望。
写中指导是遭到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指学生在写作时教师巡视进行随机指导。这种指导益处多多,它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生写作时的困难之处进行疏通、点拨,写得好的当堂推广,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交流、辅导,如果是普遍现象则可以面对全体,进行讨论、指导,避免成文后再推翻重来的“悲剧”。
写后指导主要指组织学生进行“自能修改”,让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首先,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草稿,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对优点充分肯定,鼓励表扬,指出不足,写出期待鼓励式的评语,及时发给学生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作文在班上作修改示范,在共同修改中让学生学会修改方法,用来指导修改自己的作文。引导学生默读,看结构是否合理,重点是否明确;让学生轻声朗读,品味用词遣句是否精当,是否有错字、漏字;指导学生互读,读自己的文章给别人听,求教于他人,读别人的文章,取其长补己短。最后,将修改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评出等第后不要忙着发给学生,等放过几天后再次发给学生进行第二轮修改,经过几天的“冷处理”后,学生再见到自己的作文后定然还会产生更成熟的想法,有新的收获。
【问题三】重长文,轻片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生活素材,应该让学生多写。但那种动辄就写整篇作文的做法不太科学,它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倦写作。生活由一个个“细节”串联而成,应让学生学会及时记录点滴的“细节”,文不在长,真实、有思想更重要,提倡写小片段,累积成素材库,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里面选取材料加工成文。
对策:重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管理人员成功的工作经验,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写作指导。文章的亮点往往都在细节上闪现出来。
“细节”的练习,可以来源于课本。如,对课文可以想象的地方进行补白式练笔,对文章段落的精彩之处进行仿写,对文章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甚至对文章感触最深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这些都是可以抓住的“细节”。
“细节”的练习,可以来源于生活。生活由一个个细节串连而成,只要有心,“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与亲戚朋友、同学老师之间的故事等等都该成为学生笔下的精彩片段,成为素材库中的“有用之材”。
“细节”的练习,还可以来源于灵感。让学生明白,当自己的脑中灵光一现,都应抢记下来,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和地点。因为,灵感具有发散性、闪现性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只要稍作加工,小片段一样成就大文章。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不少老师从理论上讲起作文的选材、主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可谓头头是道,但到底该如何选材,怎样才能主题鲜明、结构巧妙也只能依靠课本或作文书中的范文说说而已。范文虽好,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范文走向生活,才能摆脱作文的干枯与虚假现象。
写作的成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而在于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实际上,单纯的观察对写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份自己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有所收获。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也就是说,不仅要观察,更要用心去感悟生活。
对策:回归本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去积累,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不错,即使是同一时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学生一旦走进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生活自然会将它最真实、最有趣、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他们。
不可否认,因人的感悟力不同,文学底蕴和精神底蕴的不同,在面对相同事物的时候,有人会受到震撼,有人却熟视无睹。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所以,除了向“生活”“要”素材,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向阅读“要”语言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自古以来的许多事例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问题二】重批改,轻指导
批改作文是一项辛苦而繁重的工作,许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学生斟字酌句地批改着作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陷在高耗低效的“泥沼”中难以自拔。过程决定着结果,重视对结果的批改远不如对写作的全程作指导来得有效,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自能”修改作文。
对策:全程指导
最有效的指导是贯穿写作全程的指导,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
写前指导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寻找、准备写作素材和培养构思能力。如组织学生对题目或题材进行讨论,根据题意对平日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产生写作欲望。
写中指导是遭到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指学生在写作时教师巡视进行随机指导。这种指导益处多多,它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生写作时的困难之处进行疏通、点拨,写得好的当堂推广,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交流、辅导,如果是普遍现象则可以面对全体,进行讨论、指导,避免成文后再推翻重来的“悲剧”。
写后指导主要指组织学生进行“自能修改”,让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首先,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草稿,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对优点充分肯定,鼓励表扬,指出不足,写出期待鼓励式的评语,及时发给学生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作文在班上作修改示范,在共同修改中让学生学会修改方法,用来指导修改自己的作文。引导学生默读,看结构是否合理,重点是否明确;让学生轻声朗读,品味用词遣句是否精当,是否有错字、漏字;指导学生互读,读自己的文章给别人听,求教于他人,读别人的文章,取其长补己短。最后,将修改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评出等第后不要忙着发给学生,等放过几天后再次发给学生进行第二轮修改,经过几天的“冷处理”后,学生再见到自己的作文后定然还会产生更成熟的想法,有新的收获。
【问题三】重长文,轻片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生活素材,应该让学生多写。但那种动辄就写整篇作文的做法不太科学,它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倦写作。生活由一个个“细节”串联而成,应让学生学会及时记录点滴的“细节”,文不在长,真实、有思想更重要,提倡写小片段,累积成素材库,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里面选取材料加工成文。
对策:重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管理人员成功的工作经验,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写作指导。文章的亮点往往都在细节上闪现出来。
“细节”的练习,可以来源于课本。如,对课文可以想象的地方进行补白式练笔,对文章段落的精彩之处进行仿写,对文章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甚至对文章感触最深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这些都是可以抓住的“细节”。
“细节”的练习,可以来源于生活。生活由一个个细节串连而成,只要有心,“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与亲戚朋友、同学老师之间的故事等等都该成为学生笔下的精彩片段,成为素材库中的“有用之材”。
“细节”的练习,还可以来源于灵感。让学生明白,当自己的脑中灵光一现,都应抢记下来,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和地点。因为,灵感具有发散性、闪现性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只要稍作加工,小片段一样成就大文章。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