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课前组织教学、新课导入、课堂语言、教学环节、例题讲解五个方面阐述对快慢节奏的把握,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快慢 节奏 艺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快慢的节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是随时间的进程呈曲折变化的,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外界因素而不断转移的。灵动的教学节奏、富有变化的语言、生动的教态、和谐的氛围等,这样组合的教学风格必然博得学生好感,为学生所悦纳,当然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没有节奏变化、平淡无味的教学风格,必然为学生所厌弃,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对教学环节中快慢的节奏把握,做到艺术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前组织快慢有度
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只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预备铃一响,教师要马上到达教室门口,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桌面不能放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上课起立问好之后,上课正式开始,老师应环顾全班,示意学生坐正,把心平静下来,目光向老师和黑板聚集。这样,虽然讲课慢了几秒钟,但营造了全班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集中注意力后,才能与老师的思维合拍。相反,如果上课铃声刚停,老师就急乎乎讲新课,置学生的松散状况于不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新知导引快慢有节
课题的导入,对于讲好一堂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通过新奇、巧妙、趣味等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切入主题要快,不要花长时间在情境导入上,否则,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发散,联想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东西。一般地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新知的引人要慢些。引入新知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课堂语言快慢有变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地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和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點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
四、教学环节快慢有序
对教学环节及快慢变化的把握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对课堂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学速度的快慢是关系到一堂课的容量大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速度太慢就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纪律松散,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把握教学速度。例如:学习新教材、突破难点时,应放慢速度,让学生多感悟、思考要领,要给予消化的时间;在复习课和巩固练习中,应适当加快练习速度,保持兴奋度,以保证练习的质与量。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还应时时监测与观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进行快慢调控的依据。
五、例题讲析快慢有法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例题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因此,对于例题教学,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做到审题要慢,联想要快。就以学生头疼的应用题来说,应用题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此时,就应慢,指导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要字字斟酌,将题中的关键词语、重点知识、产生的疑问等在题上圈、划出来,理解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集中精力。 快的是:课本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们之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已知条件出发,可以推导那些结论,求未知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有没有什么注意的地方以及有没有其他的解法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正确把握,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快慢 节奏 艺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快慢的节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是随时间的进程呈曲折变化的,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外界因素而不断转移的。灵动的教学节奏、富有变化的语言、生动的教态、和谐的氛围等,这样组合的教学风格必然博得学生好感,为学生所悦纳,当然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没有节奏变化、平淡无味的教学风格,必然为学生所厌弃,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对教学环节中快慢的节奏把握,做到艺术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前组织快慢有度
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只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预备铃一响,教师要马上到达教室门口,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桌面不能放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上课起立问好之后,上课正式开始,老师应环顾全班,示意学生坐正,把心平静下来,目光向老师和黑板聚集。这样,虽然讲课慢了几秒钟,但营造了全班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集中注意力后,才能与老师的思维合拍。相反,如果上课铃声刚停,老师就急乎乎讲新课,置学生的松散状况于不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新知导引快慢有节
课题的导入,对于讲好一堂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通过新奇、巧妙、趣味等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切入主题要快,不要花长时间在情境导入上,否则,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发散,联想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东西。一般地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新知的引人要慢些。引入新知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课堂语言快慢有变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地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和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點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
四、教学环节快慢有序
对教学环节及快慢变化的把握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对课堂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学速度的快慢是关系到一堂课的容量大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速度太慢就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纪律松散,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把握教学速度。例如:学习新教材、突破难点时,应放慢速度,让学生多感悟、思考要领,要给予消化的时间;在复习课和巩固练习中,应适当加快练习速度,保持兴奋度,以保证练习的质与量。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还应时时监测与观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进行快慢调控的依据。
五、例题讲析快慢有法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例题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因此,对于例题教学,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做到审题要慢,联想要快。就以学生头疼的应用题来说,应用题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此时,就应慢,指导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要字字斟酌,将题中的关键词语、重点知识、产生的疑问等在题上圈、划出来,理解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集中精力。 快的是:课本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们之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已知条件出发,可以推导那些结论,求未知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有没有什么注意的地方以及有没有其他的解法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正确把握,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