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集会”,顾名思义,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集会”是中小学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到各种大型会议、庆典活动、文艺演出,小到行政例会、班主任例会、教研活动等,教师都要参加。这些集会对于教师获取信息、拓展视野、丰富内涵、提升素质都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纵观会场内外,也有一些“非主流”的掌故和现象,让人感叹,令人忧思。
星期三下午,会议室。参加会议的教师陆续到达会场。16时30分,准时开会。会议开场,主持人宣布了会场纪律,要求大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且特别强调,将手机调成振动或者关掉,以免影响开会。随后,正式进入会议议程。扫视会场,与会者正襟危坐或奋笔疾书,偶尔支颐沉思;但不久会场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进出出者有之,交头接耳者有之,东张西望者有之,看书阅报者有之,闭目养神者有之,发短信者有之,玩游戏者有之……既没手机玩,也没杂志看,更没天儿可聊的,百无聊赖,干脆打起了盹儿。突然手机铃声响起了:“今天你要嫁给我,今天你要嫁给我……”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会场内顿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目光快速搜索声源地,好,锁住目标,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在哄笑中,个别迟到者溜进了会场。
二、描述
俗话说,会风如作风。会风涣散,说明与会者组织纪律性不强,作风疲沓散漫,损害的是会议组织者的形象和公信力。不管你有多少条理由,开会就得有个开会样,不良会风必须纠正,必须整顿。当然教育也必不可少,但拿着“不许睡觉、不能迟到、手机关闭”这些连小孩都懂的道理,去教育成人,这实在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会风的好坏和与会者的文明素养息息相关,但更与会议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散漫的集会折射出教师的心理状态:文山会海,议程“又散又长”,内容“又空又虚”、主讲人照本宣科,翻来覆去全是官话套话,听来听去啰里啰唆,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参会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基本上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这样的会由不得产生一些非主流的掌故和现象了。所以开好会,根本还在于内容,在于会议质量。
所谓“会议”,是指人们怀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或聚会、商讨的活动。一次会议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主办者、承办者和与会者(许多时候还有演讲人),其主要内容是与会者之间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现代会议早已超出了单一的政府会议的格局,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建构新型的教师集会模式。
我校“教师论坛”的开设为广大教师反思其身,分享心得,展示个人风采,互相学习与合作,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这是我校一场“我眼中的师德”的交流性发言。“关爱孩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们期盼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孩子最珍贵的信赖,期待用自己的公正影响孩子积极的人生观;我们更希望用我们的付出和努力,获得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最闪亮的一笔。”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李志慧老师如是说;“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但我们却无怨无悔,失志不改,耕耘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事业默默的耕耘中,我们体验到了人生的巨大幸福。”建邺区教坛新秀孟李君老师这样告诉大家;“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让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以自身的努力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临近退休的夏双华老师动情地说。长期扎根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震撼着会场里的每一个人,大家专注地倾听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讨会”是我校骨干教师因教学中特殊事件或特殊话题聚集起来,针对特别具体问题展开公平、公开的讨论,实现观念交流分享,并商议对策和形成相关决定的一种会议形式。
这是我校一场“参与式课堂观察”的研讨会。起初大家只是表达对“课堂观察”各自固定的立场,维护着自己的见解,支持者有之,疑惑者有之,个别反对者有之。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大家显得极不自信;随着研讨的深入,从别人的发言中,大家不断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审视和改造,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心态:我校教师基本处于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参与式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活动,是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它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同时对听课的教师也极有启发。“课堂观察”要把握的四个关键点:一是明确谁是主体。二是参与性。三是本土化改造,提倡校本化课堂观察的理念。四是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研讨中,大家神采飞扬,畅所欲言,彼此分享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共同观念,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更新。
“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舌灿莲花,语惊四座……”这些形容人会说话,口才好的成语折射的是一个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情商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它要求发言者的发言内容能针对“问题”、聚焦“论题”、洞察“难题”,赋予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话语,提高与会者的参与热情,帮助与会者获得对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工作会议是学校经常性召开的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坚定信心,团结协作———鼓足干劲,再创佳绩”是学校领导在这种会议中讲话的常规套路。怎样让常规性的会议开出新意?这是我校一场“初三教学工作会议”。发言人不照本宣科,不按常规套路讲话,不讲大话空话,而是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准确判断会议中教师们在交流性发言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把握话语时机、转化话语矛盾和冲突,根据实际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自己的倾听和言说行为,促进与会者的深刻反思:教育是生命的工程,怎样才能不让学生沦为分数的机器,形成对自己教学的敏锐力,从对自己或他人教学经验的深刻感悟中提炼和改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享受学生成长的快乐。
三、反思 1.每一个教师都是集会中的主人———避免一言堂的集会,增加交流性的集会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乎学校的兴盛和衰败,关乎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理,每一个教师都是集会中的主人。说自己的话,有机会表达自己,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享有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人的话语权利,它体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白,理性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理念、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是教育文明发展的理性需求。这就要求集会的组织者打破话语霸权,在会场中提供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尊重和赋予教师独立、鲜活的话语意识,倾听教师的心声。
2.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减少事务性的集会,增加研讨式的集会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各人永远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思想。学校可定期组织研讨会,营造良好的研究与交流氛围,给教师搭建话语平台,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各自的观点在全体参与者之间自由流动。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大家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必然就会跳跃出来。在获得新认识和新理念的基础上,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渐趋消失,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并萌生出真正的信任与坦诚。
3.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实践———摆脱程序式的集会,增加生成性的集会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意义,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所谓“生成性集会”,套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的话语就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会议,构建新的集会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集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在这样的集会中修炼的教师,相信必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段充满愉快且值得回味的生命历程,在流动的课堂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激越的生命节奏、隽永的人生哲理、炽热的情感火焰、深邃的思想智慧。
“学校只能从内部发生变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革的最大原动力就在于教师作为专家构筑起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让会场上手机铃声不再响起,务必请提高集会的含金量,使教师集会能够更富创造性地、更有效率地、更具人性地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集会”,顾名思义,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集会”是中小学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到各种大型会议、庆典活动、文艺演出,小到行政例会、班主任例会、教研活动等,教师都要参加。这些集会对于教师获取信息、拓展视野、丰富内涵、提升素质都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纵观会场内外,也有一些“非主流”的掌故和现象,让人感叹,令人忧思。
星期三下午,会议室。参加会议的教师陆续到达会场。16时30分,准时开会。会议开场,主持人宣布了会场纪律,要求大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且特别强调,将手机调成振动或者关掉,以免影响开会。随后,正式进入会议议程。扫视会场,与会者正襟危坐或奋笔疾书,偶尔支颐沉思;但不久会场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进出出者有之,交头接耳者有之,东张西望者有之,看书阅报者有之,闭目养神者有之,发短信者有之,玩游戏者有之……既没手机玩,也没杂志看,更没天儿可聊的,百无聊赖,干脆打起了盹儿。突然手机铃声响起了:“今天你要嫁给我,今天你要嫁给我……”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会场内顿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目光快速搜索声源地,好,锁住目标,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在哄笑中,个别迟到者溜进了会场。
二、描述
俗话说,会风如作风。会风涣散,说明与会者组织纪律性不强,作风疲沓散漫,损害的是会议组织者的形象和公信力。不管你有多少条理由,开会就得有个开会样,不良会风必须纠正,必须整顿。当然教育也必不可少,但拿着“不许睡觉、不能迟到、手机关闭”这些连小孩都懂的道理,去教育成人,这实在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会风的好坏和与会者的文明素养息息相关,但更与会议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散漫的集会折射出教师的心理状态:文山会海,议程“又散又长”,内容“又空又虚”、主讲人照本宣科,翻来覆去全是官话套话,听来听去啰里啰唆,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参会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基本上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这样的会由不得产生一些非主流的掌故和现象了。所以开好会,根本还在于内容,在于会议质量。
所谓“会议”,是指人们怀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或聚会、商讨的活动。一次会议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主办者、承办者和与会者(许多时候还有演讲人),其主要内容是与会者之间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现代会议早已超出了单一的政府会议的格局,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建构新型的教师集会模式。
我校“教师论坛”的开设为广大教师反思其身,分享心得,展示个人风采,互相学习与合作,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这是我校一场“我眼中的师德”的交流性发言。“关爱孩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们期盼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孩子最珍贵的信赖,期待用自己的公正影响孩子积极的人生观;我们更希望用我们的付出和努力,获得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最闪亮的一笔。”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李志慧老师如是说;“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但我们却无怨无悔,失志不改,耕耘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事业默默的耕耘中,我们体验到了人生的巨大幸福。”建邺区教坛新秀孟李君老师这样告诉大家;“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让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以自身的努力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临近退休的夏双华老师动情地说。长期扎根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震撼着会场里的每一个人,大家专注地倾听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讨会”是我校骨干教师因教学中特殊事件或特殊话题聚集起来,针对特别具体问题展开公平、公开的讨论,实现观念交流分享,并商议对策和形成相关决定的一种会议形式。
这是我校一场“参与式课堂观察”的研讨会。起初大家只是表达对“课堂观察”各自固定的立场,维护着自己的见解,支持者有之,疑惑者有之,个别反对者有之。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大家显得极不自信;随着研讨的深入,从别人的发言中,大家不断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审视和改造,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心态:我校教师基本处于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参与式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活动,是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它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同时对听课的教师也极有启发。“课堂观察”要把握的四个关键点:一是明确谁是主体。二是参与性。三是本土化改造,提倡校本化课堂观察的理念。四是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研讨中,大家神采飞扬,畅所欲言,彼此分享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共同观念,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更新。
“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舌灿莲花,语惊四座……”这些形容人会说话,口才好的成语折射的是一个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情商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它要求发言者的发言内容能针对“问题”、聚焦“论题”、洞察“难题”,赋予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话语,提高与会者的参与热情,帮助与会者获得对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工作会议是学校经常性召开的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坚定信心,团结协作———鼓足干劲,再创佳绩”是学校领导在这种会议中讲话的常规套路。怎样让常规性的会议开出新意?这是我校一场“初三教学工作会议”。发言人不照本宣科,不按常规套路讲话,不讲大话空话,而是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准确判断会议中教师们在交流性发言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把握话语时机、转化话语矛盾和冲突,根据实际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自己的倾听和言说行为,促进与会者的深刻反思:教育是生命的工程,怎样才能不让学生沦为分数的机器,形成对自己教学的敏锐力,从对自己或他人教学经验的深刻感悟中提炼和改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享受学生成长的快乐。
三、反思 1.每一个教师都是集会中的主人———避免一言堂的集会,增加交流性的集会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乎学校的兴盛和衰败,关乎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理,每一个教师都是集会中的主人。说自己的话,有机会表达自己,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享有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人的话语权利,它体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白,理性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理念、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是教育文明发展的理性需求。这就要求集会的组织者打破话语霸权,在会场中提供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尊重和赋予教师独立、鲜活的话语意识,倾听教师的心声。
2.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减少事务性的集会,增加研讨式的集会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各人永远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思想。学校可定期组织研讨会,营造良好的研究与交流氛围,给教师搭建话语平台,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各自的观点在全体参与者之间自由流动。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大家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必然就会跳跃出来。在获得新认识和新理念的基础上,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渐趋消失,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并萌生出真正的信任与坦诚。
3.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实践———摆脱程序式的集会,增加生成性的集会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意义,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所谓“生成性集会”,套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的话语就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会议,构建新的集会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集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在这样的集会中修炼的教师,相信必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段充满愉快且值得回味的生命历程,在流动的课堂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激越的生命节奏、隽永的人生哲理、炽热的情感火焰、深邃的思想智慧。
“学校只能从内部发生变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革的最大原动力就在于教师作为专家构筑起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让会场上手机铃声不再响起,务必请提高集会的含金量,使教师集会能够更富创造性地、更有效率地、更具人性地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