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尾巴的妙用(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尾巴外形千差万别,功能千奇百怪,既是运动器官,又是摄食工具,既能吓唬对手,又能吸引异性,还是随身的“扫帚”、“枕头”、“苍蝇拍”、“信号旗”……面对动物尾巴说不尽的妙用,人类也许真会为自己在进化长河中失去的尾巴而生出一丝遗憾呢。
  
  形形色色的“尾巴”
  
  人们一般把生在身体后端的器官都称为尾,所以很多小动物,如蠕虫、蚯蚓等,似乎都有一条细长的“尾巴”,而尾端有毒刺的蝎子,更有“蝎子尾巴毒(独)一份”的说法。与蝎子同属节肢动物的对虾,尾节的末端很尖,还有一对宽大的尾肢,同尾节合成扇形,称为尾扇。而龙虾的尾部宽大,形成更为发达的尾扇。多棘蜈蚣更是独特,其最末一对是向后延伸,看上去就好像是具有两条“尾巴”。
  有些动物甚至需要利用它们的“尾巴”来辨别雌雄,例如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蛔虫和蛲虫。蛔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雄性尾部向腹面弯曲,雌性尾部呈圆锥形,不弯曲。蛲虫身体细小,呈乳白色,像白棉线头一样,雄性尾端向腹侧卷曲,呈“6”字形,雌性尾部长而尖细。
  但事实上,上述的这些无脊椎动物的“尾”,并不是真正的尾巴,而是体腔(消化道等)的一部分,它们的肛门开口在尾的末端,这与真正的尾巴——脊椎动物的肛后尾完全不同。
  脊椎动物的尾巴是脊椎的延伸部分,即尾椎,紧接在躯干部之后。尾椎数目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尾椎的数目和尾的长度成正比。由于躯干与尾巴的分界处就是肛门,因此脊椎动物的尾巴被称为肛后尾,是其外形的主要特征之一。
  某些脊椎动物的尾巴,在外部形态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例如鱼类的尾鳍和鸟类的尾羽。
  鱼类的尾鳍由刺状的硬骨或软骨支撑薄膜构成。就形态而论,尾鳍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第一种称为原尾,脊柱的末端平直,将尾鳍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两叶,见于鱼类的胚胎期及刚孵出不久的仔鱼。原尾内外均对称。第二种称为歪尾,脊柱的末端折向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将尾鳍分成上下不对称的两半,一般上半较大,见于鲨、鲟等鱼类。歪尾内外均不对称。第三种称为正尾,脊柱的末端仍向上翘,但仅达尾鳍基部,尾鳍的外形是对称的,内部则不对称,见于大多数硬骨鱼类。
  就鱼尾巴的外部形态而言,又可分为六类:金枪鱼类为半月形或新月形;鲱、鲭鱼类为叉形;鳟、鲤、鲈等鱼类为凹形;嘏虎鱼为尖形;菱鲆、舌鳎鱼类为圆形;鲽鱼为截直形。
  鸟类的祖先——始祖鸟的尾椎数目多达18-20块,而且皆未愈合。但现代鸟类不仅尾椎的数目大为减少,而且后面的4-10块尾椎愈合成一块尾综骨,用以支持扇形的尾羽。
  鸟类的尾羽十分强大,左右对称,一般为10或12枚,多者可达24枚,见于野生鸡类。尾羽的背面、腹面都生有覆羽。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尾羽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尾羽的长短相等,而末端成一直线者,称为平尾;如果外侧尾羽较中央尾羽为短,依长短相差程度的不同,形成圆尾、凸尾、楔尾和尖尾;反之,如果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短,依凹入的深浅不同而形成凹尾、叉尾和铗尾。
  除了尾鳍、尾羽等特殊的变化形式外,动物的尾巴还有大小、肥瘦、粗细、长短、被毛多少等很多方面的不同,不仅形状万千,而且妙用无穷,因而成为它们身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的运动器官
  
  肛后尾在水生的脊椎动物中特别发达,如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的蝌蚪和有尾类及无足类的成体、水生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对于它们来说,尾巴主要是一个重要的运动器官,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推动身体前进,并在前进中起舵的作用。对于鱼类中的跳高“冠军”——裸鲣来说,那条弯弯地呈月牙形的尾巴更是作用非凡。由于其尾易于弯曲,而又坚硬如铁,所以只要轻轻一甩,它的身体就会像发射的火箭一样,一下子便窜出数十米。
  通常,从鱼尾的形状就能看出它游泳的速率和活动能力。一般来说,具有半月形尾或深叉形尾的鱼,能维持长时间的快速游动,有方形尾或圆形尾的鱼,虽然可作短距离的快速游动,但以游泳的全过程来看是比较慢的。
  鲸类的尾巴也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和背鳍一样,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的内部也没有肌肉,而是由结缔组织构成,整个尾鳍像一块大硬板,所以也有人称它尾片。鲸类的尾鳍可作上下摆动,就像船橹一样,用于拨水,借水的反作用力而推动身体前进。
  为什么鱼的尾鳍是垂直的,而鲸类的尾鳍却是水平的呢?原来,鱼类虽然可以在水中呼吸,但为了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常需要急速左右拐弯,这种运动以垂直尾鳍为最有利。鲸类却必须到水面换气,再潜水觅食,水平尾鳍对这种快速上下运动最有利。当尾鳍上下等量摆动,身体就可以直线地前进,若往下的摆动大于往上,它们就上升,反之就下沉。
  陆生脊椎动物主要的运动器官是四肢,尾巴一般已不执行运动的功能,所以一般在形态上就显得细弱,但也有很多种类的尾巴非常发达。蜥蜴类的尾巴都比较长,通常等于或长于头与躯干长度之和。鳄类更是具有粗壮如钢鞭的长尾,以及露在口外的两排锋利的牙齿,所以看上去常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蛇类是从蜥蜴类中分化出来的,当它们的四肢退化后,其尾巴便替代了部分四肢的功能。蛇的尾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生活在丛林中的蛇尾巴又细又长,生活在丘陵山区的蛇尾巴相对粗短,生活在荒漠中的蛇尾巴短而钝,穴居的蛇尾巴大都已退化,生活在海洋中的蛇尾巴均呈侧扁状。
  蛇在运动时。尾巴起平衡身体、协调运动和改变运动方向的作用。纤细的蛇尾巴就像人的手指一样,非常灵活,特别是银环蛇、眼镜蛇、灰鼠蛇等。灰鼠蛇还由于能用尾巴缠住树枝,再将身体窜到另一棵树上,因而得到了“过树龙”的美名。树栖的绿瘦蛇,尾巴的长度几乎相当于头和躯干的一半,它经常在树冠中穿行,当它起跳时尾巴可以起到弹簧的作用,着陆时又可以起到抓握的作用。
  很多蛇,如金花蛇等,在攀爬陡峭的岩壁时,身体不时呈“倒立”姿态,用尾巴向上摸索,只要抓住微小的突起就可以引体向上,反复运动,步步为营,攀援直上。
  沙蟒的尾巴短而粗,尾椎骨结构呈棒状。在疏松的沙漠中运动时,它可以用身体的前端和尾部支撑地面使身体向前侧向移动。五步蛇尾巴终端的鳞片变成了一个尖尖的大刺,俗称“佛指甲”,在爬行中戳在土里,也主要是起推动身体前行的作用。
  袋鼠的尾巴粗而长,末端没有长毛,看上去好像棍棒似的。这是一种多功能器官:休息时,尾巴 与后肢一起支持着身体,成了一只“三脚香炉”,显得十分稳定;奔跑时,尾巴翘起,就像“秤杆”一样,能保持身体平衡,起舵的作用。
  树栖的树袋鼠的尾巴虽然也像地栖袋鼠一样又粗又长,但整条尾巴从前到后的粗细大体一致,而不似地栖袋鼠那样前粗后细。另外,尾巴下面的毛甚少,甚至完全赤裸,从而有利于紧紧盘握树枝,并且当其在树上攀援时起一定的支撑作用。
  许多树栖哺乳动物的尾巴都能不同程度地卷曲,其中生活于南美洲的蜘蛛猴的卷尾最为完善,将诸多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热带树栖动物对雨林里茂密的藤本植物的一种适应,因为在相对开阔的森林中,树栖动物容易在树林间进行跳跃,平直的尾巴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树栖动物的跳跃受到限制,卷曲的尾巴则可以协助动物进行移动和采食。
  蜘蛛猴的尾巴长达63-92厘米,不仅比身体和四肢都长得多,而且末端腹面有20厘米是光秃无毛的,上面有一道道皱褶,似胶鞋底上的花纹那样的指纹状皱纹,能够增加摩擦力,而且感觉非常灵敏,很管用,实际上起了“手”的作用。当蜘蛛猴在林间向前攀行时,它的这条尾巴总是跟着一只前肢先抓住一个树枝或一根藤蔓,飘荡过去,蹿到另一棵树上,从不会失手。蜘蛛猴的尾巴时而盘卷尾尖,时而又散开,像手一样灵巧自如,当前肢攀援不及时,它就迅速伸出尾巴去采摘或拾取食物。它们的尾巴十分灵敏,甚至能够捡起一粒花生米大小的东西。蜘蛛猴在休闲的时间,常常把长尾巴的前端缠绕在树枝上,将身体稳稳地悬挂着,手脚并用地进餐。休息时,它们也往往倒挂着身体,即使睡着了,尾巴也不会脱落。蜘蛛猴在热带雨林中跳跃游荡的时候,它的尾巴总是朝后翘起,起着舵的作用。依靠长而有力的尾巴,它还能够站着紧紧抱住树干,因为它前肢上的拇指已退化,缺乏抓握能力。通常雌兽把幼仔背在身上,东跳西跃。幼仔为了安全,常将自己的尾巴缠绕在雌兽的尾巴根上。有时候,雌兽用尾巴当作手臂,怀抱着自己的幼仔。此外,蜘蛛猴的尾巴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天气炎热时,尾巴成了散热器,仿佛大象利用耳朵、家狗利用舌头散热一样,天气转凉时,它的尾部动脉血可以不流过小血管直接回到体内,使它们免受风寒。
  在能够飞行或滑翔的动物中,尾巴也能起到辅助的作用。鸟类的尾羽在飞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翼手类是唯一一类真正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其独特的飞行器官——皮膜,也需要由尾巴来支撑。飞鱼能“飞”,虽然主要凭着一对长大的胸鳍在空中滑翔,但如果没有尾巴的帮助,也是“飞”不起来的。飞鱼具有宽大而强硬的尾巴。靠它左右急剧摆动,产生一种后助力,使身体迅速前进,直至冲出水面,“飞”向天空,并且用尾巴控制飞行的方向。就连在树上活动的松鼠,也能利用那条蓬松的尾巴,像降落伞一样,从树上跳下来。
  盾尾蛇是穴居生活的,它们的尾巴末端变形呈“盾”状,以适用“冲刺爬行”的需要。爬行时先使尾部“盾尖”插入土中,然后全身弯曲用力,伸开时猛地一冲将身体向前推进。穿山甲在挖洞时则用它那粗大的尾巴钉住后方的地面,用前肢上的利爪挖土并推向后方,再由后肢把刨出的土向后推出。它还会用后肢和尾巴支撑地面,直立起来一边行走,一边四处观望。上树时用四肢上那些尖锐的爪子钩住树干,并用强大的尾巴作支撑物,较为灵便。啄木鸟的尾羽也呈楔尾状,羽轴粗硬坚挺,外侧一对甚小,中央1-3对尾羽羽端呈叉形,啄木时有支撑身体的作用。
  固着是动物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海马鱼游泳的姿势很奇特,是一种“站”着游的鱼,也能依靠尾部的屈伸呈弹跳状前进,但很容易疲劳。而它的尾巴像一条鞭子,能伸能屈,异常灵活。如果碰到海藻的茎枝、珊瑚枝等海中固定的东西,它都能用尾巴卷住进行休息。因此,海马鱼的尾巴又是一个“攫握器”。有趣的是,如果遇到海中的飘浮物,它就用尾巴钩住,倒挂在上面,搭乘免费“公车”在大海中漫游。
  避役也叫“变色龙”,尾巴很长,能像发条一样蜷曲或将尾端缠绕在树枝上使身体稳定,起到“第五只手”的作用。蝮蛇常将尾巴紧紧地缠在树枝上,捕食小鸟时身体后半段如同弹簧的一个支点,蛇头与前半段弹射出去后,尾巴牢牢地固着在树干上,使自己不至于掉下树来。如果猎物距蛇较远,它的尾巴则变成了力的支撑点,使整个身体都弹射出去。
  
  攻击与摄食的工具
  
  除了运动功能之外,动物的尾巴还具有攻击、摄食、驱敌的功能以及其他特殊的功能。
  长尾鲨是一种海中的“强盗”,其尾鳍的上叶特别长,约为身体全长的一半,成为它最得力的捕食工具。当它遇到别的鱼群时,便用长尾狠命击水,发出一种可怕的声响,迫使鱼儿聚在一起,然后它再冲过去,用尾巴准确地将鱼一条条拨到自己口中从容吞食。
  营底栖生活的赤虹等鱼类,身体又扁又宽,近似圆形,但细长的尾部成鞭状,末端尖,整个尾巴像一根细长的铁针——一根带毒的尖棘。这根棘非常硬,能像箭一样穿透铠甲。每当鱼工与其他动物搏斗时,它就用这根铁针左右横扫,使对方无法招架,轻者受伤,重者丧命,得胜后它还能把俘虏卷缠起来,成为自己的果腹之物。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夜行性毒蛇。由于它的角质皮肤酷似熟透的菠萝蜜皮,因此被叫做“菠萝蜜皮蛇”。它有一手用尾巴猎杀动物的绝技,当发现猎物时,立刻将其紧紧箍住,并将生在尾部的一对大毒螯深深地刺进猎物的腹部,注入致命的毒液,待动物中毒死后再将其吃掉。
  尾巴更是凶猛的食肉动物致对手于死地的武器之一,老虎能用尾巴给背后的人或动物以猛烈的一击,湾鳄可以突然甩动它那侧扁而长的尾巴,将岸边的猎物击入水中,美餐一顿。就连袋鼠的尾巴扫过去也相当于“一记闷棍”。从它的长短、粗细、构造来看,这根“暗器”应该不会比黑熊的大巴掌差到哪里!
  其他植食性或杂食性的动物也能在取食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它们的尾巴。“老鼠偷油”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老鼠细长少毛的尾巴是它偷油的工具,尽管油瓶的口很小。但它们能用细长的尾巴把油蘸出来吃。以蜜为食的蜜熊,进食的方式也很奇特。当碰到蜂蜜时,就启动它那很长而又具有伸缩性的舌头和尾巴去偷取。首先是用舌头舔,如果舌头够不着,就调转身子改用长尾巴探取,将蜂蜜沾满了尾巴后,蜜熊才满意地偷偷溜走,迅速爬上大树,坐在树丫上,用前爪捧着尾巴高兴地吃起来。大食蚁兽则能利用那条扫帚般的大尾巴去把地上的蚁群扫成一堆,以便舔食。它在每次进食完毕,还要用大尾巴将爬到身上的剩余蚂蚁扫掉,以免它们危害自己的身体。
  
  责任编辑 庞 云
其他文献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对他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便绰绰有余了。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三个男子当兵,因为这里面有鳏夫、寡妇,有的人家只有女孩没有男儿
动物的爬行没有任何令人惊讶的记录。与其他的运动形式相比,爬行谈不上有速度,更多的情况是慢得连测量它的平均速度都很难。但是,这种缓慢的运动方式也不失为一种独辟蹊径的生存之道。    最原始的爬行    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的伪足运动就是最原始的爬行。例如,变形虫是一种样子蠢笨而怪异的原生动物,能紧贴底部缓慢地爬行,每小时仅移动13毫米。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忽儿缩成圆团,忽儿又向四周伸出舌状突起
据美国媒体《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今年6月16日报道,挪威科学家奥德·斯特林德莫通过参加一个名为“因特网梅森素数大搜索”(GIMPS)的国际合作项目,发现了第47个梅森素数,该素数为“2的42643801次方减1”;它有12837064位数,如果用普通字号将这个巨数连续写下来,它的长度超过50千米。    梅森素数的诱惑    素数也叫质数,是在大于1的整数中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数(如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索取,有限的陆地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医药领域,如何获取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资源正成为全人类要面临的难题。此时,很多科学家将目光对准了广袤的海洋,面对着占有地球70%面积的蓝色宝库,科学家相信,那里将有人们需要的更丰富的资源。于是,海洋药物作为新一代的药物,正逐渐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比如一种来源于蟹和虾外壳中的糖类物质——壳聚
在漫长岁月里,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藻类、植物、动物直至人类,在这进化过程中,生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奇迹般的重大突破。以下便是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十大奇迹。    1 多细胞生物    每次洗澡时,请你向用来擦背的海绵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看,它就是多细胞进化的最好模式,正是这一不可思议的进化过程将无数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细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神奇复杂的结构,为后来复杂生物的产生和进化
有花植物的花朵是人类的“宠儿”,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喜欢欣赏美丽的花。植物的花朵有着说不尽的内涵。    植物的“面孔”    有人把花形容为植物的“面孔”,因为每种植物的特点多表现在这些花朵上,不同植物的花朵往往互不相同。比如牡丹,花朵很大,每朵花的直径可以达到35~40厘米,加上重重叠叠的多层花瓣,显现出雍容华贵的样子,人见人赞。芍药花也类似。  桃花就与牡丹大不一样,它有5个红色的花瓣,各花瓣大
在贵州高原的青山绿水间,点缀着大大小小的苗寨,这其中,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两座苗寨犹如镶嵌在苗岭上一大一小两颗明珠,向来自四方的游客展示着苗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苗族人的淳朴、热情和坚毅。本文介绍的是郎德上寨。    来到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的“上”表示方位,相应的就有郎德下寨。“郎德”是苗语的意译,表示郎德上寨沿河而建的地形特征。从黔东南州首府——凯
但凡有点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所有陆地生物均来自于海洋。那么现代海洋生物为何难以登陆呢?    登岸的少部分海洋生物造就了内陆的繁荣    现有证据表明,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起源于海洋。海洋动物的起源时间虽然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据估计应该在7亿~8亿年前这段时间。在中奥陶纪时期,也就是大约在4.6亿年前,真菌(最古老的多细胞陆地生物)就已经从大海移居陆地了。在接下来的1.4亿年时间
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即使是1:30000000的地图上,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在我国福建省正东方向,在台湾的东北方向的东海里有几个米粒大小的黑点,其中有两处分别标示着钓鱼岛和赤尾屿。其实除了它们之外,这里还有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南小岛等无人小岛,只是面积太小,在图上不适宜标出来。它们的总面积约为6.3平方千米,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3平方千米,海拔高度约362米,这些岛屿统称“钓鱼台
人类活动致三角洲下沉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多数三角洲地面下沉,从而使这些地区更易遭受洪水及海洋风暴袭击,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则产安全构成威胁。在世界33个主要三角洲中,有24个正在下沉,其中85%的三角洲近年经历了严重洪灾,导致周围大片土地被淹。报告指出,造成三角洲快速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其中包括水库和水坝造成上游沉淀物增加、人工渠道及堤坝将沉淀物冲进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