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与诗意:自然、人性与死亡的三维耦合之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迟子建的作品对东北充满异域风情的自然环境、人性善恶,以及民族沧桑历变进行了充满灵性的描写。《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我们从中领略到东北土地上另一种异域风情。在那个郁郁葱葱的原始大森林中,我们读到了美丽的大自然、纯真的人性、充满大爱的死亡,所有这一切共同构筑出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之美。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自然;人性;死亡
  作者简介:孟祥佳(1990.3-),男,汉,河北省邢台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迟子建对于唯美和诗意的追求,从没有怪异的表情,也极少有奇峰突起、横逸斜出的笔法,无论是行文,还是抒情,都泛着一种自然、健康的生命底色。《额尔古纳河右岸》充分体现了迟子建的这种追求,她把自然、人性与死亡融为一体,彰显出一种诗意的三维耦合之美。
  一、伟大生命的自然原始回归之美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展现了东北茫茫林海中,鄂温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在迟子建的笔下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她是十分热爱大自然的。迟子建就是这样不断地去感受大自然,并从自然中发掘诗意。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人在自然中孕育新生命,最终又回归自然。鄂温克人对新生命充满渴望。玛利亚和哈谢结婚多年却没有生育,二人很难过。杰芙琳娜第一次怀孕流产后而不能再孕,她就总是跪在神像前祈祷自己能够再次怀孕。伊芙琳在中年时再次怀孕,但她故意使自己流产,最终导致夫妻感情彻底决裂。这些人物关于生育的故事,都充分说明了鄂温克人对新生命的渴望和尊重。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人从大自然中出生,最终又回归大自然。小说中,鄂温克人的死亡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列娜死于雪地之中;达西与狼搏斗牺牲;林克死于雷电;瓦罗加死于与熊的搏斗等等,部落中这些人的死亡都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着,他们的死仿佛是大自然在冥冥之中已经注定的。在举行死亡仪式上,鄂温克人也体现了生长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思想。成年人举行风葬,小孩死后是被装进白布口袋里扔到向阳的山坡上。小说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死亡描写,这些生老病死终究回归自然。
  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人生于自然,最终又死于自然的人生命运并没有给人一种恐怖和悲痛之感。鄂温克人对新生命的无限渴望,对死亡的美好祝愿和寄托,这都体现了他们伟大生命在大自然中壮丽之美和回归之美。
  二、死亡中重生的人性光輝之美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了很多死亡,这些死亡组成了鄂温克人的沧桑历史。在鄂温克人的死亡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那种死亡的恐怖之感,反而从这些死亡之中看到了在死亡中重生的人性光辉之美。这种在死亡中体现出的人性之美,让死亡变得更加壮丽。
  鄂温克人的这种在死亡中重生的人性光辉之美,彰显了鄂温克人对待他人和大自然的无私地爱和奉献精神。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会竭尽全力去帮助,无论自己的亲人,还是陌生人。部族里女萨满——妮浩,她在不断挽救他人生命的过程中丧失自己孩子的生命。这个民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瓦罗加,在护送电影放映员的途中为了保护放映员和马粪包被黑熊袭击致死。这种奉献精神彰显了鄂温克人的人性光辉之美。鄂温克人不仅对人具有这种无私地人性之美,对待大自然,他们也充满了无限关怀。金得自杀为不伤害树木,而选择一颗枯树上吊。这种人性中的大爱,在鄂温克人的精神信仰中已经深深地扎根,并且融入到血液之中。
  鄂温克人在死亡中重生的人性光辉,不仅照亮了茫茫的东北林海,也照亮了自己的子子孙孙。这种精神维持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和谐稳定。我们被这里的自然之美所感动,更被这里民族的人性光辉之美所感动。
  三、叙事语言的悲凉之美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整体的情绪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与悲怆之情,远非零度状态能言之。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对人物情感的书写都充满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之感。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作者选择一位老妇人为我们讲述鄂温克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族人的生老病死等等。在鄂温克人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死亡一直充斥在这个民族的始终。无论是女萨满妮浩为救他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还是列娜,老达西,林克等,他们的死无不展现了这个民族的沧桑之感,仿佛一部悲壮的民族史诗。
  语言在这部作品中也极具特色。迟子建采用诗化的语言带我们走进这部作品,这种诗化的语言把大自然的优美和鄂温克人的人性和谐地融合到了一个画面之中。例如,描写河流、白桦树、山峦等都有形象的比喻。文中对于死亡的描写也充满了诗意。例如,拉吉达死前的描写。这些大自然景色诗化的描写和死亡诗化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得语言充满了感情,透露着阵阵地悲凉。
  迟子建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以最自然、最朴实的笔法去还原那里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她把自然、人性和死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唯美画卷。我们很庆幸,也很感谢有这样作品来丰富我们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江萍: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J].小说选刊,2000,(9).
  [2]迟子建:夜晚唱歌的草[J].小说选刊,2002,(2).
  [3]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
  [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丁国铭(1991.1-),男,江苏省淮安市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国画中四君子的含义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题材的总称,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象征。梅,孤高也;兰,孤芳秦静也;竹,曹节高街也;菊傲霜,隐士也。中国赞赏四君子梅兰竹菊
摘 要:l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 晚期的代表作《远大前程》,真实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本文旨在以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文本历史性、混杂性与二元对立来进行解构,欣赏蕴藏其中的艺术价值及文学内涵。  关键词:狄更斯;《远大前程》;文本历史;混杂性;二元对立  作者简介:臧嫦艳(1979-),女,汉,山东金乡人,副教
摘 要:《秋日》是里尔克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此诗作于诗人远离家人求学巴黎期间,师从罗丹的经历使得里尔克向后期“物诗”风格转变,《秋日》作为过渡期的诗作值得一探。孤独情绪贯穿里尔克诗作,《秋日》的孤独又当如何理解?本文将试图分析此诗中超脱孤独的自由和对个体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里尔克;秋日;孤独;自由  作者简介:李良玉(1992.10-),女,江苏南通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德国
摘 要:虽然对表起始义的复合动词“~はじめる”“~だす”“~かける”的异同研究很多见,但将他们和“~起来”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并不多。且涉及“他们之间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异同”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少。本文从词汇语义论的角度出发,基于词汇概念结构(LCS)的基本型,试作出中日起始表现的LCS,并借此阐述他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其异同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起始;复合动词;词汇语义论;LCS  作者简介:李玲(19
摘 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有部分体现了沈从文关于“禁锢”的悲剧观,例如《萧萧》。沈从文通过描写萧萧的形象表现“禁锢”,包括身体禁锢和思想禁锢。身体禁锢表现在女性没有掌握自己身体和未来方向的能力,而思想禁锢则包括来自外界的禁锢和来自自身的禁锢。外界的禁锢体现在文化悲剧和人性悲剧方面,即传统的封建环境和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被传统思想影响的人不断影响着新一代人,并导致一桩桩悲剧;而自身的禁锢则体现在沈从文笔
摘 要:现代主义小说区别于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非现实因素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村上春树作为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其短篇小说的最为特别的就是虚实交替的写作手法。《海边的卡夫卡》、《1Q84》、《跳舞的小人》等都是这一写作手法的代表作。本文将通过对村上春树代表作的剖析,探究这一写作手法的表达方式及其成因。  关键词:村上春树;虚实交替;文学  作者简介:赵薇(1992.10-),女,汉族,河北
李卓颖,新锐图画书创作者,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荷兰圣优斯特艺术学院动画硕士。主要作品有绘本《公主怎么挖鼻屎》《一粒金子要发光》《3》《快来啮齿类动物园》《青蛙和拖拉机》《赵州桥》《优优和哆哆》。  其中《公主怎么挖鼻屎》是其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该书获得第二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奖入围奖,入选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孩子的书香世界”专题展览,并获得2016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自2
摘 要:霍克思与杨宪益、戴乃迭所著的两部《红楼梦》英译作品,多年来都是文学翻译研究者所比照的对象。通过对第二十八回原文与两篇译文的研读与对比,本文从两部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度,译者的翻译方法,和译文是否易于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对两部译作进行了赏评与浅析。  关键词:《红楼梦》原文;译文;忠实  作者简介:李东霞,1993年9月出生,女,汉族,新疆乌苏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
摘 要:《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早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称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以及对新思想的渴望和追求。  关键词:家;精神;斗争;觉醒  作者简介:王啊满(1998-),女,汉,江苏宿迁人,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陶磊(1979-),通讯作者,安徽当涂人,博士,南京医
摘 要:史蒂文斯是石黑一雄塑造的典型角色,代表了在传统英国文化熏陶下成长并老去的英国管家形象。此角色是《长日留痕》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史蒂文斯的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分析,探讨主人公是如何一点点从矛盾,尊严和他者自我中由迷失到重新定位自我转变的。在他看似死水一潭的人生当中实则已慢慢获得了自我的柳暗花明。  关键词:自我;尊严;他者;矛盾;《长日留痕》  作者简介:展国琰(1989.2-),女,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