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如何“导演”学语文呢?
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生活语文,它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我们通过生活这个大舞台完全可以来盘活语文课堂。
一、深入生活的镜头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成绩,这是语文教师执著探索的方向。语文学习功能的异化,使语文学习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泥淖之中。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新疆域,从而让学生走进斑斓的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幽幽的诉说,当我们激动于慷慨激昂的演讲,当我们倾诉自己真实的心灵,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当我们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侃,当我们去存心“刁难”一个人,难道我们不是在学语文吗?当我们索要今天的晚报,当我们随意看到一个新颖的广告或标语,当我们醉心于时尚杂志的动听词汇,有谁能否定我们不是在学习语文呢!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的一切本身来自生活,语文的一切也必须来自生活;它学习的内容和要学习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也必须与生活密切相关。就是说,语文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生活的,必须是生活的。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内容,才富有吸引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我们不能让那些远离生活的内容充斥语文课堂,充斥学生的头脑。
为此,我在班上开展“看世界”写、析、评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生活,每周记录一次看、听、思、感的所得,然后一周进行一次交流。我也有意识地在课文的学习中适时适势地和学生讨论一些生活中的时代感强的新鲜事。不定期的“现在播报”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早在1898年,我国著名的语法学者马建忠就痛心疾首地抨击过语文学习的弊病:“吾国儿童读书者固少,读书而又能文者又加少焉。”在深入鲜活现实生活、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学生广泛阅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思想的过程,阅读一个语言作品也就获得一种思想。
我让学生准备一本固定的读物并进行登记,然后定期更换、交换阅读。针对其中精妙的文段还可摘抄到《看世界》本上去,作为永久的欣赏。课外读物首先可从课程标准推荐的著名作家作品读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莫泊桑,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如《读书》《随笔》《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奥秘》《科学画报》《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鲁迅先生曾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把在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
每周我安排了一节课作为读书的讨论交流课,我们称之为“含英咀华”。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次选文引导评鉴。学生精心选择的文章,能贴近学生实际,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并使他们从中受到启示,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学生也会感觉到社会的美好,人类心灵的美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人人心中有美文,能写不好作文吗?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语文学习如鱼得水。你,可以尽性地与春花秋月吟哦性情;你,可以恣意地与夏日冬雪砥砺意志;你,可以纵情地与文人骚客切磋诗文;你,可以随缘地与凡俗伟人拷问心灵。
二、在合作探究中显影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鼓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效果好得多。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班有58名学生,根据学生成绩、性别以及性格我将学生分作十个小组,每组大约六人。上课时我常常没有遵循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按小组来组织教学。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就是在各个小组间巡回、答疑、解惑。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搜集、积累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
在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而不是像维持纪律的“警察”、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态环境”,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虽然小组合作这种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但学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学生们进行讨论当然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花费时间多,但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有用得多。
“课堂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是啊,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到课堂之外广阔的空间去学习,去历练。学生们在语文生活的海洋里,举手投足之间接触的是报纸、杂志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等文字媒体,耳濡目染的是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各种音像媒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皆可学语文。
责任编辑罗峰
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生活语文,它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我们通过生活这个大舞台完全可以来盘活语文课堂。
一、深入生活的镜头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成绩,这是语文教师执著探索的方向。语文学习功能的异化,使语文学习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泥淖之中。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新疆域,从而让学生走进斑斓的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幽幽的诉说,当我们激动于慷慨激昂的演讲,当我们倾诉自己真实的心灵,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当我们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神侃,当我们去存心“刁难”一个人,难道我们不是在学语文吗?当我们索要今天的晚报,当我们随意看到一个新颖的广告或标语,当我们醉心于时尚杂志的动听词汇,有谁能否定我们不是在学习语文呢!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的一切本身来自生活,语文的一切也必须来自生活;它学习的内容和要学习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也必须与生活密切相关。就是说,语文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生活的,必须是生活的。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内容,才富有吸引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我们不能让那些远离生活的内容充斥语文课堂,充斥学生的头脑。
为此,我在班上开展“看世界”写、析、评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生活,每周记录一次看、听、思、感的所得,然后一周进行一次交流。我也有意识地在课文的学习中适时适势地和学生讨论一些生活中的时代感强的新鲜事。不定期的“现在播报”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早在1898年,我国著名的语法学者马建忠就痛心疾首地抨击过语文学习的弊病:“吾国儿童读书者固少,读书而又能文者又加少焉。”在深入鲜活现实生活、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学生广泛阅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思想的过程,阅读一个语言作品也就获得一种思想。
我让学生准备一本固定的读物并进行登记,然后定期更换、交换阅读。针对其中精妙的文段还可摘抄到《看世界》本上去,作为永久的欣赏。课外读物首先可从课程标准推荐的著名作家作品读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莫泊桑,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如《读书》《随笔》《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奥秘》《科学画报》《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鲁迅先生曾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把在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
每周我安排了一节课作为读书的讨论交流课,我们称之为“含英咀华”。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次选文引导评鉴。学生精心选择的文章,能贴近学生实际,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并使他们从中受到启示,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学生也会感觉到社会的美好,人类心灵的美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人人心中有美文,能写不好作文吗?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语文学习如鱼得水。你,可以尽性地与春花秋月吟哦性情;你,可以恣意地与夏日冬雪砥砺意志;你,可以纵情地与文人骚客切磋诗文;你,可以随缘地与凡俗伟人拷问心灵。
二、在合作探究中显影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鼓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效果好得多。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班有58名学生,根据学生成绩、性别以及性格我将学生分作十个小组,每组大约六人。上课时我常常没有遵循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按小组来组织教学。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就是在各个小组间巡回、答疑、解惑。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搜集、积累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
在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而不是像维持纪律的“警察”、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态环境”,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虽然小组合作这种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但学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学生们进行讨论当然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花费时间多,但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有用得多。
“课堂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是啊,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到课堂之外广阔的空间去学习,去历练。学生们在语文生活的海洋里,举手投足之间接触的是报纸、杂志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等文字媒体,耳濡目染的是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各种音像媒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皆可学语文。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