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whether”异同辨析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f和whether都是连词,两者都有“是否”的意思,但if还有“如果”“假如”之意,在使用上,两者有一定的区别。
  1.if和wether均可引导宾语从句,其意为“是否”,常用在know,wonder,ask等一类动词之后。如:
  I don’t know if/whether I shouldtell you.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告诉你。
  注意: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可根据需要用任何时态。如:
  I asked Aether/if he could comewith me.
  2.if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其意为“如果”“假如”,如:
  If you don’t study hard,you will failin the exam.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考试就会不及格。
  注意:(1)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主句用一般将来时,从句只能用一般现在时。
  (2)whether没有“如果”之意,上例不能用whether替换iF。
  3.在下列情况下用whether,不用if。
  (1)与or not连用时,如:
  Let me know whether you like thisshirt not.让我知道你是否喜欢这件衬衫。
  (2)引导的从句作介词宾语时,用whether。如:
  I worry about whether I hurt herfeeling.我担心是否伤了她的感情。
  (3)宾语从句置于句首时,用Whether。如:
  Whether she will go to zoo.I don’tknow.她是否去动物园,我不清楚。
  (4)用在动词不定式前面时,用whether。如:
  I don’t know whether to leave orstay.我不知道走好还是留下好。
  (5)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时,用whether。如:
  Whether hc is coming or not is stilla question.他是否来还是个问题。
  4.whether也可引导状语从句,其意为“不管……是否”“不管是……还是”。如:
  Whether you go(or not),he will go.不管你是否去,他都会去。
  注意:这里不能用if代替whether。
  
  [即学即用]
  ( )1.If it_______tomorrow,Iwill go by bike.
  A.rain B.rains
  C.will rain D.is rain
  ( )2.Mary will go to Shanghaifor a holiday.I’ll go with her_______Ihave time.
  A.whether B.if
  C.until D.after
  ( )3.I don'know_______Tomwill go or not.
  A.if B.how
  C.what D.whether
  ( )4.Please tell me________thebus will arrive.
  A.that B.which
  C.if D.why
  ( )5.She wondered______hewas coming to pick her up.
  A.whether B.that
  C.because D.before
  
  Keys:1.B 2.B 3.D 4.C 5.A
  责任编辑/张彩萍mirenr@sina.com
其他文献
晨风扬帆文学社的社员们才华横溢、性格各异。下面是几位社员给他们的同伴“画”的像,从中我们可以管窥这个小团队活泼、有趣、奋进的一面。    一对粗重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嘴巴,红润的嘴唇,整齐的牙齿。白白的胖乎乎的脸庞,笑的时候左腮会出现一个浅浅的酒窝,好像是谁在新蒸好的白面馒头上捣了一指头,而这一指头又捣得恰到好处,不深不浅,不大不小,不瘪不歪,圆溜溜白生生,无比美妙可爱,任何人看
历史犹如法庭证人,只有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开口讲话。主流学界向法国革命经常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英、美通过有限革命(政体革命)实现了现代社会转型,而法国却付出了更大的牺牲,经历了由政治到社会再到文化领域的全面革命?如果暂时不考虑这种设问的倾向性,仅仅把它视作一种研究方法,那就应该承认,三者的比较研究对于阐明法国革命的特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一、作为研究方法的三大革命比较  法国革命是由英、美革命倒推甚
很多观众都说“《盗梦空间》是近年来少见的尊重观众智力的电影”。“尊重智力”主要体现在巧妙的情节安排上,而这些情节安排又和所谓的“梦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梦中的时间会很长,梦中还会做梦,在梦中还会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些听似有理的做梦的事儿都有科学依据吗?下面就让我们和梦境专家一起,看看那些关于梦的事哪些是事实,哪些不靠谱。    “梦中梦”确有其事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逍遥游》还是今
在日本,许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里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来,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说。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加沙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调查,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内,已经有超过千人丧生,许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后,不断问自己:此时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确?这会不会让人认为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认为我支持一个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国家政策?
14岁,正值多梦的花季,其中该有多少欢笑、梦想和五彩斑斓的幸福!  然而,他没有。  12岁那年,他和母亲被父亲抛弃。从此,他学会了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给人擦皮鞋挣钱养家;他必须在每天放学之后承担起一切家务,包括照料双目失明的母亲;他没有穿过新衣服;他能记起的唯一美味是过年母亲让他花2元钱买的一碗他一直盼望的炒米线……  他就这样走到了14岁,而且,还在继续走着。  苦难收走了他的花季,却给了他一双
一进校,我就听说了晨风扬帆文学社,但那时我还不知道文学社是什么。看了语文书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后,我理解了,开始对文学社有了一种向往,想走进这个新鲜的社团,探求未知的天地。  终于,我有机会报名参加文学社了。本以为很简单便可通过,谁知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先是笔试。我努力写好一篇文章,交上去后,整日盼着快公布消息。那天,我走在熟悉的楼梯拐角,被一个醒目的小黑板吸引了,略看一遍后,我的心跳好像快
一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爬梳古代文献,亦有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也就是说,一块古朴的匾额,往往会反映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示着历史文风、时政、地理、历史以及书法艺术的变迁,也是我们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早春时节,我前往双凤亭桥头的黎世炎先生府上“访古”,老人的住所虽然是数十年不变的陋室,但里面的陈列犹如一间民间博物馆,从卧室到书房摆满了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会使读者察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如何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描写呢?一是对话精彩。精彩的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重头戏,然而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借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神情举止,对此作细腻描绘,会让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二是修辞增色。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不妨有意用修辞润色,使人物语言显得俏皮、含蓄、机智,从而获得一份诙谐之趣。三是妙用口语。语言描写要有浓厚
明代中后期是社会风气、思想文化急剧转变的时期,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士人都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作出反应。袁中道在“公安三袁”中居末,寿命最长,他所经历的学术思潮和文学风气的变迁较之两位兄长更为剧烈,他的尺牍和日记详细精确地记录了他学术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历程。袁中道的《珂雪斋集》中,收录尺牍三卷,计二百零六篇作品。他还把自己万历三十六年(1608)到四十六年(1618)即他三十九至四十九岁
读了吟光《上山》,不禁为之动容。之前听她说研究论文是谈唐代大诗人王维,并没在意,后来她说她把论文改写、伸延成历史传记小说,未免有点愣然。原因是历史人物传记,坊间已为数不少。  读过文章,心里踏实得多了。作者胆识不小,她把陶渊明和王维放在一起评比,恍如一个出色的杂技演员挑战极限——她笔走险招,考验的都是真功夫!  王维和陶渊明,山水派、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两大精神标杆。后人常将前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