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的学习意义和价值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诗词文的方式。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不同流溪在其不同的基本吟腔。吟诵者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以“唱”的方式来读,根据自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当时的情感,对音高、节奏轻重等进行即兴的发挥,藉吟诵以助抒情达意。
  一、学习吟诵的意义
  1. 改进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需要
  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吟诵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能力,是有利于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施。在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理论有待完善的现状下,对吟诵的现状与教学策略的理论探索将丰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从而指导小学语文在国学经典的教学策略实施。
  2. 提升国学经典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吟诵是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从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教育传统,口传心授,通过交流赏玩,代代相传。中国的所有古经典都是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学习吟诵能够对国学经典能增强鉴赏力,加深作品内涵的理解,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吟诵中有更深切的感悟,从而提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能力。
  二、 推进吟诵学习的价值
  1. 有助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其中包括垃圾信息。让学生通过吟诵国学经典,打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作重要载体和平台,净化心灵,沉淀书卷之气,提高学生语文修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 有助学生学习古诗文
  宋代大儒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谓“口到”既是要大声地吟哦诵读出来。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学习诗文,要“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这都是先賢的经验之谈。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和技艺大都是“口耳之学”,不仅传承知识主要是以师带徒形式,而且还要过记诵之关。古人可以轻易地将整篇文章甚或整本书熟练地背诵下来,而今人却往往视记诵为畏途。这里,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不懂得吟诵。其实,再长的文辞,无论诗词、韵文和散文,只加以吟诵,不仅不觉其长,不觉其累,也很容易记住内容。清代著名学者姚鼐说:“取古人之文,抗声引唱,不待说而文之深意毕出。”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3. 提高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诗文不经吟诵,根本无法深入体会作品含义、作者细微的情致和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如果不去亲自尝味,根本无法体会到其味之美。“默读”诗文和吟诵诗文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此。音乐美是传统诗文的生命,换句话说,诗词是必须要加以吟诵的。吟诵是欣赏传统词语的要诀。明代李东阳说:“诗必有具眼,亦必胡具耳。眼主格,耳主声。”清人沈德潜也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所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创作今体诗词时仍严格遵守格律,如果不假之于传统吟诵,便无法使人体会到音节之美。欣赏古文也必须借助吟诵。不仅是讲工整对称的骈文,即使一般的散文,古人在写作时,也都尽量考虑能否做到诵之浏亮贯气,读之铿锵入耳。
  朱光潜先生说:“写在纸上的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在见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付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读者如果不能做到这步田地,便不能算欣赏……能诵读是欣赏诗的要务。”朱自清先生说:“现在教师范读文言和旧诗词,都不好意思打起调子……其实这是错的,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里便在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知道它们的味儿。”不懂得传统吟诵的人,是绝对享受不到古典诗文真正之美。
  在以朗读为主要读书方法的今天,我们提倡学习吟诵之法,希望通过吟诵学习古诗文及国学经典,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更能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理解,用最贴近古人创作的方法,学习古人文学作品,用声音之美体现经典之美。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并阐明了其基本内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重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迈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既是一个全球化教育
身为最基层教师的我,经常接触同行,家长,颇有同感:现在有的孩子只知道爱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在家中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甚至逃避家庭;在学校,他们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不在意别人的帮助,只会索取,不懂得奉献;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长期以往,这样的孩子将来怎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呢?为此,我认为为人师者,应责无旁贷担当起感恩教育的责任,那么,应从何抓起呢?  一、必须让学生知道感恩 
一、研究背景   目前,语文专家、老师、家长都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要从一年级抓起,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开设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通过与大人共读的形式,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自读、教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如何用好新的教材、新的栏目,家长们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引领,才能有效实施“和大人一起读”。   与此同
在新时代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上了新的高度,学习中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自主意愿,在教学中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兴趣。从兴趣着手,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效率更好,质量更高,从而利于教学开展,提高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同样需要从其兴趣着手,了解学生对语文写作的抵触、不喜欢或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为学生化去包袱,感受语文写作的魅力,激发写作兴趣。   一、初中生语文写作兴趣提高的
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主要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化、信息化、社会化、高效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新的趋势势必给
专业口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的口译技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本科阶段的专业口译教
中国经济和科技均曾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落伍了。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人士的艰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