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心中塑 妙曲天上来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vehearter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歌剧舞剧院历时两年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大型原创
  剧《女娲》(陶诚编剧,廖勇作曲)于2011年8月25日在北京国安大剧院隆重上演。女娲表现了华夏民族对自我起源的追溯。舞剧《女娲》就是以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传说为蓝本创作而成的。舞剧由《创世》、《生命》、《水火》、《补天》等四个篇章组成,全剧以爱为内核,以爱的萌生、成长,到爱的伟大和忘我为脉络,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爱”的画卷。
  音乐是舞剧的灵魂。舞剧《女娲》的音乐创作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潜心挖掘,大胆创新,用现代音乐手段和中国民族元素陈述上古神话,用优美、时尚、民族化的音乐语汇塑造“东方圣母”——女娲真爱、大爱的普世慈神之形象。音乐从总体上强调现代感、民族感和文化感,充满着幻想、神秘、神圣之感,令人遐想连绵,使观众经历了生与重生的情感轮回。
  一、鲜明准确的主题形象
  关于女娲的传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史前神话。女娲以身补天,是爱的化身,但作为史前人物,人们往往感觉遥不可及。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摆脱了没有任何创作依据的困惑,深度挖掘,大胆想象,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新颖的、独特的、人性的主题创意。我们知道,女娲是创世之祖,是神仙,但中华民众更认为她是我们最亲近的母亲。作曲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性,把遥远的拉近,把虚无的写实,没有仅仅把女娲当成神来写,而是着重把她当成充满人性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东方母亲,赋予她人性和文化感。舞剧音乐牢牢地抓住了“母亲”的主题形象,呈现出具有浓浓爱意的、温暖、柔美的音乐意境。女娲的主题音乐是小调色彩的,素材取自河北涉县民间小调《娲皇宫》,作者运用七度跳进音程糅合写作而成,由人声、大提琴、小提琴、箫、琵琶等多种音色交替呈现,贯穿全剧:
  
  该主题音乐旋律柔美、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感。它紧紧地扣住了主题的“人性”和“母性”,表达爱的思绪。来自民间小调的旋律动机,以柔和、级进为特点,经过转调、模进等发展,流畅、温和,呈现出富有民族风味的小调优美感。特别是其中频繁使用的七度跳进,演奏中长弓的运用,大跳的滑奏使得音乐缠绵、婉转,充满柔情、充满母性,形象地表达了作为东方母亲的女娲的主题特性。主题音乐织体中的三和弦与四五度和弦的叠式结构富有特色,隐含着双重调式色彩,在音响温暖醇和的同时又具有几分神秘感。主题音乐第一次呈现从第一幕的双人舞开始,使用了小提琴、大提琴、人声等音色,凸显柔美特性;而后在第二幕的“孤独”中箫声让观众在回味起主题音乐的同时又感觉到了一丝凄凉之意;“繁衍”部分的水中双人舞,琵琶、箫、大提琴纷纷奏起美妙的主题音乐,与舞蹈动作一起展现生命的快乐;尾声部分李雨儿演唱的主题歌《认你》更是把此主题音乐推向了高潮。
  二、音乐表现手段的多样性
  舞剧《女娲》的音乐充满民族感和现代感,这与其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段是分不开的。
  首先,为了逼真地表现超越时空的上古场景和神话形象,作者大量地运用了现代音乐表现手段,如MIDI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现代作曲技法、电影配乐手法等。如曲中大量运用的MIDI音乐,它那变幻的音色和多变的表现形式,形象地表现出广袤的宇宙、无边的星空等神秘意境。另外,作品中的无调性旋律、“水乐”和打击乐的运用等等表现手段的运用也很有特色,既凸显了现代感,又贴切地表现了上古神话的形象。
  其次,为了使主题音乐更为丰富并富有层次感,作者在舞剧音乐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段:如《创世》部分中,用一组钢琴轻巧演奏的短小的和弦、形象地表现了女娲指点出日、月、山、河的神性;《生命》部分中,女娲用泥土神奇地塑造生灵,作者用笙簧和打击乐催动这些生灵“活”起来,并翩翩起舞;《水火》部分用密集的节奏型和打击乐渲染战争激烈的场面等等。另外,戏剧化的音乐处理手段也为作品增色不少。如第四幕的冰雪世界部分,剧情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天塌下来以后,世界被冰封了,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音乐首先以钢片琴呈现环境背景,描写冰雪的大地,接下来弦乐奏出无调性音乐,表现世界的死寂、人与世界的不和谐,最后音乐以一段小提琴忧郁的独奏表现灾难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此处音乐的描述和表现张驰有序,极大地推动了剧情的戏剧性发展,为接下来的女娲补天做了精心的铺垫。笔者认为,此部分是全剧音乐最亮丽的地方之一。
  三、“留白”与“无词歌”的妙用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音乐创作中在恰当的位置留有空白、留有余地,给听众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作者在本剧音乐创作中多次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这一表现手法。如第一幕《创世》中双人舞开场部分,音乐运用埙、古琴的音色,安静、纯粹、单线条,时断时续加上大量休止的运用,使观众体验到“留白”意境,这种“留白”手法激起了人们对远古文明的无限遐想。在第二幕《生命》的《孤独》部分中,世界恢复寂寥,孤独的女娲只有凤凰伴随着她。此时的音乐充满了忧郁性,作者巧妙地用“无词歌”烘托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在笔者看来,慧心独到的“无词歌”的多次运用是《女娲》音乐创作的一大亮点。
  四、舞剧音乐创作雅俗共赏的尝试
  有人说,舞剧在中国欣赏起来太雅、太难,离老百姓太远。我们知道,观众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是注重音乐素材的熟识性。《女娲》的音乐运用了大量老百姓熟悉的民族元素和民间文化符号,音乐素材多来自于河北、蒙、藏、云南等地的民族民间音乐,主题音乐素材选自河北涉县民间小调,音色选配上也运用了很多民族乐器,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容易接近和理解舞剧音乐。
  其次是注重音乐的可听性。《女娲》的音乐可听性强主要源自于曲作者厚实的专业底蕴和大众化的创作倾向,如前所述,音乐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因而具有较强的可听性。特别是主题歌《认你》,旋律朴实真挚、优美动人、平易近人,易学易唱。
  其三是注重音乐的时代性。作者在《女娲》的音乐创作中较多地采用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手法:通俗流畅的旋律、动感的低音配置,变幻的电子乐音色,爵士元素的引入以及前面述及的现代作曲技法和电影配乐方式的运用等等,这些创作手段的尝试,使得《女娲》的音乐颇具现代感,拉近了舞剧音乐与观众的距离。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使得舞剧音乐在保持一定专业性和高雅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因而,能让舞剧音乐放下身段,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女娲》演出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充分说明了这一尝试的成功。
  当然,笔者认为舞剧《女娲》的音乐创作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有可商榷之处,如:作为表现远古题材的音乐,还应加强音乐的历史感。《女娲》在主题音乐选材 及古老民族乐嚣的选用方面虽然也顾及到了这一点,但分量和深度仍略显不够,剧中表现“神秘、神圣”的场景音乐多用MIDI音乐渲染,如果多加入一些民族音调,配器上再多一些民族乐嚣的音色,其民族韵味和历史感可能会更充分。
  担纲本剧音乐创作的是作曲家廖勇,近年来创作了《炫舞飞歌》、《紫气京华》、《海誓
其他文献
17年9月18日至20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以下简称“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金铁霖、会长马秋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人民音乐出版社
访谈者:钱仁平  时间:2012年9月8日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  钱仁平:杨老师,您是全国很著名的唱片发烧友、“唱片大户”,今天的访谈我们就从唱片说起吧,为什么买那么多唱片?  杨立青:买唱片算是养成的习惯吧,或者说是家传。首先跟我父亲有关。可以想象在五六十年代,音乐会很少,接触音乐的媒介、接触一流演奏家的机会可能只有唱片了。我父亲那时候有点“过分”哦。他有个学生,是国立
2012年2月13日上午9时52分,作曲家、中国电子音乐学科领军人物、音乐教育家刘健先  生,过早地闭上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享年58岁。  生前,他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54年2月,刘健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考入本院攻读硕
18年7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0届年会”(以下简稱“年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在沈阳音乐学院这所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学府思辨畅谈,这也是继1984年“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①会议后,时隔34年,再度莅临沈城的一次盛会。   开幕式上,学会会长乔建中致开幕辞,他回顾了学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
为山歌体裁之代表的花儿是一种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它的演唱性和音乐性尤为民族音乐学者所广泛关注。在20世纪中后期的花儿音乐学研究可以粗分出两类音乐学的文本,一类是花儿音乐的本体分析,一类是花儿音乐的文化阐释。而这两种分类也恰恰代表了当时中国民歌研究乃至整个民族音乐学学术路径的现状,是两种不同治学理念下所形成的不同文本风格。在对这些研究成果的量化统计中显
17年底2018年初,上海音乐出版社将出版一部钢琴史书译著《钢琴博物志》,由笔者拙译。本书作者斯图尔特·伊萨科夫(Stuart Isacof)系美国钢琴家、作曲家与乐评家,美国《当代钢琴》杂志创刊编辑,《华尔街日报》固定撰稿人,曾因出色的音乐写作获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颁发的蒂姆斯·泰勒奖。  《钢琴博物志》书名原文为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iano
场钢琴音乐会究竟在哪些方面吸引公众来聆听呢?最直接的因素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Who”——谁来弹奏?“What”——弹奏什么?“When
近日,钟祥市莫愁小学邀请钟祥市交管所所长蒋俊走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教育课。此次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了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对维护校内外交通秩序、创建平安校园起到了积极推動作用。  责任编辑/李慕绚
德国19世纪作曲家、歌剧改革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历时26年?穴1848—1874?雪创作的乐剧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①(Der Ring Des Nibelungen,以下简称《指环》)是其歌剧改革和“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理念之最高境界体现。这部令世人震惊的、承载瓦格纳超凡艺术理念的鸿篇巨制包含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像个包罗万象的永恒
18年,一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主持编译的《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①一书得到学界的关注。该书首次以文集形式引介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向。据笔者了解,张伯瑜教授近十年来带领其学术团队致力于向国内学界引介西方民族音乐学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显著成绩。从《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2007)②到《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