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打动你,我的学生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新课程标准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界定,要求师生既是教材的研发者,又是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上要一唱一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要达到共鸣,我们语文老师只有珍视教学细节,才能课提升教学智慧,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感情共振的磁场、享受生活的舞台。
  何为“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盈灵动之美
  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的生成。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无疑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彩的课堂生成,总是来源于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的设计之中。即使是出乎预设的临场发挥,也绝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基于充分钻研教材、深刻解读文本,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发挥的教学机智。
  在一次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教学《陶罐与铁罐》,独辟蹊径。在课堂总结延伸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陶罐与铁罐》已经排成动画片了,现在进入后期制作了,正在招聘配音演员呢,你们想来试试吗?
  课件播放动画,让学生对口形配音。
  这堂课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对话给动画配音,学生的情感在一次次朗读中流淌、升华。学生小手高举,小眼放光,思维的火花迸射,四溢,课堂上充盈着生成、创造的灵动之美,给人以享受。
  二、关注细节,让课堂奏响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错、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教师要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只有当这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彰显一个流动的“过程”。如一年级教材《草原的早晨》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为了让生感受许多羊争着出圈门时拥挤的情景,老师问:“一个‘涌’字,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回答“羊儿出来了”、 “羊儿很快乐”……老师频频点头,但似乎并不满意,继续追问:“一只羊能用‘涌’吗?两只羊呢?”学生摇头。“什么情况下羊是涌出来的?”“许许多多的羊都出来了”,“羊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孩子们的回答让老师如释重负。课后,评课的老师批评执教者没有好好倾听学生的回答,只想着自己的预设,忽略了课堂的生成。其实,小朋友们说得都挺好,比如一个小朋友说“羊儿想出来吃草了”,教者可以顺势引导,“光一只羊想吃草吗?”学生肯定说“不是”,“是许许多多的羊儿都想出来”。老师在顺势引导,“这样多的羊儿都想出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这样一来,“涌”的用意不讲自明,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三、捕捉细节,让课堂折射智慧之美
  教学细节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美丽极至,瞬间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让人遗憾不已。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这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1、发现“亮点”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
  2、巧用“误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轻視”了学生细微的错误,没有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深化理解。笔者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当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时,于是就抓住了这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将课堂引向深入:
  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同学们仔细想想,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几分钟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兵士忽然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3、点击“兴奋点”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绝对不会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上,而应通过巧妙的点拨,把语文课自然地引向生活,从而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位青年教师在即将结束《春笋》一课教学时,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结尾:听!“哗啦”,这是小春笋们脱掉外衣的声音;“噼啪”,这是小春笋们拔节长高的声音。看!小春笋们正在往上长呢!把最后两句大声地读出来,这是你们对他们的赞美。“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又向上!”学生被老师富有魔力的独白熏陶了,自然地读出一种不断向上的气势。老师也似乎被学生的真情实感感染了,声情并茂地说:小春笋们长大了,长成一片挺拔、翠绿的竹林,这要感谢谁呀?
  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忘记了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动情地说:
  “感谢春雷,是春雷把他们唤醒了。”
  “感谢阳光和春雨。是阳光,给了他温暖;是春雨,给了他水分。”
  “我觉得要感谢人类,是人类给了他们生长的地方;也是人类的保护,他们才能一大片、一大片地活着。”
  此时的课堂变得生动、起伏,巧妙的结课艺术萌生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不一定是教师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让我们老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偏差。这“偏差”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让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给这节课划上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句号,而是一串省略号。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就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去研究教学中的细节。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走向深刻、走向艺术、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肿瘤是包含不同表型和功能的肿瘤细胞的混合物。在已发现的诸多类型肿瘤中,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大疾病,通常可以造成患者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威
作者简介:周建奇(1979——),女,汉族,籍贯:湖南省涟源市人,全日制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多元对接方式  摘要:可以说,语文教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进而通过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
通过调整载体配方和加入助催化剂,研制成一种新型重油蓄热催化裂解催化剂,经实验室评价并在10万m^3/d规模重油气气炉上的生产性试验证实其物化性能优良,制气总效率提高5.0%以上。
如何引导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的高校环境,是班主任思想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从制定科学的目标、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自我调节的
大学生肩负建设国家重任。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大学时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赶在这个有利
通过介绍土钉支护的特点,指出土钉支护的主要监理工作要点,强调了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土钉支护的特殊性,同时论证了旁站监理和现场监测的重要性。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互动关爱的环境,充分尊重幼儿,时常用宽容之心来保护孩子稚嫩的自尊心。生活中,教师允许孩子犯错,认识到出现错误是孩子积累知识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用心去观察,用情去体会,用爱去领悟孩子,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所思所想,使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充满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爱心 关注 孩子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摘 要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他们个性鲜明,喜欢标新立异,心理需求多元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必须牢牢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分析思想特点背后的成因,在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管理者自身修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  关键词: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前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
大赛是对学生掌握先进的制图技术与手段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也为图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大赛对《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