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大学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情绪和态度,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模仿,用英语思维,进行文化导入,充实学生的英美社会文化知识,从而摆脱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口语交流 模仿 英语思维 文化导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且加入了WTO,英语已变得越来越普及。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已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实际交际能力,其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而大学生英语教学大纲也提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书面和口头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从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因素,(PLLT Chapter3)即心理因素;
2) 母语对语音语调的负迁移;
3) 母语对英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
4) 母语文化对语言得体性的负迁移。
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调动各种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以及提高口语的兴趣。
口语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语言的习得,也有利于口语水平的正常发挥。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自信心、焦虑等几方面。动机就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态度就是学生对目标语及目标语民族的评价性的反映。动机明确强烈,学习态度端正,对目标语及目标语民族有好感,则学习动力巨大,兴趣盎然。而焦虑是阻碍习得实现的心理障碍。焦虑太大,输入则不能达到语言习得机制,更不用说变成语言能力了。老师在教口语时必须善于调动一切积极的心理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必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来调动课堂气氛,尽量减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此外,还要正确对待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学生讲英语时犯错误正常,教师不应大惊小怪,大肆批评,应采用反馈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错误,自我纠正。例如,
学生:When I entered into the cinema, the film had already begun.
老师:When did you enter the cinema?
学生:I entered the cinema at about half past eight.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错误的敏感常识,提高语言的准确度,也可顾及学生的面子,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然交际,克服说英语恐惧,害怕出错误挨批或受嘲笑而不敢张嘴的心理。每当学生有进步,教师就应该大力表扬,让他们时常带着自信心和成就感,积极主动的进行口语练习。“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二、 加强听力训练,不断输入标准的语音语调,并进行反复的模仿。
语音语调是英语口语水平的表现形式,决定口语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母语对语音语调的负迁移,我们要学生加强听力训练。尽量多的输入标准的语音语调,对其进行模仿,然后对自己的语音语调进行自我纠正。这样既可纠正发音,又可在模仿多遍后有一定的语言输入,也有一定的语感和英语思维。地方方言很容易对英语的语音语调产生负面的影响,即负迁移。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小品中赵丽蓉的唐山英语。还有就是我国大部分南方的学生英语发音就很不标准,由于其母语的发音只有平舌音,没有卷舌音,这就造成了英语口语提高的严重阻碍。如英文单词car/ka:r/,北方有儿化音能发出来,南方则没有,发出来的音就像“卡车”的“卡”。对于地方口音很重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鼓励学生在课上在课下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存,多听,听磁带、广播、电影、英文歌或听外教说话,多模仿,模仿所听到的地道的语音语调并长期坚持练习,摆脱母语(包括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干扰,提高英语的发音。另外,一旦发现学生在通过这些努力后,语音语调有了些微的提高时,就要给予大力表扬。让学生更有自信地在课上课下展示其漂亮的发音。
三、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有了标准的语音、语调是不够的。还要有清晰、流畅、达意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果没有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之前,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方式,然后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语)。比如,让老师进教室或进电梯时,一些学生会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 go first,或Go first, 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学生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表示很喜欢别人时,为了加强喜欢的程度会说,I very like you.正确的说法是,I like you very much.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时常说,“走好”,“慢走”,“慢点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学生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再见的手势,他们会习惯的说成:go slowly,walk slowly或 ride slowly,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常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要培养英语思维,首先要听地道的英语,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的东西储存到记忆里,克服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直接用英语表达。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口语水平自然就得到了质的提高。
四、文化导入,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语。
语言清晰、流畅、达意后还要得体。学生在跟英语本族人进行交流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本国文化带入跨文化交际中,这样很容易在会话中闹出笑话或发生误会,導致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失败。比如,中国人常问:“ Have you eaten yet? (你吃了没)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去哪儿啊?) 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你结婚没?)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英语本族人听到这些问题的反应会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关你啥事!)” 他们会认为对方不懂礼貌,干扰他的私事。例二,按照我国的习惯,表达对某人健康情况的关心时总是带有劝告性的,因而可能会说,“Drink plenty of water! (多喝点水)”或“Put on more clothes! (多穿点衣服)” 等句子。但英美人不习惯这样,除非他明确地表示需要你给予他这方面的建议,不然是不礼貌的。因为,这样的劝告口气在他们听来犹如家长的口吻,这对强调个性独立的西方人来说,他们是不接受的。例三,中国人常说:“胆小如鼠”,但英国人却说,“He is such a chicken.”因为在外国人心目中鸡才是最胆小的;再如,按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 所引起的反馈是我们往往意想不到的,他们会认为你是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而正当他等待着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别的事情来,这往往使他感到莫名其妙。在未婚青年中,这样的问题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因而要注意交际时语言的得体性。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际。要明确“在什么场合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 (杜诗春,1985) 因此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上。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等语言套语和带有鲜明文化差异而造成中英文表达大相径庭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跨文化背景知识非常重要。口语交际中不能一味的把中文习语直接译成英文,而应养成利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力争把意思表达清楚,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即负迁移。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应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文化背景差异意识。学生通过长期的口语练习后,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就会显著提高了。
口语交际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有效的口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在竞争激烈,外企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显得更为迫切。同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口语交际能力受到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口语教学和日常交际中除了要学生加强和巩固各种知识,加强听力训练,不断的输入和储存大量地道的语言,并对其进行反复长期的模仿练习外,还要求学生进行英语思维的训练和英美社会文化知识的丰富,从而摆脱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输出流畅、标准、得体的信息,达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年第4期.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界,1997年第1期.
[3]杜诗春.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语出版社,1985.
[4]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5] 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关键词:英语口语交流 模仿 英语思维 文化导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且加入了WTO,英语已变得越来越普及。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已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实际交际能力,其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而大学生英语教学大纲也提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书面和口头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从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因素,(PLLT Chapter3)即心理因素;
2) 母语对语音语调的负迁移;
3) 母语对英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
4) 母语文化对语言得体性的负迁移。
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调动各种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以及提高口语的兴趣。
口语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语言的习得,也有利于口语水平的正常发挥。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自信心、焦虑等几方面。动机就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态度就是学生对目标语及目标语民族的评价性的反映。动机明确强烈,学习态度端正,对目标语及目标语民族有好感,则学习动力巨大,兴趣盎然。而焦虑是阻碍习得实现的心理障碍。焦虑太大,输入则不能达到语言习得机制,更不用说变成语言能力了。老师在教口语时必须善于调动一切积极的心理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必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来调动课堂气氛,尽量减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此外,还要正确对待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学生讲英语时犯错误正常,教师不应大惊小怪,大肆批评,应采用反馈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错误,自我纠正。例如,
学生:When I entered into the cinema, the film had already begun.
老师:When did you enter the cinema?
学生:I entered the cinema at about half past eight.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错误的敏感常识,提高语言的准确度,也可顾及学生的面子,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然交际,克服说英语恐惧,害怕出错误挨批或受嘲笑而不敢张嘴的心理。每当学生有进步,教师就应该大力表扬,让他们时常带着自信心和成就感,积极主动的进行口语练习。“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二、 加强听力训练,不断输入标准的语音语调,并进行反复的模仿。
语音语调是英语口语水平的表现形式,决定口语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母语对语音语调的负迁移,我们要学生加强听力训练。尽量多的输入标准的语音语调,对其进行模仿,然后对自己的语音语调进行自我纠正。这样既可纠正发音,又可在模仿多遍后有一定的语言输入,也有一定的语感和英语思维。地方方言很容易对英语的语音语调产生负面的影响,即负迁移。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小品中赵丽蓉的唐山英语。还有就是我国大部分南方的学生英语发音就很不标准,由于其母语的发音只有平舌音,没有卷舌音,这就造成了英语口语提高的严重阻碍。如英文单词car/ka:r/,北方有儿化音能发出来,南方则没有,发出来的音就像“卡车”的“卡”。对于地方口音很重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鼓励学生在课上在课下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存,多听,听磁带、广播、电影、英文歌或听外教说话,多模仿,模仿所听到的地道的语音语调并长期坚持练习,摆脱母语(包括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干扰,提高英语的发音。另外,一旦发现学生在通过这些努力后,语音语调有了些微的提高时,就要给予大力表扬。让学生更有自信地在课上课下展示其漂亮的发音。
三、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有了标准的语音、语调是不够的。还要有清晰、流畅、达意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果没有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之前,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方式,然后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语)。比如,让老师进教室或进电梯时,一些学生会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 go first,或Go first, 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学生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表示很喜欢别人时,为了加强喜欢的程度会说,I very like you.正确的说法是,I like you very much.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时常说,“走好”,“慢走”,“慢点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学生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再见的手势,他们会习惯的说成:go slowly,walk slowly或 ride slowly,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常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要培养英语思维,首先要听地道的英语,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的东西储存到记忆里,克服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直接用英语表达。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口语水平自然就得到了质的提高。
四、文化导入,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语。
语言清晰、流畅、达意后还要得体。学生在跟英语本族人进行交流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本国文化带入跨文化交际中,这样很容易在会话中闹出笑话或发生误会,導致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失败。比如,中国人常问:“ Have you eaten yet? (你吃了没)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去哪儿啊?) 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你结婚没?)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英语本族人听到这些问题的反应会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关你啥事!)” 他们会认为对方不懂礼貌,干扰他的私事。例二,按照我国的习惯,表达对某人健康情况的关心时总是带有劝告性的,因而可能会说,“Drink plenty of water! (多喝点水)”或“Put on more clothes! (多穿点衣服)” 等句子。但英美人不习惯这样,除非他明确地表示需要你给予他这方面的建议,不然是不礼貌的。因为,这样的劝告口气在他们听来犹如家长的口吻,这对强调个性独立的西方人来说,他们是不接受的。例三,中国人常说:“胆小如鼠”,但英国人却说,“He is such a chicken.”因为在外国人心目中鸡才是最胆小的;再如,按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 所引起的反馈是我们往往意想不到的,他们会认为你是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而正当他等待着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别的事情来,这往往使他感到莫名其妙。在未婚青年中,这样的问题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因而要注意交际时语言的得体性。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际。要明确“在什么场合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 (杜诗春,1985) 因此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上。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等语言套语和带有鲜明文化差异而造成中英文表达大相径庭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跨文化背景知识非常重要。口语交际中不能一味的把中文习语直接译成英文,而应养成利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力争把意思表达清楚,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即负迁移。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应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文化背景差异意识。学生通过长期的口语练习后,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就会显著提高了。
口语交际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有效的口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在竞争激烈,外企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显得更为迫切。同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口语交际能力受到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口语教学和日常交际中除了要学生加强和巩固各种知识,加强听力训练,不断的输入和储存大量地道的语言,并对其进行反复长期的模仿练习外,还要求学生进行英语思维的训练和英美社会文化知识的丰富,从而摆脱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输出流畅、标准、得体的信息,达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年第4期.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界,1997年第1期.
[3]杜诗春.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语出版社,1985.
[4]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5] 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