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从未离开一样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暑假,潇潇跟我形影不离。所以对她是否能顺利返园,我不无担心。没想到,第一天早上送她去幼儿园就极其顺利,好像没有离开过一样。下午原本爸爸要去接,粗心的他竟然忘记了,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个孩子,据说小妞儿的情绪也丝毫没有受影响,一路跟着迟到的爸爸做着鬼脸回家。
  所以我想,开学返园和初入园不同,宝宝对幼儿园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跟老师和小朋友也都熟悉了。要想更快地适应,重点不在消除陌生感,而是调整生活作息,收拾散漫心情。
  幼儿园真好玩
  有些小朋友,上了一学期甚至更久的幼儿园,还是不愿意去。如果排除了老师对孩子不好、宝宝受小朋友排挤等客观因素,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了。
  我常常在接潇潇放学时,听到身边的家长议论幼儿园,说幼儿园的饭菜不好,老师不管孩子玩耍,喝水不及时等等。孩子常听这样的话,一定觉得幼儿园是个无趣的地方,当然不会喜欢去。
  说心里话,我对幼儿园的某些方面也有不满,但只要没有大碍,就不去计较。孩子不可能永远是温室里的花朵,让她接触和适应各种环境是必要的。每天接潇潇时,我总会充满期待地问:“你今天在幼儿园玩什么游戏了?吃什么好吃的了?”这些正面的提问,能让小妞儿感受到在幼儿园里的快乐。
  而当她告诉我都干了什么,我就会更欢快地回应道:“哎呀,真棒呀,那我们明天还来幼儿园吧!”
  在家也要守规矩
  幼儿园的生活比较规律,孩子会受到约束,不像在家里那么自由——这也是一些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原因。
  潇潇放假后,我尽量保证生活规律,除了晚饭比上幼儿园时晚些,其他作息都差不多。所以潇潇也不觉得落差大,因为规矩都一样。
  比如看动画片,每天只能看一集,看完了得自己把DVD关掉;
  比如玩玩具,玩好了她会主动把玩具收好,有时还叹气:在幼儿园能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呢,在家只有一个人;
  比如做手工,我不喜欢到处弄得乱七八糟,规定她只能在我给她垫的纸上做,就像幼儿园的课桌一样大小。她也很习惯这个活动范畴,不但不会到处弄脏,也不会影响想象力自由发挥……
  当然,也有些活动是不适合对孩子过多限制的,比如玩具要怎样摆,橡皮泥要捏成什么样等等,那就也跟在幼儿园一样:给予更大自由。
  家长自己要淡定
  假期里,我不时会故意跟潇潇提起:“我都有点想幼儿园了,你想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了吗?再过几天就要回去上幼儿园了,真好呀!”潇潇总能被我带动起来,一脸向往的样子。
  开学前一天,我给她套被子,也是边套边说:“明天去幼儿园,就又可以睡你的小床了,铺上这个小被子,多舒服呀!”潇潇也开心地凑过来,把小脸靠上去说:“我的小被子真漂亮呀!”
  这类良好的情绪,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她开心地面对开学。
  跟小妞儿朝夕相伴一个月,临开学时,我自己都有点不舍得。不过我丝毫没在她面前流露,始终做出一副淡定的样子,显得那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仿佛幼儿园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否则,孩子看到妈妈都紧张得不得了,一定也会对开学充满恐惧。
  该狠心时就狠心
  我说的“狠心”,并不是宝宝刚入园时哭也要狠心离开,而是接孩子时。
  我从来没试过第一个跑到教室去接潇潇。每次放学,幼儿园门口都有一大片翘首期待接孩子的家长,场面相当壮观。大门一开,许多家长都飞奔向教室,仿佛失散多年的家人重逢。那场景,真是我见犹惆怅,更别提孩子了。
  我从不那样,总是不紧不慢地走到教室,等教室门口的人群都散开后,才探头进去找潇潇。虽然我心里也想快点见到心肝宝贝,可是我发现这一点点的“狠心”,反倒让潇潇学会了等待:她从来不会因为妈妈没有第一个进教室接她而苦恼,也明白稍微等一下,妈妈一定会来的,因为心中有这份笃定,在幼儿园的时间也越发如鱼得水。
  以上4点,也许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适用,但确实让女儿潇潇在开学返园方面给我省了不少心。再往大了说,返园还只是很小的一个侧面,更重点的在于:潇潇自己在幼儿园确实轻松愉快。
  又是一年开学时,无数家庭沉浸于孩子成为小学生的骄傲与激动中。我在美国和香港教过多年的一年级,关于如何缩短适应期,想不想听听我的建议?
其他文献
儿童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他们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也高于成人,缺乏维生素D不仅容易引起佝偻病,也可能加重哮喘病。  华盛顿有研究表明,哮喘儿童体内的维生素D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专家认为,维生素D水平低增加哮喘的严重性,治疗时需要更多的激素,同时,维生素水平低会导致激素效能降低。  人体可通过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但在晒太阳需要尽量裸露皮肤;也可以通过鱼和牛奶补充维生素D。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D也不是多多
手,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联系世界、感知生活最直接的肢体。成长中的孩子正处在对身边事物进行探索、学习的状态中,需要高度运用到手的灵巧性。但个别家长因为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动手机会,限制了孩子对环境的独立探索和对基本生活技能的锻炼、掌握。以下是一些家长在生活中、教育中的疏忽或误区,对比一下,您是否也有一些不当之处?  放大镜:开饭了,孩子兴冲冲地跑向饭桌,吵着要自己盛饭。妈妈连忙夺下他
“蔬菜和妈妈有什么关系?”  “除了妈妈会煮菜以外,蔬菜还能拼出一个妈妈哦!”  小米在咕噜熊故事屋上了一期绘本美术课,其中有一节,就是让孩子们用蔬菜DIY出心目中的妈妈。  上课伊始,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读了《我妈妈》这本经典绘本。屏幕上一出现这本书,小米同学就立刻大叫:“我家里也有这本书!”  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妈妈都是最好的:我妈妈是一个棒极了的厨师;她是一个伟大的化妆师;她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
知识分子爸妈喜欢说道理,但在育儿这件事上,道理有点微妙:我们需要讲道理,但又不能够只讲道理,否则就很容易掉进“坑”里。  坑一:被道理吃掉的父母们  朋友的妻子是老师,从小就告诉孩子许许多多的道理,比如食不言寝不语,早睡早起身体好,看到人要有礼貌,不吃垃圾食品,看完书要收起来,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和小朋友玩时不许骂粗话……  有一个晚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生气了,才多大的小家伙啊,跳着脚,用妈妈
儿子的学校发了一张调查问卷,是关于家长陪读的利与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利”,因为,这道题我早已经深思熟虑过,切身验证并升华了这个理念——要陪读,更要陪玩!    我的工作是中小学生的家教,虽然每天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却与儿子的业余时间发生冲突。儿子小的时候还不觉得问题严重,可当入学后,便经常能听到儿子的抱怨。一年级时,儿子的班主任找到我,说孩子成绩不好,要我找找原因。我愣了,作为一个专职辅导别人功
林怡,著有《林怡说早教》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创建怡育儿会所。林怡育儿工作室新出书目《宝宝观察力训练》、《宝宝思维训练场景篇》、《孕期全程检测卡》。    宝宝入园,一直都是令家长非常闹心的事——考察、选择幼儿园,帮助宝宝了解熟悉幼儿园,克服分离焦虑,入园之后发生的一些事件导致宝宝的情绪反复……一环套一环,环环都很重要,也很令人纠结。实际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宝宝入园这件事,或许问
礼貌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礼貌的话要一句一句地教,礼貌的行为要一个一个地指导,并且要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所以,想让孩子成为懂礼貌、人见人爱的人,就得必须从小开始,循序渐进,让礼貌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0~1岁  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1岁的宝宝已经懂得根据父母的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多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礼貌的成长环境。  1~3岁  1~3岁孩
小秧幼儿园出现了手足口的患儿,园里决定放假两周,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让孩子们在家里隔离两周。  这么多天在家,总觉得该给孩子安排些节目。也想过要不要带她去海边度个短假,可我虽是SOHO族,秧爹却是上班族,没办法和我们同去,我一个人带她去必定很累。最后转念一想,干脆,就让小秧好好近距离观察一下妈妈平时的生活吧。  我清了清喉咙,开始宣布纪律:  “一个懒觉都不能睡,每天吃了早餐之后,妈妈就带着你开车送爸
有些孩子从小就怕见生人,在生人面前不知所措;从来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怕在众人面前讲话,这种心理现象就叫羞怯心理。  一般说来,羞怯心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其一,因为它带有普遍性;其二,羞怯心理引起的生理反应是短暂的,反应过后,生理功能又恢复正常状态,因此无损于身心健康。  虽然羞怯心理无损身心健康,但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却是一种障碍。当羞怯心理产生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循环加速,这种反应
这天下午,丽丽拿了一个鸡蛋,悄悄地翻开花盆里的泥土,然后把鸡蛋放了进去,接着盖上泥土——丽丽看到电视里种花生,她这就想到了种鸡蛋。  第二天,丽丽翻开花盆里的泥土,可一个鸡蛋还是一个鸡蛋。丽丽不甘心,心想是不是鸡蛋种得太少了?于是她又去拿了两个鸡蛋放进花盆里。  这次,丽丽等过了两天再去翻花盆里的泥土,她笑了,花盆里,之前她放入了是3个鸡蛋的,现在却有了6个鸡蛋,鸡蛋多了3个啊。丽丽想,要是把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