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学生临检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方法:随机抽取实习单位的2013级检验班学生,每个学生在2个小时内完成7个考试项目并报告结果。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老师担任监考。结果:7个项目考核学生技术水平的成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举行《临床检验》毕业技术考试是有必要的和可行的,学生的《临检》操作水平能达到大纲规定要求,也反映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关键词:临床检验 毕业技术考试 方法
中专学生在通过毕业实习后考核,其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我们选择2013级临床检验士专业学生在实习结束前到实习单位进行了技术考试。通过考试结果分析表明,它能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学生临检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发现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了交流经验,现将我校《临检》技术考试的实施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考试项目
考试项目的选择原则是:在《临检》技术操作中具有代表性;是日常工作中常做的项目;便于评分。其中有:
1.血红蛋白测定
2.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计数
3.尿蛋白定性实验
4.HCG(胶乳法)试验
5.脑脊液葡萄糖(半定量法)检验
6.血型鉴定
7.细胞形态识别
8.班氏尿糖定性试剂配制
(二)考试标本准备和评分标准
1.血红蛋白标本、制备血红蛋白参考液,用751型分光光度计定值作为标准,安瓿封装。评分标准采用CAC(即准确度)法。
2.红细胞计数标本:制备醛化红细胞悬液,一般控制细胞数在100万/ul范围内,由几位老师多次计数定值作为标准,安瓿封装。评分标准采用两差比法。
3.血型鉴定和HCG标本:随机取自临床标本。评分标准:判断正确和错误。正确100分,错误0分。
4.细胞形态学标本:取一张正常骨髓片。观察20个细胞,每认错一个细胞扣5分。
5.尿蛋白标本:制备标准尿质控液。安瓿封装,评分标准:结果正确为100分,结果每相差一个等级扣30分。
6.脑脊液标本:用葡萄糖配成15mg/dl浓度,安瓿封装。评分标准同尿蛋白检验。
(三)考核方法
随机抽取实习单位的2013级检验班学生,每个学生在二个小时内完成7个考试项目并报告结果。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老师担任监考。细胞形态学考试由老师在显微镜下找出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让学生辨认。班氏试剂配制由老师观察学生操作的过程。并用标砖糖液对试剂作出鉴定。全部成绩采用百分制。
二、结果及讨论
(一)7项考试成绩结果及统计分析
(1)代表本次抽取实习生的考试成绩
(2)代表实习班在校学习时形态考试成绩
7个考试项目的平均值之间经方差分析,F=0.4031 P>0.1,说明我们选择7个项目考核学生技术水平的成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细胞形态学的成绩上,经t检验,t=0.57,p>0.5,也无差异显著性。
(二)讨论
1.经过毕业技术考试的实践体会,在实习单位举行技术考试是可行的。只要将考试项目的标本提前制备,封装好,保证定值的可靠性,那么通过学生的回报结果评分就大大减少了监考人员的数量和劳动强度,使考试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认为这种考试安排在实习结束前一个月内举行为好。
2.考试项目选择以各医院常做项目为主,且试剂和方法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次原定有PT试验,后因试剂和标本上的困难而未能进行下去,所得结果也无法评分。
3.在实习单位进行技术考核会存在各实习单位本身质量差异对成绩影响的问题。但由于近几年来各地相继开展质控,加之我们所选项目大多为定性实验,室间差异较小,故在评分中对室间差异未予考虑。
4.通过技术考核对教学的反馈
(1)在参加技术考试的25人中,7项成绩平均值:优秀9人,占36%;良好16人,占64%;没有一人不及格。说明学生对《临检》技术的掌握基本上达到了大纲规定的要求[6]。
(2)从单项检验结果看,血型有2人报错结果,占8%。说明我们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在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在采集血标本中操作还不够快速,熟练;配制试剂的训练少,所以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配制合格的试剂。
(3)由于目前各实习单位的血液室都和检验科分开,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过血液室实习,所以细胞形态学的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上,这在今后安排毕业实习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小结
本文分析了我校毕业技术考试的结果。举行这类考试是有必要的和可行的。虽然,这次是初步尝试,参加考试学生人数尚少,但我们这次实践取得了成功。它反映出了我校学生的《临检》操作水平能达到大纲规定要求,也反映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准备今后在第二课堂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慧平,张亚仙.实验前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3,(06):55-56
[2]张淑玲.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10):1134
[3]张秋菊.提高检验质量的有力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06):285-286.
[4]庞晓黎,潘复亮.生化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评价[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06):841-842.
[5]陈文祥,申子瑜,郭健,杨振华.临床检验量值溯源中的重要术语与概念及有关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02):19-23.
[6]骆方军.如何解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中的几个问题[J].医学检验教育,2000,(01):46.
关键词:临床检验 毕业技术考试 方法
中专学生在通过毕业实习后考核,其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我们选择2013级临床检验士专业学生在实习结束前到实习单位进行了技术考试。通过考试结果分析表明,它能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学生临检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发现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了交流经验,现将我校《临检》技术考试的实施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考试项目
考试项目的选择原则是:在《临检》技术操作中具有代表性;是日常工作中常做的项目;便于评分。其中有:
1.血红蛋白测定
2.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计数
3.尿蛋白定性实验
4.HCG(胶乳法)试验
5.脑脊液葡萄糖(半定量法)检验
6.血型鉴定
7.细胞形态识别
8.班氏尿糖定性试剂配制
(二)考试标本准备和评分标准
1.血红蛋白标本、制备血红蛋白参考液,用751型分光光度计定值作为标准,安瓿封装。评分标准采用CAC(即准确度)法。
2.红细胞计数标本:制备醛化红细胞悬液,一般控制细胞数在100万/ul范围内,由几位老师多次计数定值作为标准,安瓿封装。评分标准采用两差比法。
3.血型鉴定和HCG标本:随机取自临床标本。评分标准:判断正确和错误。正确100分,错误0分。
4.细胞形态学标本:取一张正常骨髓片。观察20个细胞,每认错一个细胞扣5分。
5.尿蛋白标本:制备标准尿质控液。安瓿封装,评分标准:结果正确为100分,结果每相差一个等级扣30分。
6.脑脊液标本:用葡萄糖配成15mg/dl浓度,安瓿封装。评分标准同尿蛋白检验。
(三)考核方法
随机抽取实习单位的2013级检验班学生,每个学生在二个小时内完成7个考试项目并报告结果。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老师担任监考。细胞形态学考试由老师在显微镜下找出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让学生辨认。班氏试剂配制由老师观察学生操作的过程。并用标砖糖液对试剂作出鉴定。全部成绩采用百分制。
二、结果及讨论
(一)7项考试成绩结果及统计分析
(1)代表本次抽取实习生的考试成绩
(2)代表实习班在校学习时形态考试成绩
7个考试项目的平均值之间经方差分析,F=0.4031 P>0.1,说明我们选择7个项目考核学生技术水平的成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细胞形态学的成绩上,经t检验,t=0.57,p>0.5,也无差异显著性。
(二)讨论
1.经过毕业技术考试的实践体会,在实习单位举行技术考试是可行的。只要将考试项目的标本提前制备,封装好,保证定值的可靠性,那么通过学生的回报结果评分就大大减少了监考人员的数量和劳动强度,使考试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认为这种考试安排在实习结束前一个月内举行为好。
2.考试项目选择以各医院常做项目为主,且试剂和方法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次原定有PT试验,后因试剂和标本上的困难而未能进行下去,所得结果也无法评分。
3.在实习单位进行技术考核会存在各实习单位本身质量差异对成绩影响的问题。但由于近几年来各地相继开展质控,加之我们所选项目大多为定性实验,室间差异较小,故在评分中对室间差异未予考虑。
4.通过技术考核对教学的反馈
(1)在参加技术考试的25人中,7项成绩平均值:优秀9人,占36%;良好16人,占64%;没有一人不及格。说明学生对《临检》技术的掌握基本上达到了大纲规定的要求[6]。
(2)从单项检验结果看,血型有2人报错结果,占8%。说明我们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在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在采集血标本中操作还不够快速,熟练;配制试剂的训练少,所以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配制合格的试剂。
(3)由于目前各实习单位的血液室都和检验科分开,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过血液室实习,所以细胞形态学的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上,这在今后安排毕业实习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小结
本文分析了我校毕业技术考试的结果。举行这类考试是有必要的和可行的。虽然,这次是初步尝试,参加考试学生人数尚少,但我们这次实践取得了成功。它反映出了我校学生的《临检》操作水平能达到大纲规定要求,也反映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准备今后在第二课堂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慧平,张亚仙.实验前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3,(06):55-56
[2]张淑玲.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10):1134
[3]张秋菊.提高检验质量的有力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06):285-286.
[4]庞晓黎,潘复亮.生化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评价[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06):841-842.
[5]陈文祥,申子瑜,郭健,杨振华.临床检验量值溯源中的重要术语与概念及有关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02):19-23.
[6]骆方军.如何解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中的几个问题[J].医学检验教育,200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