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体现的是对话的平等性、多重性和建构意义。本文试图从对话理念的内涵和指导思想来反思近年来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一言堂”“独白式”的教学问题,将对话理念引入具体课堂实践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和适当的情境中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形成教师、学生与文言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建设活跃的文言文对话课堂,取得文言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对话;对话教学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高考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分量。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而要使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教学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倡导开放式的课堂。而要创建对话式的文言文课堂,就要从具体的教学途径中去体现“对话”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在自主体验中实现“对话”,在互动合作与探究中生成“对话”,在情境的创设中促进“对话”。
一、在自主体验中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服务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自主体验来完成这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上、情感上的“对话”。
文言文阅读中的这种独立的体验,使得对话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应由学生自己感悟的内容大胆地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文本的内涵;之后再以组织者的角色出现,组织学生之间开展对话交流,拓宽、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以总结和评价的身份出现,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成果进行总结。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呢?其实“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时自主体验的最有效途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教师只有在与文本达成了对话之后,才能够在朗读中把握正确的情感。教师在范读时应重视文言文的句读、重音和语气语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思想。朗读,就是一种体验,要将朗读落到实处,从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本的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品读中,促成学生与文言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二、在小组的互动合作中生成“对话”
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互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形式,教学中应当尊重其文体特点。首先处理好字面教学,因为字面教学是主题教学的基础。但在扫除文字障碍的时候,教师要讲求策略,不能一味“串讲”。学生对文言文理解有困难,但并不是一无所知。那么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就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小组的互动合作中生成“对话”以达到对文言文知识积累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感。
三、在情境氛围的创设中促进“对话”
在文言文主题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制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无疑拉进了学生与文言文本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言文内涵,更容易站在文本产生时代的角度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创造氛围,可采用的途径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图片、影视资料、音乐等用于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氛围来促进“对话”无疑是文言文主题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确实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以“对话理念”为指导思想,开展各环节的教学,一定能够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标。但这种对话是一种理念,在它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绝不能使文言文教学又陷入到另一种固定的模式中,那样就脱离了“对话”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吴继巧.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对话;对话教学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高考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分量。因此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而要使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教学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倡导开放式的课堂。而要创建对话式的文言文课堂,就要从具体的教学途径中去体现“对话”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在自主体验中实现“对话”,在互动合作与探究中生成“对话”,在情境的创设中促进“对话”。
一、在自主体验中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服务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自主体验来完成这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上、情感上的“对话”。
文言文阅读中的这种独立的体验,使得对话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应由学生自己感悟的内容大胆地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文本的内涵;之后再以组织者的角色出现,组织学生之间开展对话交流,拓宽、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以总结和评价的身份出现,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成果进行总结。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呢?其实“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时自主体验的最有效途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教师只有在与文本达成了对话之后,才能够在朗读中把握正确的情感。教师在范读时应重视文言文的句读、重音和语气语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思想。朗读,就是一种体验,要将朗读落到实处,从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本的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品读中,促成学生与文言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二、在小组的互动合作中生成“对话”
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互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形式,教学中应当尊重其文体特点。首先处理好字面教学,因为字面教学是主题教学的基础。但在扫除文字障碍的时候,教师要讲求策略,不能一味“串讲”。学生对文言文理解有困难,但并不是一无所知。那么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就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小组的互动合作中生成“对话”以达到对文言文知识积累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感。
三、在情境氛围的创设中促进“对话”
在文言文主题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制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无疑拉进了学生与文言文本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言文内涵,更容易站在文本产生时代的角度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创造氛围,可采用的途径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图片、影视资料、音乐等用于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氛围来促进“对话”无疑是文言文主题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确实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以“对话理念”为指导思想,开展各环节的教学,一定能够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标。但这种对话是一种理念,在它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绝不能使文言文教学又陷入到另一种固定的模式中,那样就脱离了“对话”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吴继巧.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