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管理的功夫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u7623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仕强先生来大陆讲学已经有很多年了,在电视屏幕上,我们能够观其人,听其声,但终究比不了与他面对面地交流。当与这位能够驾驭东西方文化并以研究“管理哲学”安身立命的长者对话时,是很有一种享受的。
  在曾仕强先生的最新著作《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管理是一种功夫。对于有些说法我们听得很多了,如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但我们再仔细地去体味,甚或在长期的管理实际中去好好地体味,管理到底是什么呢?
  曾仕强先生就用了这样一个词来高度概括:功夫,管理的功夫,管理就是一种功夫。
  能随机应变,才叫功夫
  中国人喜欢说“中国功夫”,可功夫跟管理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看《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来自于对管理者行为的一个剖析:
  企业的高层主管们常常连续开会,拟订计划。这样做对不对呢?在一次次冗长的会议开完后,计划是制定好了,但每每检查时,发现它总是执行不到位,这制定好的计划也就一次次泡汤,再一次次地重复制定、重复强调,甚至靠惩罚来推进。其实,形势总是在改变的。“与其花那么多时间作计划,不如根据直觉更有效。”这叫管理的功夫。
  靠直觉还谈得上管理吗!直觉是什么?是第六感。曾先生认为:当有人拿着刀向我们砍过来的瞬间,我们根本不用脑筋去想,也不要眼睛去看,就会本能地躲闪开来。如果等到对方砍过来了,我们再判断是真是假,刀从哪个方向来,该怎么躲,那就根本来不及了。要经过思考,才能出招,这是没有功夫的表现,“如果你真正有一种躲闪本领,就叫功夫”。管理也一样,我们都以为计划得越仔细越容易执行,其实并非如此,现在变数太多,计划越详细就会越离谱,计划的弹性太小,它就没有办法适应真实的环境。
  那种没有功夫的人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开会拟订计划上,这是很正常且很必要的,因为绝不可以依照无意识闪现的主意行事——那实在太危险了。换句话说,你如果没有管理的功夫,那就只好凭数据、凭报表,而这样做常常失掉了时效,事倍功半。有了功夫以后又会怎样?数据、报表也就只是个参考,有功夫的人只需灵机一动,主意就出来了,既快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靠辛苦磨练来的。
  有功夫的管理者,无意识中做的事情也会恰到好处,没有什么差错,所有的决策都能够得到下属的谅解和支持,他也不必追究责任,而责任自然很分明。
  当与曾先生交流时,他更是一语道破:一个领导者懂得随机应变才叫功夫。
  这个功夫,你懂不懂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熟练不熟练是一回事,终究你能不能随机应变又是一回事。我们碰到事情,直觉反应后真正做不做得好,就看功夫。
  “精微功夫”才是真功夫
  这就难了,这种功夫怎么也有天生的性情在里面吧?但是曾先生强调,这个功夫,更多的是磨练出来的。而在《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对这个磨练的过程分拆得很细。
  “练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多听多看一些管理理论,就是练力。同时,还要把听来、看来的管理理论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去体验它,才会磨练出一身功夫来。这是一个基本指南。
  而功夫有两种,一种叫做基础功夫,一种叫做精微功夫。基础功夫就是把学来的管理知识在实践中印证、体验、修正,才能增强效果。但是这种基础功夫只能够保健,不能够治病。
  只有学到精微功夫,不但可以保健,而且能够祛病延年。不过,精微功夫要有诚意才学得到,要心正才学得进去。因为精微功夫不是想学就能学的,有没有高明的师傅指教,高明的师傅愿不愿意教给你,这都是问题。学习精微功夫要有缘分。
  从企业管理来讲,这个缘分就是企业的环境,如社区、顾客、股东、供应商、经销商、银行,还有相关管理机构。我们要和这些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大家就会来支持你,这样缘分才够。
  台湾的辜振甫先生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这就是功夫。曾宪章先生在跟欧洲市场打交道上,他的国际营销也是很有功夫的,别人问他一个工程师怎么会变成营销高手,他说环境逼的嘛。他丰富的专业和管理的实际营销经验,就促使他练成了一身好功夫。好功夫的人很多,我们要睁大眼睛看看附近有谁功夫高深,就跟他学,学几招就够用。
  那么,功夫要练到精微,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首先要有理念做基础,否则练功就会走火入魔。同时,求根本而不问结果,就是一切事情都要从根本上找缘由,而不是从结果上找答案。还有,要建立一套信心机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怎么做到?一是不做自己不能负责的事情;二是能够负责,就是要负起全面责任,别到头来拿“我没想到”的话推卸责任;三是以平常心看待不公平的地方。此外,要兼顾长期和短期利益,要有秉公持正的原则。
  有了这样一些基本认识,曾仕强先生在书中从10个方面逐一地解析了“管理功夫”的磨练:内外兼修的文化素养,战略策略的预见与计划,以及组织架构、圆通领导力、执行与效益、帮助员工成长、考核激励、协调沟通、知人善任、“自省”成就未来。
  仅仅把这10个方面如此一梳理,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种“中国式”的管理磨练,是将现代西方的“科学管理”系统融化在对中国企业领导者高度的律己之中。这背后的根,深深地埋在我们本土文化的土壤里。曾仕强先生也特别强调:我对中国式管理很有信心。
  用中国的“道”落实管理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精髓是什么?曾仕强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就是用中国的“道”来使得现代化的管理落实有效。
  在他看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思想,说出来的那些传统思想几乎都是错的;我们也没有哲学,中国人是把哲学、文学、道学统统合起来,就讲一个字:道。在中国人看来,“道”是什么?是思路。中国式管理的特色是在思路,而不是技术、制度等等。西方人管理要靠报表,数字,但他们现在已经碰到了瓶颈,也开始用中国人的“思路”了,什么道理?因为环境变化太快,人们无法抵挡,就这么简单。
  因此他反复强调,经典没有错,孔子那个“集大成”三个字不是随便说的,他把所有的学问都做完了。我们常说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经典没有错,错在后人,错在我们,是我们认识错了,做错了。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对孔子有很多疑问,但是,我是学科学训练的人,我看事情比较会用科学态度、方法、系统化的眼光审视。现在回头看,看孔子本源的东西,包括道教、佛教,你会发现它们的精神、精髓,都非常好。那么,是后人害了他们,最害孔子的就是董仲舒。”
  当谈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时,曾仕强先生的又一个观点重锤砸来:“你千万记住,文化只能交流,不可以整合。”言之精辟!
  无论与曾仕强先生交谈,还是去阅读他的书,你可以提出疑问,与他共同切磋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而在此时,你也一定会从中领教“管理的功夫”背后——他对东西方文化所花费的一生功夫。
  去品味这位长者的智慧吧。
  责任编辑:焦 晶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关闭,平均寿命只有2.9年。尽管不同的企业成长的路径可以不同,但成长是共同的目的。生存下来,谋求成长是创业者的主要任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能实现成长不是意味着停滞,而是可能意味着消亡。而多数情况下,创业型企业的成长主要依靠资源的积蓄和开发来实现,如果这些资源被企业中的个人(不管是创业者、高层管理者还是一般的
当“80后”一代,特别是1985年后出生的一代,成为职场生力军时,职场代沟也成为横亘在人力资源管理面前的一个难题。他们聪明但任性,他们知识丰富却缺乏耐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却不太理解责任,这不仅是在中国,更是在全球职场上的共性。  而HR们逐渐发现:管理“80后”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交流、沟通和合作上。而这与年轻一代成长于网络时代密切相关。  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科文一百亚太区市场总监边乐文指出:根据他们
《一的力量》,说的是“一”的力量。看到这个书名,我们还不知道这本书具体说的是什么。  接下来,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从松散到合一的八大突破性领导法则”。看到这个副标题时,我们大致有了感觉,这是一本谈领导力的书。  哦!我们的管理者都在关心领导力的提升问题。可“领导力”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或许,你开始翻阅这部书了,于是,你打开了一扇大门:  那是一种经纬天地的思维,又与
目的评价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胸腺扩大切除术在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12月,使用da Vinci S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9例老年重症肌无力胸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