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写道:“他不戴帽子就无法思想。”
贝克特的日常穿着包括标志性的高领毛衣,披上就走的战壕风衣,柔软实用又品位十足的其乐牌麂皮袋鼠靴,永不过时的圆镜片眼镜,结实耐用的阿伦毛衣,以及整洁的衬衫和领带。几乎就是时尚杂志上的男装模板,贝克特有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倘若活在今天,或许会被邀请走上时装秀台——当然他会拒绝。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
波伏娃不仅启发女性从激进的视角思考问题,还鼓励她们以激进的视角生活——思考生活,思考她们所穿的衣服。波伏娃自己也身体力行,系着丝质领结去授课,穿着貂皮大衣坐在花神咖啡馆,即便在家,也穿着一身量身定做的天鹅绒套装。
亦舒本人怎么穿?填词人黄伟文在《亦舒衣柜》一文中写道:“第150本以后的亦舒作品,女主角不论叫什么名字,出身怎样,性格如何,清一色只得一套服裝——白恤衫 卡其裤,顶多有时变成深蓝,与其说是作者的商标,不如视为她的终极审美观。”
如果说男作家,我还是首推鲁迅。在一些老照片中,能看到鲁迅先生的穿着不落俗套。渔夫开衫搭配深V领毛衣,再内搭一件中式立领衬衫,注意,毛衣还要塞进裤子里,突出腰线,显腿长;他还自己设计马夹大衣,领口是当时的流行款中山领,简约而不简单,看上去是风一样的男子。
鲁迅不仅自己穿得时尚,还对女性穿衣颇有研究。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有这样一段,萧红穿着一身大红外套去见他,一脸欢喜地问自己穿得好不好看。鲁迅的回答十分直接:“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所以把红色衣服也弄得不漂亮了。”
窥视作家的衣橱,说到底人们好奇的是他们生活的世界,阅读文学的同时增加了阅读人的密度。作家的穿着打扮是有“形而上”的关键词的,就像“独立”之于亦舒,“骄傲”之于张爱玲,鲁迅也不只有忧国忧民的一面,他同时是一个颇有情趣的生活家。
鲁迅说得对,衣服的关键是搭配。不仅是衣服与衣服之间的搭配,更是衣服与周身一切的搭配。作为一个年少白头的姑娘,我觉得可以向苏珊·桑塔格学习。她并不遮掩自己的灰发,反而成为更加醒目大胆的标志。她穿宽松的西服,配宽松的衬衫和网球鞋,再配一条围巾来呼应她那缕头发。
当然,毕竟他们都是作家,总是要有作家的独特之处。这一点,我可以向弗吉尼亚·伍尔夫学习。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下次有写作冲动时,我一定要记得写写我的衣服。”
(摘自8月4日《中国青年报》)
贝克特的日常穿着包括标志性的高领毛衣,披上就走的战壕风衣,柔软实用又品位十足的其乐牌麂皮袋鼠靴,永不过时的圆镜片眼镜,结实耐用的阿伦毛衣,以及整洁的衬衫和领带。几乎就是时尚杂志上的男装模板,贝克特有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倘若活在今天,或许会被邀请走上时装秀台——当然他会拒绝。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
波伏娃不仅启发女性从激进的视角思考问题,还鼓励她们以激进的视角生活——思考生活,思考她们所穿的衣服。波伏娃自己也身体力行,系着丝质领结去授课,穿着貂皮大衣坐在花神咖啡馆,即便在家,也穿着一身量身定做的天鹅绒套装。
亦舒本人怎么穿?填词人黄伟文在《亦舒衣柜》一文中写道:“第150本以后的亦舒作品,女主角不论叫什么名字,出身怎样,性格如何,清一色只得一套服裝——白恤衫 卡其裤,顶多有时变成深蓝,与其说是作者的商标,不如视为她的终极审美观。”
如果说男作家,我还是首推鲁迅。在一些老照片中,能看到鲁迅先生的穿着不落俗套。渔夫开衫搭配深V领毛衣,再内搭一件中式立领衬衫,注意,毛衣还要塞进裤子里,突出腰线,显腿长;他还自己设计马夹大衣,领口是当时的流行款中山领,简约而不简单,看上去是风一样的男子。
鲁迅不仅自己穿得时尚,还对女性穿衣颇有研究。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有这样一段,萧红穿着一身大红外套去见他,一脸欢喜地问自己穿得好不好看。鲁迅的回答十分直接:“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所以把红色衣服也弄得不漂亮了。”
窥视作家的衣橱,说到底人们好奇的是他们生活的世界,阅读文学的同时增加了阅读人的密度。作家的穿着打扮是有“形而上”的关键词的,就像“独立”之于亦舒,“骄傲”之于张爱玲,鲁迅也不只有忧国忧民的一面,他同时是一个颇有情趣的生活家。
鲁迅说得对,衣服的关键是搭配。不仅是衣服与衣服之间的搭配,更是衣服与周身一切的搭配。作为一个年少白头的姑娘,我觉得可以向苏珊·桑塔格学习。她并不遮掩自己的灰发,反而成为更加醒目大胆的标志。她穿宽松的西服,配宽松的衬衫和网球鞋,再配一条围巾来呼应她那缕头发。
当然,毕竟他们都是作家,总是要有作家的独特之处。这一点,我可以向弗吉尼亚·伍尔夫学习。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下次有写作冲动时,我一定要记得写写我的衣服。”
(摘自8月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