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管虎,十年《八佰》一梦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度重启、40次改稿、筹划十年的《八佰》终于定档上映。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奉命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士兵在上海的四行仓库奋勇抗敌的故事。
  关于四行仓库的故事,导演管虎是在读高中时听到的。从热血少年到影圈大咖,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个故事在他心里逐渐成形。2012年,“八百壮士”里的最后一名老兵去世。2013年,酝酿剧本十年之久的管虎下定决心追梦。
  在筹备《八佰》时,管虎有一个纪录片组,做了大量采访调查。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系列街头采访。组员们跑了10座城市,采访了四五百人,知道淞沪战役的年轻人已经不多,知道四行仓库和谢晋元的更少。很多人因为这个调查对《八佰》的受众广度心存担忧,但管虎愈发坚定要做这样一部电影,“电影除了商业属性以外,它应该还有文化属性,更应该有个提醒功能。它提醒大,别忘得太快了,一个过快把苦难忘却的民族不会太进步的。”
  2015年,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给管虎提供了一块在苏州的空地,《八佰》正式上路。实景搭建超过20万平方米,准备68栋建筑,按照1:1比例,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200米苏州河。万事俱备,一场大戏跃然纸上。然而,那个冬天,苏州罕见地连降暴雨,造成了房屋塌陷,一切必须从打地基重新开始。
  2017年9月9日,《八佰》才正式开机。
  前期准备之路曲折,后期拍摄亦充满艰辛。电影最后的高潮,是“八百壮士”撤退至租界,这个场景整整拍了45个大夜。正常夜戏,全组只有一台IMAX摄像机,军用照明弹只能维持两分钟。也就是说,在两分钟时间里,管虎和执行导演需要调度现场1500多人,完成人造雪、着弹点、炸点和拍摄的统一操作,在照明弹由明到暗,再由暗到明的节奏里一次完成。“执行导演从没这么疯狂过,一共要喊13次口号,好没好?好没好?……一晚上嗓子就废了。”
  实际上,《八佰》的拍摄过程,像极了管虎的成长之路。
  1991年,管虎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那时,管虎雄心万丈地想拍电影,于是自筹资金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头发乱了》,但票房很糟糕。
  为了“曲线救国”,2000年,管虎接拍了电视剧《黑洞》。《黑洞》在北京播出时曾创下了16%的高收视率,热度远高于几年前的《人民的名义》。2009年,他拍摄的革命题材电视剧《沂蒙》,获得“2009年CCTV电视剧最高收视率”奖。
  电视剧拍了五六年,但内心的电影梦一点没忘。2007年,管虎终于回到了电影片场。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他1995年听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朋友说,他老家有人,在1937年到1946年那段时间,跟一头牛待在一起,竟然活下来了,村里其他人都死光了。”
  因为这么一句话,管虎就决定拍了。“首先因为它有趣,第二是它能反映出我要的一些东西,比如我所感到的我们社会人缺失的一些动物性品质,像是忠诚、忍耐、坚守等。我就想把战争、人性、民族感,从一个普通生命的角度讲述出来。”
  这部戏叫《斗牛》,管虎凭借此片获得第四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黄渤获得最佳男主角,两人就此声名大振。
  以小撼大,一直是管虎作品重要的主题:《斗牛》是一个人对抗战乱命运,《杀生》是一个人对抗可怖村落,《老炮儿》是一个人对抗时代洪流……
  管虎生在文艺之家,父亲是著名演员管宗祥。一开始,父亲怎么也不同意管虎拍电影。父亲说:“因为这个行业就是吃一辈子苦。”到现在,父亲的话,管虎是完全理解了。但他只同意了一半,“苦是苦,但足以让我乐在其中。50年后,如果人们回过头来看《八佰》,一定也会觉得,很多东西我们应该记得。”
  ■热议锐评: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这场战役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管虎用逼近真实的镜头,还原了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了他们,记住了那段历史。“如果连我都不做这件事,今后可能就没人做了”,管虎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挖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与血性,这种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人敬佩。
  ■素材运用:铭记历史;我心中的英雄;不忘初心;信仰;戰争与和平……
  (资料来源:《环球人物》、央广网)
其他文献
【甲】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登泰山记(节选)  【清】姚鼐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人间草木》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的一本经典散文集,描写了旧人旧事、旅行见闻、风土人情、花鸟虫鱼。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本文集一如汪曾祺其人,文章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处处彰显着生活的智慧,让人读之莞尔。  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看散文的人,总觉得没劲,更喜欢看一波三折的小说,猜不到开头也猜不到结尾,可我偏偏喜欢汪曾祺的散文,甚于我看
【真题回放】  我们阅读李汉荣的散文《燕子筑窝》后,一定无法忘怀文中那对燕子忙碌的身影,万物有情,彼此见证,“吹拂着庄稼的夜风,旷野繁密的露珠和满天的星星,都见证了它们那清贫的生活、高贵的美德……”  2020年7月6日,深圳荣登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从此,深圳又增加了一张新的闪亮“名片”。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者,也需要见证者。  见证美好,有感动,有成长,也有幸福……
真诚道歉  2018年底,刘德华在香港红馆开始了他的演唱会,但刘德华只唱了三首歌,他的喉咙已经吃不消了,演唱会被医生和主办方强制结束。舞台上,刘德华真诚地向大家道歉,并安排退票事宜。病愈后,一出院刘德华就向广大歌迷发出道歉文,对不肯退票的观众,刘德华想出了一个新办法:一是正常退票,二是安排补场,让没听到演唱会的朋友再次观看。向刘德华的敬业精神与美好品德致敬。  小人小事  前不久,四川的网友拍到这
某种意义上,春天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  三月,四月,又是三月和四月!广州的春天轻轻地来了,正如它总喜欢轻轻地离去,也不打声招呼。广州就是这样的,冬天离开,春天胆怯地还不敢出头,夏天便不耐烦地先“顶”了上去。唯有春风和春雨出来撑腰,春才敢小碎步地从幕后上台。  往往,才感到一丝凉意,春天就差不多要走完了。对于广州来说,也就下绵绵小雨的那两个星期,算是真正的春天了。  物以稀为贵,人人都想抓住春天的身
回到老家,到处乱逛,看见一个小湖。不对,这小湖怎么如此陌生,在我的记忆中,怎么找不到它的影子?  加快了脚步,来到河畔,跳到一块石头上,踮起脚来观望。喔,景色还不错!随便瞟一眼,就见到青色的小丘,划破长空的水鸟,斑驳的石头上趴着慵懒的落叶,涓涓细流流过菜田、稻田,青翠的竹子上还挂着摇摇欲坠的积雪,像两位老友分别之际依依不舍地端着酒杯,却不愿意饮下送行酒。看得入了神,感受其间的“诗情画意”,我给我的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春光绚丽,恰好遇见你,惊艳了我的半生好时光。  ——题记  春暖花开的早春,随母亲一起去观赏了一场特别的演出,那是一场为残疾人募捐的义演。最近被琐事扰得心烦意乱,即便如此,我还是答应前往。在那样的舞台上,我遇见了你,如惊鸿过处,心中溢满春光。  一曲轻快但又坚定的钢琴曲奏起,我见到了追光灯下着淡粉舞衣的你。随着曲子的起势,你飘飘然起身,轻快地跃起
从前,总是记不清去外婆家的路。  因为父母总会开车接送,因为他们知道走哪条路最快,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走错,因为……因为不需要去记住,我理所当然地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树木一棵棵后退,看着行人一个个被超越。父母会把我送到目的地,我只需要静待。  现在,卻不同。  一次次受挫,一次次失败,曾经的骄傲此刻化为最锋利的刀刃,毫无保留地插向心口。脑中如有一根根纵横交错的弦紧绷着、撕扯着。我只想逃避,逃避这个近乎
符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用来表示某种意義的记号或标记。符号伴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社会生活中如打招呼的动作、仪式、游戏、文学、艺术、神话等等的构成要素都是符号。总之,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都可称为符号。物有物的符号,人有人的符号,文化有文化的符号……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在你心中留有记忆的符号?请以“符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叶落彼岸,花开荼蘼。”在晨光雨露中,在绚烂夕阳下,你的身
鲍勃·马利是牙买加著名创作歌手。他出生于牙买加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家庭生活非常困苦。14岁时,马利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音乐生活。  初到新的生活圈子,马利发现自己不太受欢迎。周围有些人嘲笑他来自乡下,还有人不客气地说他是“贫民窟的穷鬼”。马利觉得很窘迫,每次有人这样叫时,他都会奋力辩驳,以证明自己并非“穷鬼”。不过,他的努力几乎都是徒劳的。人们非但没有改变对他的看法,反而说得更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