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党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抢抓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转方式调结构的含义
所谓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调结构,就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被真正理解和提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被关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而社会对其具体发展方式的选择总要受到其本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 。
二、惠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惠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5.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9.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 6%、18%和 20%。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9.4%、16.86%,增幅列全市第二位和第四位。1-4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9亿元,增长43.9%,增幅列全市第二位。我县集中打造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发展平台,着重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化纤绳网等六大支柱产业。农业以基地、市场、加工、流通、品牌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形成了粮棉、果蔬、林畜、桑蚕、食用菌、杂交制种等特色主导产业。
2.城乡一体化进程呈现新气象
惠民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标准规划,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旅游休闲区各具特色四大片区。对城中村加大整体改造力度,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深入推进“五城同创”,城区绿化总面积达 340万平方米; 7.2公里护城河水系景观长廊的形成,是我县独具特色的护城河环城水系;新建城区环路,完成了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强化县城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商贸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执法管理得到加强,城市品味明显提升。
3.现代服务业展示新面貌
惠民县为突出 “武圣孙子故里”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创建“孙子故里?绿色惠民”“田园风情?生态水城”两个品牌。重点完善以孙子兵法城为特色的孙子文化旅游区和以魏氏庄园为主题的庄园文化旅游区,还依托其丰富的水系资源,将83平方公里的水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 3家,胡集书会、惠民泥塑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武镇、魏集镇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强镇。
4.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被成功列入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最大限度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
5.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惠民县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有惠青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庆淄路、永莘路和大济路完成改线,孙武黄河大桥通过国家立项核准,完成了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人畜饮水、交通道路、户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三、当前惠民县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并严重制约了我县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设施方面
县域内道路等级不高,高速公路和铁路仍是空白,影响了人流物流,制约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
2.转方式调结构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总量小,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缺少骨干企业,服务业发展滞后,高科技技术产业比重低。
3.高素质人才方面
劳动者素质偏低,缺乏高科科研技人才、缺乏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等等。
四、 关于加快转变惠民县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展望“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属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群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结合部,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我县将成为连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我縣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大突破口,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1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合理引导优势农产品布局,加快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优质粮棉基地、绿色果蔬基地、生态畜牧基地、特色农业四大基地。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统筹发展新机制。在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着力引进一批种、养、加和农业流通型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转化能力,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支持兴办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大农机具推广力度,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人口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方便生产生活、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村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规范新农村社区化建设。采取多村联建、村企共建等形式,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逐步实现促进城乡统筹、改善群众生活、置换发展用地“多赢”。三是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定期开展对“两委”任职人员的培训,坚持“民主议政日”活动,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扩大村务公开,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着力培育现代工业体系
惠民县坚持“工业兴县、产业强县”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招选大项目,培植大企业,集聚大产业,构建具有惠民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2.1构筑“一区四板块”、 培育六大优势产业基地。 “一区”指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省级一流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四大板块”指胡集的铝精深加工、李庄—姜楼的化纤绳网、辛店的煤炭钢铁深加工产业。树立工业“集群化”发展理念,围绕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以力丰机械、龙马重工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魏桥创业、天利新能源、国能生物发电为载体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国瑞实业为龙头的生态造纸产业基地;以六和科技、康和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以大项目拉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带动大调整。严格控制“三高”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和项目,走高端、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以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新材料新能源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扩张企业发展空间,增强我县对外贸易实力。加大政策扶持,实施品牌戰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大境外资金和项目引进力度,推进企业利用股权并购和境外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起规范的运作机制,走向规范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惠民县坚持工业与服务业“两业并举、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尽快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新亮点。
3.1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一是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一区两带”旅游格局。“一区”即文化旅游休闲区,“两带”即以魏氏庄园、胡集书会为重点的东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带和以大年陈生态果园、 白龙湾黄河风景区为重点的西南部生态观光旅游带。 二是搞好景点包装,打造精品景区。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惠民投资,促进各个景区景点晋档升级。三是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要素质量。建设惠民游客集散中心,打通惠民连接周边城市的通道,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和名优特产。四是强化宣传促销,搞好产品推介。以“孙子故里、千年古城、百年庄园”为主题,举办各种活动,办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增强孙子故里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
3.2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秀美新城”目标要求,突出“古韵、绿色、水系”三大特色,合理引导地产开发,培育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形成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打造鲁北最适宜人居生态花园城市。顺应工业化快速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合理规划商贸物流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打造综合物流中心。
3.3努力开拓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力争信用总量达到全市前列水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进一步加强县域内医疗机构整合、合作和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家政、保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鼓励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一、转方式调结构的含义
所谓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调结构,就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被真正理解和提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被关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而社会对其具体发展方式的选择总要受到其本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 。
二、惠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惠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5.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9.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 6%、18%和 20%。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9.4%、16.86%,增幅列全市第二位和第四位。1-4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9亿元,增长43.9%,增幅列全市第二位。我县集中打造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发展平台,着重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化纤绳网等六大支柱产业。农业以基地、市场、加工、流通、品牌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形成了粮棉、果蔬、林畜、桑蚕、食用菌、杂交制种等特色主导产业。
2.城乡一体化进程呈现新气象
惠民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标准规划,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旅游休闲区各具特色四大片区。对城中村加大整体改造力度,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深入推进“五城同创”,城区绿化总面积达 340万平方米; 7.2公里护城河水系景观长廊的形成,是我县独具特色的护城河环城水系;新建城区环路,完成了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强化县城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商贸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执法管理得到加强,城市品味明显提升。
3.现代服务业展示新面貌
惠民县为突出 “武圣孙子故里”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创建“孙子故里?绿色惠民”“田园风情?生态水城”两个品牌。重点完善以孙子兵法城为特色的孙子文化旅游区和以魏氏庄园为主题的庄园文化旅游区,还依托其丰富的水系资源,将83平方公里的水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 3家,胡集书会、惠民泥塑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武镇、魏集镇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强镇。
4.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被成功列入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最大限度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
5.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惠民县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有惠青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庆淄路、永莘路和大济路完成改线,孙武黄河大桥通过国家立项核准,完成了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人畜饮水、交通道路、户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三、当前惠民县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并严重制约了我县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设施方面
县域内道路等级不高,高速公路和铁路仍是空白,影响了人流物流,制约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
2.转方式调结构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总量小,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缺少骨干企业,服务业发展滞后,高科技技术产业比重低。
3.高素质人才方面
劳动者素质偏低,缺乏高科科研技人才、缺乏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等等。
四、 关于加快转变惠民县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展望“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属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群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结合部,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我县将成为连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我縣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大突破口,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1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合理引导优势农产品布局,加快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优质粮棉基地、绿色果蔬基地、生态畜牧基地、特色农业四大基地。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统筹发展新机制。在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着力引进一批种、养、加和农业流通型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转化能力,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支持兴办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大农机具推广力度,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人口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方便生产生活、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村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规范新农村社区化建设。采取多村联建、村企共建等形式,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逐步实现促进城乡统筹、改善群众生活、置换发展用地“多赢”。三是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定期开展对“两委”任职人员的培训,坚持“民主议政日”活动,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扩大村务公开,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着力培育现代工业体系
惠民县坚持“工业兴县、产业强县”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招选大项目,培植大企业,集聚大产业,构建具有惠民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2.1构筑“一区四板块”、 培育六大优势产业基地。 “一区”指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省级一流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四大板块”指胡集的铝精深加工、李庄—姜楼的化纤绳网、辛店的煤炭钢铁深加工产业。树立工业“集群化”发展理念,围绕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以力丰机械、龙马重工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魏桥创业、天利新能源、国能生物发电为载体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国瑞实业为龙头的生态造纸产业基地;以六和科技、康和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以大项目拉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带动大调整。严格控制“三高”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和项目,走高端、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以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新材料新能源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扩张企业发展空间,增强我县对外贸易实力。加大政策扶持,实施品牌戰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大境外资金和项目引进力度,推进企业利用股权并购和境外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起规范的运作机制,走向规范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惠民县坚持工业与服务业“两业并举、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尽快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新亮点。
3.1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一是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一区两带”旅游格局。“一区”即文化旅游休闲区,“两带”即以魏氏庄园、胡集书会为重点的东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带和以大年陈生态果园、 白龙湾黄河风景区为重点的西南部生态观光旅游带。 二是搞好景点包装,打造精品景区。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惠民投资,促进各个景区景点晋档升级。三是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要素质量。建设惠民游客集散中心,打通惠民连接周边城市的通道,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和名优特产。四是强化宣传促销,搞好产品推介。以“孙子故里、千年古城、百年庄园”为主题,举办各种活动,办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增强孙子故里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
3.2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秀美新城”目标要求,突出“古韵、绿色、水系”三大特色,合理引导地产开发,培育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形成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打造鲁北最适宜人居生态花园城市。顺应工业化快速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合理规划商贸物流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打造综合物流中心。
3.3努力开拓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力争信用总量达到全市前列水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进一步加强县域内医疗机构整合、合作和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家政、保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鼓励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