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词“入”语 会文悟情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就是说读书要潜心会文,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所以,读书时要在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处驻足,“沉”词“入”语,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领悟弦外之音、词外之意,触摸文字的体温,会文悟情,让语文课堂简单、精彩,文香四溢。
  一、由表及里,“沉”词入语意
  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丰富的,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含在里面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词语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由表及里,深入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可抓住第九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这句话中的 “放”这个词,引导学生切入。让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我”起先为什么不放?后来为什么又放了呢?你从“放”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根据这三个问题,联系上文,学生就会发现,这“不放”的背后,还含有另外三层意思:1. “我”非常喜欢那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2. 这条大鲈鱼来之不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钓到的。3. 并无他人发现自己钓到了大鲈鱼。因此,尽管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我”还是振振有词,不放鱼。后来,尽管有些恋恋不舍,“我”还是把鱼放了。正因为“放”鱼是一种守信的行为,是做人的一种道德表现,所以,这“鱼”陪伴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使“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道德伟人。这样,从“放” 的表面意思入手,引领学生沉入词语,走进文本,悟到了“放”的真正含义。
  又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奚落”一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骄傲的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呢?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想想“奚落”是什么意思,并用横线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语。接着思考: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有什么反应?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陶罐的话语,并分角色朗读。这样,紧扣这个句子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字词,让学生咀嚼、感悟,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忍让”。
  二、由浅入深,“沉”词入语境
  词语不仅能表情达意,更在读者面前绘就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营造一个个动人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资料,由浅入深地揣摩词语意思,沉入词语的情境中,进而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教师可以紧扣文中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两个词语,先让学生想象并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种怎样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在课件中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让学生用自己所储备的词语,夸夸所看到的奇丽景色。然后透过“家家户户”“任何”这两个词语,通过观看课件、引读,再现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花的海洋的奇丽景色。最后课件播放“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典故,引导学生体会季先生喜爱并赞美这奇丽景色的独特感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抓住重点词,通过想象,欣赏课件,自由品读,由浅入深,沉词入语境,引导学生从“一个窗前”走向“每家每户的窗子前”,走向“每一条街道”,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再如教学《搭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在感悟“众人走搭石”这道家乡风景线时,可以抓住“协调有序”一词展开教学。因为这个词是“众人走搭石”的核心内容,也是家乡那道风景线的无限风光之所在。抓住了这个词,就找到了品词析句的切入点。课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是“协调有序”,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最初的感知。接着,教师可以用“创境—想象—朗读”三部曲,让学生慢慢地沉入词语中去,渐渐地走进“众人走搭石”那协调有序的情境中去,沉醉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韵律美与画面美之中。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此时,学生读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
  三、由此及彼,“沉”词入语情
  词语既达意,又表情,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是富有情感温度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此及彼地想象品读,激活词语,沉入词语的情感世界中去。
  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在学生感悟“捐献”,走进生命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视角锁定在“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中的“静静地”一词。乍看,一个叠音词,简简单单,意思明明白白,平淡无奇,极其普通,貌似毫无研究价值。其实不然,这词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沉入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由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小钱捐献骨髓,这个 “此”,想象这一“静静”背后的一系列的“彼”。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潜心会文,交流感受。学生就会逐渐明白:突如其来的余震在一次又一次袭来,不管有多危险,不管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不管捐献骨髓多么的艰难,那位台湾青年始终坚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点让自己的骨髓捐给海峡彼岸的那个青年。是爱的力量,是同胞情让台湾青年这么做的!这样,学生在沉入“静静地”这一词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静静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简单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台湾青年内心丰富情感的表达,是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凝聚。这位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形象在学生的心里渐渐地高大起来。爱,这一炽热的情感也就深深地嵌入学生的心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现代化机械加工方法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应该淘汰钳工这门落后且又脏又累又“无味”的课程,然而任何工种都需要钳工技能去支撑,当今热门行业如数控技术少不了数控维修,模具加工少不了模具装配,汽车制造、维修少不了检测及维护等,都需要用到钳工操作技能。为此,结合教学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讨论如何将“无味”的钳工课上得“有声有色”。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钳工;策略  [中图分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波及各个行业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教师教的要求和学生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让部分条件有了实现的可能。智慧教育实现的前提是智慧环境的架构,智慧教育的有效建设和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智慧教育环境的可实现性。详细论述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来促进智慧教育环境的架构方式以及智慧教育环境的应用方式。  [关 键 词] 智慧教
[摘 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纯凭借课本、教参、作业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对接现代化旅游企业的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来说显然已不适用。因此如何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接轨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信息技术和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中职教育;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